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家传至宝|新故事

专家鉴定

住在干窑镇上的沈新志最近遇上了一件揪心事,父亲临终时,说中堂茶几上的那块京砖一定要保存好,那可是沈家的传家宝,可惜当年被自己偷偷卖掉了半块,求新志帮着想办法找回来,把它复原了,不然自己没脸去见祖宗。

新志万万没想到,一块砖让父亲像个罪人般,临终还放不下。

为了弄清这砖的来头,他特地托人请来了做古董生意的林老板,想让对方看看其中有什么讲究。

在新志的引领下,林老板来到中堂茶几边,对着垫在香炉下的半块方砖看了又看,还时不时地用手轻轻擦去方砖边上的尘土,随后惊讶地说道:“哟,还真是个老物件,好东西啊!”

“老物件我知道,半块破砖还算是好东西?我看它跟我们脚下的这些方砖,也没什么两样啊?”看到林老板对这块砖感兴趣,新志有些不解地问道。

“这可不能相提并论的,你脚下的是商品砖,这块就不同了,你看边款,那可是皇家使用的标志,也不知这上面的字是真是假,能否让我取下来看看?”

“行,行,我请你来就是想请你鉴定一下,看有没有办法把它复原了,也好圆了父亲的遗愿。”

听新志这么一说后,林老板把香炉移到边上,双手捧起那半块方砖:“走,我们到院子里去看。”

借着太阳光,林老板用放大镜细细看了起来,随后用肯定语气说道:“这砖上的字应该与砖是同一年代的。乾隆三年,我来算算,距今有281年了,实足是块老京砖啊!可惜只有半块。”

“是啊,我父亲就是在纠结中走的。”新志说道。

“你看你看,这砖不像是被砸后破裂的,刻字对面的这一边多么光洁,中间这是条凹槽,说不定大师在制作时,有意做了雌雄两个半块,要真是那样的话,倒真是件奇宝了。”

“噢,经你这么一说,我倒是想起一件事来。记得小时候,爷爷常给我讲祖上制京砖的故事,还真讲到过这么一回事,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是爷爷编出来的呢。”

皇家用品

干窑出京砖,那是史料中清楚明白记载的,从明朝开始,这里就专门为皇宫烧制京砖。

要说烧制方砖的地方有很多,为何偏偏要选干窑的,那是因为这里出产的京砖,是慢工出细活,一块皇宫用的京砖,要经选土、练泥、澄浆、制 坯、阴干、入窑烧制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加工制成。

干窑出产的成品京砖,细腻光滑,坚实亮丽,叩之铿然有声,千年不毁万年不碎,可以说每块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以前,志新爷爷居住的江泾村就以烧窑制砖为营生,早前祖上还只是烧制青砖黑瓦。

虽说砖窑也就那么几座,可那时大家都很穷,方圆百里建房人家寥寥无几,所以销量十分有限,烧窑工只能勉强度日,自打成为皇宫定窑烧制京砖后,村上人家的日子才过得滋润起来。

原来只是一块普通的方砖,被确定为京砖后,作为皇家用品,它的使用和管理变得十分严苛,特别是打上边款后的京砖,决不允许私藏和转卖,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朝廷还委派专职知事,对干窑制作京砖进行全程督造。

做了一辈子京砖的沈家祖太爷,打小看着大人们烧制京砖,心里就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想要一块属于自己的京砖,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也慢慢地从大人的言语中知道,如被发现私藏京砖,轻则坐牢,重则要被砍头的。

子承父业,长大成人后,志新祖太爷也加入到了烧制京砖的行列中,慢慢地成了一名制砖高手,看着自己亲手制成的精品一块不剩地被运走,想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京砖的愿望也越发强烈。

好几次祖太爷想乘着知事不留意,偷偷地用次品砖去替换刚出窑的正品,然而知事也不是吃素的,从打开窑门的那一刻起,他与手下一班人寸步不离,反复核对京砖上的印章,清点数量,确保万无一失。

京砖上的款

也难怪,一个官窑一年也烧不了几窑,作为一名专职监制的官员,这点事情还做不好,那怎么向朝廷交代?偷梁换柱的办法行不通,祖太爷只得另想办法。

有一天,邻居木匠在做凳子,看到装凳脚时,他立马茅塞顿开,很快一个大胆的想法在脑海中生成,既然整块的京砖没办法偷出来,何不化整为零,来实现梦想呢。

有了这个点子后,祖太爷开始留意,使出自己的全部本领,精心制作起了那块所谓的“残次砖”,也就是现在用来垫香炉的京砖。

看似半块砖,其实,祖太爷在制坯时,还是整块精心制作的,只是在成坯时,巧妙地加入了木匠的工艺,把京砖用快刀一切为二,在中间断面上做上了凹凸型榫头,然后把泥坯又重合在一起,成为完整的一块京砖坯子。

考虑到不能两块都要,祖太爷又切开了一块泥坯,分别与两个半块配了对,还在新配上去的两个半块一个角上做了手脚,一旦烧制后,那里会自然裂开变成缺角的残次品。

做完这一切后,祖太爷这才用泥浆把细缝给糊上了,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来是两块合成的。成品管得严,残次品管理也不松。

