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淳风、袁天罡留下预测,对2022年做出预言,这真的可信吗?

作者:叹为观祗

到预言,最近大火的预言家可不在少数,比如:美国的预言家朱迪.海丽文,马来西亚的预言家拿督郑博见,印度预言家阿南德等等!他们每一年年末的时候,都会对未来做出很多预言,以供人们参考。

李淳风、袁天罡留下预测,对2022年做出预言,这真的可信吗?

  但是除了这些现代预言家外,很多古代高人留下的古籍,也对未来做出了预测,如:《推背图》、《地母经》、《枕中记》、《烧饼歌》、《梅花诗》等等。

  那今天我们就先来讲一讲《推背图》,以及它对2022年的预测。

  《推背图》我想很多人都听过它的名字,它是由李淳风、袁天罡两人所做,这两人当时在唐朝可以说是极为有名,他们不仅精通八卦、风水、占卜等奇门之术,更是精通天文地理。

  在他们还未被李世民重用之时,就展现出了不凡的预测能力,就比如袁天罡在第一次看到武则天时,就预言说“将为天下之主”,要知道那个时候的武则天,还只是一个几岁的小姑娘。

李淳风、袁天罡留下预测,对2022年做出预言,这真的可信吗?

  而两人之所以编写出《推背图》一书,最开始其实是李世民为了想要知道大唐国运如何,特命李淳风、袁天罡两人所做,但不料推演时两人入了神,这不知不觉中一下推演到了两年多年的命运。

  好在袁天罡从入神中惊醒了过来,因怕泄露天机,他连忙在李淳风背后推了一把,并嘴上说道:“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打断了李淳风的推测,而也正是袁天罡口中那句“万万千千说不尽,不如推背去归休”,所以两人把这本书命名为了《推背图》。

  这本书也可以说是,结合了两人的毕生所学,它一共有六十幅图,每一幅图都一首谶语以及“颂曰”,也就是说《推背图》共对未来做出了60个预言,从唐朝一直预言到了现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大事。

  而《推背图》作为一本古籍,之所以过了数千年还被人熟知,这就是因为她对未来的精准预言。

李淳风、袁天罡留下预测,对2022年做出预言,这真的可信吗?

  就比如这一句,“谶曰:累累硕果莫明其数,一果一仁即新即故。颂曰:万物土中生、二九先成实、一统定中原、阴盛阳先竭。”而他的配图则是一盘李子,这细数之下正好是21颗。

  那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人们认为李子就是代表李氏,也就是唐朝,而谶曰又言:“累累硕果莫明其数,一果一仁即新即故”,顾名思义一个果子一个坑,我们全前面也说过,那盘李子一共有二十一颗,也就是说唐朝会有二十一位皇帝。

  如果大家对唐朝的历史感兴趣应该知道,从唐高祖李渊到唐哀帝李祝,正好是二十一人。而下面的颂曰,顾名思义就是在说阴盛阳衰,这里的阴指的是谁我想大家都知道吧?

李淳风、袁天罡留下预测,对2022年做出预言,这真的可信吗?

而像这样的预言,《推背图》中还有很多,比如:王安石变法、南宋偏安、明太祖朱元璋建明、魏阉乱国等等。

  也正是因为这些预言,所以很多人都很认同《推背图》中的预言,而对于2022年,《推背图》中也有自己的记载。

李淳风、袁天罡留下预测,对2022年做出预言,这真的可信吗?

  按照《易经》来讲,我们现在正在经历三元九运的卦象,而在《推背图》中,三元九运正好对应的是第三十九象,而这一像的原文是这样说的:“谶曰:鸟无足,山有月。旭初升,人都哭。颂曰:十二月中气不和,南山有雀北山罗。一朝听得金鸡叫,大海沉沉日已过。”他的配图是一只鸟站在山上,太阳出现在山下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一句一句来解释,先来说说"鸟无足,山有月”,可配图却是鸟有足,山有日。这就是在说日月颠倒、乱了,而“旭”,我们把它拆开就是一个九和一日,旭初升,就是九个太阳升起,但我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人猜测,这是火山爆发。

而颂曰就更好解释了,就是在说气候异常,鸟儿的迁徙都变了,由此可见多么严重,总之就是:今年的气候会十分异常,会发生很多灾难,尤其是火山,会有一个大爆发。

  以上就是《推背图》对2022年的预言,那么这个预言是真的吗?我们能相信吗?

李淳风、袁天罡留下预测,对2022年做出预言,这真的可信吗?

  对此!我个人是不相信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推背图》因为他对各个朝代的预测,所以它在每个朝代都被列为禁书,不允许传播,但当时《推背图》的名气太大,总会有些人私藏。

  所以当时的皇帝就下令,打乱了《推背图》的顺序,对他进行了删减、添加,以混淆视听,而传到近代,《推背图》更是衍生出了6个版本之多,像什么明朝本、八喜楼抄本、清末石拓本等等!

  这么多版本谁真谁假,根本就分不清楚,更何况他的顺序不知道被打乱了多少次,谁又能知道现在对应的是多少像,所以说,不要相信这些预言,都是骗人的东西,相信也要相信科学。

李淳风、袁天罡留下预测,对2022年做出预言,这真的可信吗?

  好了!那今天我们就到这里了,我是观止,喜欢的朋友可以点赞、关注、留言支持一下,我是观止,那让我们下一期再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