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资治通鉴》文景卷(7)——汉文帝是个心机BOY,不是善茬

作者:半隐斋主人

通俗易懂说历史

洞察人性阴暗,洞悉人心不堪

人生如战场,办公室斗争必读

日拱一卒,每天进步一点点

《资治通鉴》文景卷(7)——汉文帝是个心机BOY,不是善茬

汉文帝刘恒,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其长达23年的统(表)治(演)——我们判断新来的领导有没有能力,值不值得尊重,一个重要的观察点,就是看这厮上台伊始颁布了哪些制度、干了些什么事……比较LOW的,一上台,查考勤,查卫生,查纪律,这种基本是菜鸡,大家伙有的可能会很失望,有的可能就松了一口气,该干啥干啥。

汉文帝上台时大约23岁,说不上青春年少,但雀雀是风华正茂。他算是个有点水平的领导,上位之后一系列组合拳,不炫不幻,但颇有章法……细观文帝的手法,有先有后、有缓有急,值得我们借鉴,可以运用到工作当中,帮助我们解决现实问题。

刘恒因为没有强大的舅族而得到眷顾,当他上位后,大汉朝的政局又回到了刘邦时代——宗室集团与功臣集团并峙。如果有啥不一样,则是经过吕氏这一遭折腾,宗室集团被大大削弱了,功臣集团被大大加强了;另外,强势的皇帝刘邦,换成了弱势的刘恒。

此时的刘恒,洞察其中微妙,小心翼翼在两大势力之间保持平衡——帝位固然是倘来之幸,是天上掉馅饼,但既然掉到我手里,我就得捏紧了!……如同当代屌丝,要明白一个道理,当有机会获得上升,你一定要意识到,你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你背负着一个家庭、至少背负着以后两代人的希望,你的儿子、孙子都指望你能跑得再远点,爬得再高点,因为轮到他们登场的时候,未必能遇到快速上升的机遇!因此,你至少也得牢牢占住现在的位置!

一、巩固宗室

“文帝改封琅邪王刘泽为燕王;封立赵幽王之子刘遂为赵王……诸吕所夺齐、楚故地,皆复与之。——资治通鉴”

文帝要巩固自己的地位,没有其他方法,只能加固宗室集团与功臣集团,这二者是大汉集团的两根承重柱,不可没有亦不可失衡。

因此,文帝一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加固宗室——

1、徙刘泽为燕王——刘泽,大家记得吧,吕媭的女婿。老岳母被笞杀,刘泽活下来了,毕竟,他姓刘,且娶吕氏女并不是他愿意的,保命而已;

2、封赵幽王儿子刘遂为赵王——之前刘友被封为赵王,被迫娶了吕氏女,结果他不喜欢吕氏女,跟别的女人好上了,被召到京城关在府邸,活活饿死……这里,文帝封其儿子刘遂,继承赵王。

3、之前吕氏侵夺齐国、楚国的土地,都给我吐出来还回去——用吕氏的利益,巩固刘氏的势力!

这一套组合拳,像模像样,你挑不出一点毛病……还记得刘邦干死项羽之后的做法?功臣的功劳怎么算,到底该给几颗星,交给丞相等人去讨论、去扯皮,但刘姓宗室的分封不能等,必须先人一步,封了王再说!

这里,汉文帝的做法,与他爹一样一样的!

二、维护自家帝业

“春,正月,有司请早建太子。上曰:“……”上(文帝)乃许之。”

宗室,叫做族;自家,叫做户。

族与户,有关系,又没有关系——宗室要加固,是为了维护统治;但自家更须突出,必须在皇族中被有意识地强化,这更是为了维护统治。

这是文帝登基当年,有司请立太子。有司的请求没问题,立嗣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大事,这个问题处理不好经常导致翻船。

但是,文帝推辞了,文帝说了好大一通,我就不录原文了,大家多半也没兴趣看,我简单叙述一下,文帝的意思是说——

1、朕也没啥德没啥能,竟然就做了皇帝,你们催促立太子,不是更加彰显我的无德无能吗——我刚上位,屁股还没坐稳当呢,这就立太子,大家会骂我的,进而有可能会动摇我的地位……没看到我一上来就加固、拉拢宗室集团吗?

2、立太子是为啥?传承事业,让刘氏江山代代有人。因此,为何一定要立我的儿子呢,宗室的亲王们都有资格啊,否则我这代王入京算啥?——我得位的合法性你们得说清楚,今后不能拿这个说事!

有司固请,相关部门一再请求——

1、立嗣必子,立太子必须是您儿子,这是夏商周以来的惯例;

2、如果您打破这个惯例,高帝,就是刘邦刘老板,会不高兴的;

3、我们认为,您儿子刘启,年纪醉长,淳厚仁慈,我们都看好他……您就鳖推辞了!

话都说到这份上,文帝还能说啥,顺着台阶就来了,立刘启为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

这一段,文帝明显顾忌自己以诸侯王入京为帝而产生的身份认同问题,担心其他诸侯王也有这样的野望,你能我为何不能?和尚能摸,凭啥我不能摸?

