天天看点

张辅:4征安南,3擒伪王,75岁阵亡,诉说明朝的辛酸

作者:岩岩说史

1449年,20万精兵覆没,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随征的文武百官,幸免者寥寥无几。“土木堡之变”,明军“三大营”覆没,距离朱棣病逝才二十多年;曾经傲视漠北的明军骑兵,不复存在。

75岁的老将张辅,追随英宗出征,也阵亡沙场,死于小兵之手。如果张辅能挂帅出征,认真筹备北伐,击败也先并非难事。张辅:四次征讨安南,三次擒拿对方“伪王”,75岁殒命疆场,诉说着明朝的辛酸。

张辅:4征安南,3擒伪王,75岁阵亡,诉说明朝的辛酸

1385年,大将军徐达病逝,元朝枢密院长官张玉带着10岁的儿子张辅,南下投奔明朝。1399年初,朱棣在北平起义,打着“清君侧”旗帜,率兵南下。张玉以四品“指挥佥事”追随,屡建战功,成为朱棣的左膀右臂。

1401年,东昌之战,为营救朱棣,张玉冲入南军阵地,被弓弩射死。张玉阵亡沙场,张辅接替父亲职务,指挥所部兵马,在夹河之战、肥河之战、灵璧之战、浦口之战中击败南军,成为一颗新的将星。

1402年,朱棣击败朱允炆,夺取帝位,改元“永乐”。封赏众将时,朱棣册封张辅为新城侯,世袭罔替,有两次免死机会。“靖难之役”,张辅封侯;四次征讨安南之战,则让张辅名垂青史,与徐达并驾齐驱。

安南,即是越南,又称“交趾”,秦汉以来就隶属于中原王朝。唐朝末年,藩镇之间相互厮杀,无暇顾及安南,此处便脱离中原,自立门户。北宋武功孱弱,安南屡次出兵广西、广东,让朝廷头疼不已。

张辅:4征安南,3擒伪王,75岁阵亡,诉说明朝的辛酸

忽必烈时期,蒙古骑兵多次南征,碰得头破血流,被瘴气击败。1404年,安南的皇帝黎氏欺骗朱棣,截杀护送陈天平回国的明军,自称皇帝。朱棣大怒,派朱能出征,领兵30万南下。行军途中,朱能病逝,张辅接替其职务,继续南下。

张辅骁勇善战,足智多谋,明军连战连捷。富良江之战,黎氏出兵10万抵御明军,水陆连营,还有“大象军团”协助,气势如虹。张辅以效仿“城濮之战”的模式,以“狮子画像”披在马上,后面则是火铳队,与安南的“大象军团”厮杀。

“城濮之战”,晋军以虎皮蒙在战马身上,大破楚军,大将子玉羞愧自杀。安南之战,张辅则以“狮子画像”披在战马身上,配合火铳部队作战,可以说是战术上的创新。大象很勇猛,在火器面前也是“血肉之躯”,丝毫挡不住。

明军火铳齐射,攻击目标是大象的鼻子,以及驾驭大象的“象奴”。大象未曾见过火器,纷纷往后撤,冲乱了安南军的阵型。张辅乘势猛攻,骑兵为两翼,以密集箭雨射击溃散中的敌军,斩首五万余人。

张辅:4征安南,3擒伪王,75岁阵亡,诉说明朝的辛酸

黎氏连战连败,溃不成军,明军分兵追击,将黎氏及其家人全部俘虏,押送回京师问罪。明军乘胜夺取府州四十八个,县一百八十个,户三百一十二万。时隔五百年,安南再次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改称“交趾布政司”,张辅功不可没。

也许是脱离中原王朝太久,安南并不稳定,张辅回京后,当地的黎氏家族、拥戴陈氏的土豪再次兴兵,与明军对抗,气焰嚣张。1408年,朱棣派沐晟(沐英的儿子)征讨安南,中了敌军诱敌深入之计,损失惨重。

沐晟战败,张辅再次挂帅出征,对叛军一顿猛揍,俘虏自称“帝王”的陈氏王朝大臣简定,将其押送回京。1410年至1415年,张辅又多次出征安南,讨伐当地叛军,“四征交趾,三擒伪王,威震西南”,堪称国之柱石。

沐英、王通、李彬、柳升,安南民众都不服,却不敢惹张辅。可惜,朱棣没有让张辅家族世代镇守交趾,享受沐英家族一样的待遇,导致安南得而复失。史家评价:“使定兴辅不还京师,得似沐黔宁长守交趾,以至正统十四年乃卒,则安南岂有先定兴辅而陷没者哉。”

张辅:4征安南,3擒伪王,75岁阵亡,诉说明朝的辛酸

《明史》主编张廷玉也惋惜:“驭之有道,可以渐安。守之无法,不免再变。权交事之始终,盖惜张辅之不得为滇南之沐氏也。”张廷玉认为,张辅若是继续镇守交趾,类似沐英守卫云南,经营几十年后,交趾民众认可中原王朝,历史将大不一样。

没能镇守安南,张辅则三次参与北伐,与蒙古作战。1424年,朱棣第五次北伐草原,张辅奉命搜索敌军,阿鲁台早已逃之夭夭。张辅建议朱棣,让自己率五万骑兵长驱直入,携带一个月的粮草,效仿霍去病的战术,深入漠北追击,擒拿阿鲁台。

张辅的军事能力,朱棣并不怀疑,却没有采纳。此时,朱棣已经垂垂老矣,身体孱弱,很可能在班师途中驾崩,若是张辅还在漠北作战,皇位能否顺利交接是个疑问,毕竟张辅跟朱高煦的关系不一般。

朱棣驾崩后,朱高炽继位,张辅继续受重用,地位比夏原吉高。1426年,朱瞻基继位,张辅地位更高,权势显赫。1429年,张辅被解除兵权,但继续参与军国政务的决策,只是不再领兵征战。

张辅:4征安南,3擒伪王,75岁阵亡,诉说明朝的辛酸

1449年,时隔20年,张辅再次随军出征,阵亡沙场,这是明朝的悲哀。朱元璋为了大权独揽,废除丞相制度。君王日理万机,又不相信大臣,遇到事情只能找身边的宦官商议,这是“宦官干政”的渊源。

起初,朱元璋还亲力亲为,不让宦官干政。后代帝王,没有朱元璋的精力,对大臣又不放心,只能让宦官参与政务,这是明朝的悲哀。1436年,十岁的朱祁镇继位,宦官王振受到重用,终于酿成“土木堡之变”。

1449年,也先率10万骑兵南下,王振怂恿朱祁镇御驾亲征,5天之内召集京师附近的精兵,总计20万,征讨也先。王振仓促出兵也就罢,还拉着满朝文武百官,以及皇帝上阵,岂不是胡闹。

张辅是名将,也只是一个“闲杂人”,不能管理军队。20万大军在长城附近晃悠悠,王振屡次改变行军路线,粮草供应有跟不上,关键时刻王振还相信也先“投降”的诚意,结果惨遭失败。

张辅:4征安南,3擒伪王,75岁阵亡,诉说明朝的辛酸

废除丞相制度,造成“宦官干政”,这是土木堡兵败的关键,也是明朝历史的一大辛酸。王振、刘永、汪直、刘瑾、魏忠贤等宦官,让明朝苦不堪言;朝政乌烟瘴气,王朝走向衰败。

参考书目:《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