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邹蓝|太阳下无新事却有新人 1410

太阳下无新鲜事,但有一茬茬新人

昨日所发此文,因为受到仙人不开心而拿走。知道仙人可能对什么有不悦而修改,让其不再不悦。今天发修改版

邹蓝/文,图

俗话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是啊,这么上万年人类社会在太阳下,啥事没有发生过?

汉代王充说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不因为有了尧这样的圣王就能保证永存,也不因为有了桀这样的操蛋统治者就灭亡)。日盈月亏,一年365天或12个月,或24节气。万物生长也有其节律。尚无人类文明和历史时如此,有了人类文明和历史也依旧如此。

人类没出现时,天下万物依照丛林法则和食物链逻辑演进。当人类借助工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除了人类对大自然,以及人类对人类自己,丛林法则食物链逻辑依然大致存在。

确实,各种各样的事,稀罕的事,好事,坏事,恶毒的事,不好不坏的事,庸常的事,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都有前例先例。历史一再重复。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一点没错。

但是,为什么人类社会有些事,特别是坏事,人们不长记性却一再重复呢?

那是因为,事还是老事老套,但是太阳底下总有新人,20-30年就来一茬新人。新人总有可能穿新鞋走老路。难怪有人说,历史事件的发生,一般都出现两次。第一次是悲剧,第二次就是闹剧。如果第三次呢?算演砸的杂技?

中国好汉的牛气说法则是18年一代,“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实际上18年只会来个愣头青,懵懂叛逆固执一根筋,打架足够,智慧远不足。

按照孔子的说法,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那差不多就是30到40年来一代新人。因为人到四十,这辈子里能见到的各种好事坏事稀奇古怪的事,也差不多都见了,所以才能不惑,才能少犯错(无法完全避免犯错)。

不过我觉得,现在差不多得到45或50。古人结婚早,15岁左右结婚不算少,到20结婚都算晚婚了。《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自述“十七为君妇”。当时焦仲卿可能超过十七,也可能不到十七。国人常用虚岁,很有可能刘兰芝的十七,按现在的周岁制只是十六。

古代到四十,人生的基本阅历都有了。而现在,成熟得晚。再者,百年上海南京路和外滩因新冠空无一人并长草,估计在世的百岁上海老人也第一次见。现代社会远比古代社会复杂啊。

现行婚姻法,男满22岁,女满20岁可以结婚。但是这只是平均上学年限少的农村为主。在城市,男子25以后或30岁成婚的更多。

7岁起,6年小学,3年初中下来为16岁。古代婚配的年龄最早是12岁,现在只是小学高年级。15/16岁现在也只是初高中生情窦初开的早恋。少量农村孩子和相当部分城市孩子还要3年高中。那就到了18/19岁。

如果就此进入社会,开始挣钱攒老婆本,一般也得三五年时间,差不多到25。如果上了大专大学,一般到22-23才进入社会。也得干四五年攒老婆本,那就奔三张去了。

古人15岁到20岁结婚,到40不惑时差不多当爷爷奶奶了,完成人生的一个长周期:从婴儿到当姥爷爷爷奶奶姥姥才到不惑之年。

古代婴儿到成婚需要20年不到。现在从25岁结婚算起,则差不多要25年。磕磕碰碰到50岁才不惑。不排除有些早熟品种或鬼精鬼精的人,提前洞悉人类社会的规则。

那基本上就是说,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可是太阳底下每四五十年换一茬新人,新人自己磕磕碰碰的,重复前人的磕碰并不少见。据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永恒的太阳底下,每隔40年或50年,家族就换一批当家人;每隔60-70年就换一轮活着的人。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大朝代和夹杂期间的分散小朝代就这样近乎平面上的循环往复:崛起,中兴,委顿,倾覆。历史的经验,还有教训,每到下一轮总可能会重复。

套用美籍日本人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说法,无尽的循环往复,也算是历史的终结吗?

再顺便调侃一句,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的这句话,估计到现在欧美,要被白左黑左黄左清算:凭什么男权主义啊?History现在要改用herstory。另外啊,凭什么用men(男人)来代表全人类啊。要改用people。于是培根点头弯腰认罪,改写为Herstories make people wise。

2022/3/18 2022/3/19,2022/5/5 2022/5/8

因本文推出后遭遇麻烦,现在有通道可容许再修改后,顺延再发。

历史,似乎也是轮回。深圳前海,摩天轮,2021.5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