按规定,知事要对京砖的残次品及时进行处理的,每一窑京砖烧制出窑后,总会有残次品出现的,这时必须当着知事的面,用榔头把全部的残次品给砸碎,然后运到泥潭去销毁。

知道在这些残次品里有自己制作的京砖,在砸的过程中,祖太爷特地留了个心眼。

当看到那两块品质一流,只是裂了一个角的残次品时,手下立马留了情,看似高高举起的榔头,实则下手并不重,只是把破裂的那半边给砸碎了,特意保下另半块残砖,让它混在一堆碎砖里,然后倒进了泥潭里。

好不容易熬到深夜,祖太爷偷偷地溜出了家门,借着天上淡淡的月光,到潭里把那两个半块砖给找出来,用手轻轻一插,两个半块立马合二为一,成为一块完整的京砖,祖太爷心里乐开了花,回到家里后,也不敢告诉家人,连夜把它深深地埋在自家院子地下。

父亲的遗愿

得到梦寐以求的京砖后,祖太爷守口如瓶,直到过世前才悄悄告诉了儿子,也在从事京砖炼制的儿子自然不敢透露风声。

直到后来,古窑不再承接烧制京砖的任务,才由后代把院子里的那块京砖给挖了出来,摆放在客厅茶几上。要不是三年自然灾害,京砖定会代代相传的。

作为当家人,新志的父亲看到家里的米缸空了,田边荒地上的野菜都被挖光,家人要性命难保时,立马想到那块贡品京砖。

也不知道京砖值不值钱,瞒着家人,他偷偷地带了半块京砖去了上海,在老城隍庙那里找了一家古董店,给店主看过京砖后,店主一看是干窑烧制的京砖,知道遇上好卖买了,当即出二十元把它给买了下来。

父亲没告诉家人这钱是哪儿来的,只是用它全部买了米,救了全家人的命,但也让他落下了心病,直到临终还念念不忘。

经林老板这么一提醒,新志终于知道,当年父亲手上的救命钱原来是卖掉京砖换来的。

既然能卖,那也能买回来,然而又一想,不对啊,要是整块京砖估计还好买,现在是半块,还要配对的。

“你上网发条信息试试看,说不定能找到与它匹配的另半块呢。”林老板提醒道。

于是新志把找寻半块京砖的启事发到了网上。然而,启事下面的跟帖不少,但没有一条与另半块京砖有关联的。

网上的路走不通,到底怎样才能圆父亲遗愿呢?新志又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中。

直到有一天,新志开车回江泾乡下走亲戚,无意间经过一座正冒着烟的土窑时,心里立马亮堂起来,网上征不到,我不可以自己做吗?那样就可以完璧归赵了。

第二天,新志带上那半块京砖,来到依然在烧着方砖的老土窑上,找到了与爷爷同辈的京砖传承人,也是与自己沾亲带故的邻居老阿公。

说明来意后,老阿公爽快地答应了,但看过那半块京砖后,他向新志提了个要求,说现在制作的方砖,有不少工序都靠机器了,要与这块京砖配对,还得土法精制才行,不然就没多大的意义了,只是现在自己年纪大了,没那么大的力气了,要纯手工制作,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得新志帮着一起干才行。

既然老阿公这么说了,新志欣然同意,当着老阿公的面,他打电话给老板请了长假,说哪天把京砖复原了,哪天再去上班,随后当起了老阿公的助手,一门心思做起了老京砖的仿制和复原工作。

完璧归赵的宝贝

普通方砖很好做,但京砖不是你想做就能做成的。对一个白手起家的新人来说,这几十道工序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熟练掌握的,从开始着手到真正烧制完成,新志与老阿公足足花去了一年时间。

在这一年里,新志除了虚心向老阿公学技术,两人还乘着工余时间,去过好多次上海苏州等地,走访了许多古董商店和旧货市场,也见到过好多块老京砖,除了拍下照片外,还拓了京砖上的印章。

回家后,他又对自己那块京砖上的印章进行研究,经过反复筛选,最后才确定要修复的另半块京砖上的两个印章。

老阿公告诉他,贡品京砖上的印章都是靠模子打上去的,模子是确定找不到了,只能另想办法,于是,在这块新仿制的京砖上,新志愣是用小刀,一刀一刀把印章给刻了出来,这其中的心血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御窑京砖制作过程

大功告成的那天,新志兴奋不已,连夜打电话、发朋友圈,通知亲戚朋友第二天到土窑来,见证传家宝的完璧归赵。

第二天一大早,新志把特地买好的红地毯铺在土窑里,把那块复制得天衣无缝的京砖放在贡桌上,还搬来一张太师椅,放在贡桌前。

看到亲戚朋友都到了,他让老阿公坐在上面,自己跪在他的面前,说通过这一年的亲身经历,自己真正喜欢上了制京砖这门技术,今天是让大家大开眼界,也是要大家见证自己的拜师仪式。

说罢他恭恭敬敬地磕了三个头,正式拜老阿公为师,开启了烧制京砖的人生路。

监制 | 先宏明

编辑 | 于 昕

部分图片素材整理自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EN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