因此,文帝通过欲迎还拒的推辞,让“有司”将立嗣必子的道理大张旗鼓讲出来——大家都听好了,不是我要立自己儿子的,是有司一再建议,你们如果要反对,现在就反对,否则后面再拿这个说事,就不厚道了!

三、封赏功臣

“陈平谢病;上(文帝)问之,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愿以右丞相让勃。”十一月,辛巳,上徙平为左丞相,太尉勃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为太尉。——资治通鉴”

局势平定,陈平以身体不好为由辞职。

这个时候的陈平,身体不好估计是真的,但以至于要辞职,就有点矫情,我以为这显然是老司机在以退为进,试探文帝。

果然,文帝咨询陈平,功臣集团这次立了这么大的功劳,朕应该怎样报答你们呢?谁的功劳醉大,谁又排二、三?陈平没有搪塞,正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1、你爹那会儿,周勃功劳不如我;诛诸吕,我功劳不如周勃;

2、因此,您鳖纠结了,我愿意将更尊贵的右丞相,让给周勃。

这里有个关键节点,大家要有意识,即,陈平(新人集团)和周勃(沛县集团)虽然都是功臣集团,但二者是两个山头,并且周勃的山头显然更有实力。

一直读下来的朋友应该会有感受,陈平与周勃两拨人之间有合作也有斗争——说到斗争,二者是不怎么直接沟通的,诛诸吕是陆贾在中间串联;说到合作,也是因为吕氏陡然做大,威胁到功臣集团共同的利益,这才导致二者有了缓和的必要和联合的基础。

现在吕氏已灭,合作的基础没有了,利益当前,斗争是不可避免的。陈平是个聪明人,斗了一辈子了,有意思吗?因此,这里陈平明确表态,大好局面来之不易,咱们都鳖作,No zuo no die!

文帝很满意,嗯,让他三尺又何妨,很好,非常得很好……陈老叔,我一早就听说你是个人精,你这是当着我的面,显示你们很团结,是吧?好,成全你,于是下诏——

1、陈平转为稍次要的左丞相;

2、太尉周勃为位次第一的右丞相;

3、大将军灌婴为太尉,掌管兵权;

这是诛诸吕之后,顶层的分赃,以陈平的谦退而平稳实现。

“论诛诸吕功,右丞相(周)勃以下益户、赐金各有差。绛侯(周勃)朝罢趋出,意得甚;上(文帝)礼之恭,常目送之。——资治通鉴”

封赏诛诸吕的功劳,周勃以下,都增加食邑、赏赐金钱等物。退朝的时候,周勃小步趋出,颇有得色——一点得意都写在脸上了。

文帝很尊敬周勃,经常目送之离开……弱势的皇帝,想坐稳龙椅,就得一定程度与功臣集团共天下,因此,哪怕装,也得装出对功臣领袖非常敬重十分崇仰!

四、施惠收人心

“诏曰:“法者,治之正也。今犯法已论,而使无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nú,朕甚不取!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 ——资治通鉴”

文帝下诏,以前人犯了法,除自己要伏法以外,还要“收帑”,父母、老婆、孩子、兄弟姐妹都要跟着倒霉,被收入官沦为奴隶、婢女,朕以为不可如此,取消“收帑”制度,不罪及家人。

“诏振贷鳏、寡、孤、独、穷困之人。又令:“八十已上 ,月赐米、肉、酒;九十已上,加赐帛、絮。赐物当禀鬻米者,长吏阅视,丞若尉致;不满九十,啬夫、令史致;二千石遣都吏循行,不称者督之。”——资治通鉴”

中国很早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并将此作为一项美德,千百年传承下来。

文帝下诏——

1、对于鳏寡孤独、以及穷困之人,要振贷;

2、八十以上的,要每月赐米、肉、酒;

3、九十以上的,除每月的米肉酒以外,还要加赐帛、絮,做衣服;

4、凡是应该获得赐予的人,县令要亲自查看、审阅;

5、九十岁以上的赐予,县丞或县尉送上门;

6、不满九十岁的赐予,县里的令史或啬夫送上门;

7、两千担高官,要经常走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要浮在上面;

别说当时,就是现在,能够活到八九十岁的,也算长命;两千多年以前能活到这个年纪,更是人瑞,并且,基本都是有点家产、有点地位的人家。

因此,文帝如此,爱民之心固然有之,但更多的,还是讨好利益阶级,扩大支持自己的群体,巩固其自身的地位。

综上,大家对文帝有啥印象?我来总结一下——

1、文帝很有算计,明显是个心机BOY,绝壁不是善茬;

2、他对宗室诸侯王,以及功臣集团,既有合作(利用),更有斗争;

3、合作之后,斗争就要开始了。

《资治通鉴》文景卷(7)——汉文帝是个心机BOY,不是善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