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的汉奸老乡——白坚武

作者:娄哥看历史
我的汉奸老乡——白坚武

(一)

我与白坚武是同乡,虽然我们不是生在同一个时代。之所以“高攀”这个老乡,并非出于提高自己身价的意思——因为白坚武是个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其实,也没有多少人屑于认这个老乡。

在我们当地人聚会的场合,每每提起这位老乡,人们大多都是一脸的茫然。人们只知道我们这个地方的名人,比如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地质部长王竹泉,甚至还有国民党十九军长史泽波、国民党集团军司令孙桐萱……一提起来,个个都眉飞色舞的,唯独不知道白坚武是何许人也。我曾向人们这样介绍他:他官职并不高,但名气很大。在中国近代史上,几乎所有重大的事件都有他的身影。从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北洋政府、中原大战、南北议和、二七大罢工,以至七七事变、华北自治等等,他都参与其中。他是吴佩孚的“影子内阁”,孙中山曾为他写过条幅“博爱”,李大钊是他的挚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几乎所有的名人都与他有来往,甚至共产国际开始想在中国培植势力,也是找他拉的关系……听着我的讲述,不少人半信半疑地问:“真的?”

其实,我真正知道白坚武这个人,时间也不是太长。过去知道白坚武,是在金山导演的电影《风暴》中,著名演员石羽扮演的军阀吴佩孚的参谋长,但当时还不知道他是我的乡党。后来,买了一本洋洋百万言的《白坚武日记》,这才知道原来他是我们县的人。后来,接触的资料多了,这个人在我脑子里的印象才逐渐清晰起来。但使我要对他进行一些研究的动机,则是最近遇到的一件“趣事”。

在一次酒局中,提起白坚武,一位朋友说,他知道这个人,因为他的老师就是白坚武的侄子。当年反右的时候,各单位都在挖右派。一提起右派,个个避之唯恐不远,只有这位老师“毛遂自荐”,自动报名当了右派。当人们问他为什么时,他说:“我四叔是个大汉奸……”故事虽然有趣,我在心里却乐不起来。白坚武给他的后人留下的所有遗产就是“大汉奸”的帽子吗?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究竟是怎样成为一个大汉奸的?这一切,都促使我下定决心要搞清这个人的真面目。当然我知道,以我的能力和条件,很难完成这桩心愿,好在国内目前研究他的人并不少,成果也很丰富,这对完成我的心愿或可有所帮助。

白坚武(1886-1937),字颠昙,号惺亚,室号知白堂,河北省泊头市(原交河县)洼里王镇西常庄人。他的祖父是前清举人,累官至知府。幼年时,白坚武随祖父就读于任所,18岁中秀才,由是崭露头角。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是同学。他俩与另一名同学被誉为“北洋三杰”。毕业后,曾任直隶都督府秘书、《晨钟报》社记者、自治筹办所课长等职。1916年5月,赴上海投奔国民党议员孙洪伊;6月,被聘为国务院内务部佥事(总长为孙洪伊),11月随孙辞职赴沪。1917年,由孙洪伊引荐,随李纯督军先后任江西督署顾问、江苏督署顾问兼书记处交际股主任。1920年4月,因与李纯政见不合而去职赴沪;1922年,为吴佩孚所聘,任两湖巡阅使署和直鲁豫巡阅使署政务处长,参与军机要务。他主持的政务处有“小内阁”之称。1924年秋,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他任吴佩孚的讨逆军总参议。1927年,直系军阀主力溃灭,白坚武遂寓居天津。此后十年,他一面经商,一边从事政治活动。1933年,曾企图依靠日本人策划建立“华北国”,1937年初,被聘为晋察政务委员会顾问。同年9月,在冀南肥乡县被国民党第六战区司令官冯玉祥部逮捕,旋经审讯,以“汉奸首领”罪被处决。

总的来说,白坚武的官职并不算高,但在中国近代史上,他作为配角,却出现在众多事件的前前后后,并且有一定的影响力。最重要的是,在他身后留下了一部《知白堂日记》(即《白坚武日记》)。这部日记,自1915年12月23日始(在此之前的十余年系简单的追记),至1937年7月14日止(其中缺1924年9月28日-1927年9月6日,其间的经历,作者在1927年8月有简单的说明与追记)。日记全部系用墨笔书写于印有红色竖格的毛边纸本上,共46册,近百万字。这部日记除有三年缺载并略有补记外,较完整的反映了他近20年间的个人生活。内容大量涉及当事的社会时事,同时记载他个人的交友、访谈、函电往来、宴请、商务、诗词写作等活动。最重要的是,他的日记既记行踪,又记思想。因此。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一定的标本价值。很多学者就是从这部日记入手,来探讨他从一个爱国青年蜕变为汉奸的思想历程,借此来反映现代中国思想史的一种深层变迁,可以说,这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部重要参考资料。我对他的了解,主要就是依靠他的这部日记。

(二)

人们对白坚武最感兴趣的,是他与李大钊的关系及其往来,因为可以为研究李大钊提供最有力的资料,也可以从中看出白坚武这个人的性情。其中最有名的研究著作,是著名学者朱正写的《两个朋友——李大钊与白坚武》。

1907年,白坚武考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同时考赴该校的,还有18岁的河北乐亭人李大钊。白比李年长三岁,但共同的志趣使两人很快就走到了一起,成为最亲密的知己。除了在学业上互相交流、督促外,两人还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并曾共同闹过学潮,面对来自官府的威胁。1913年毕业后,白坚武入直隶都督府冯国璋幕中做秘书,并随军南下,李大钊则赴日本留学。匆忙之中,两人竟没来得及话别,李大钊就写了那首著名的《南大动乱,适将去国,忆天问将军》,作为给白坚武的临别留言:

班生此去意何云?破碎神州日已曛。

去国徒深屈子恨,靖氛空说岳家军。

风尘河北音书断,戎马江南羽檄纷。

无限伤心劫后话,连天烽火独思君。

李大钊留学日本的三年间,两人虽无法见面,却一直保持着书信的频繁往来。李大钊回国后,被聘为由梁启超、汤化龙筹办的《晨钟报》主编,他力邀时任内务部佥事的白坚武出任主笔。创刊号上,就刊出了李大钊的两篇文章和白坚武的《议会与政党之回顾》。后因政见不合,二人先后离开《晨钟报》。

后来,李大钊在学界,白坚武在军界,二人再没有同事过,但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诗歌赠答,却从未间断过。他称李大钊为自己的“进德修学之良友”,他在日记中写道:“守常为人品洁学粹,俯仰今日之污世,大才不克收相当之用。余年来清友惟斯人耳!”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寄李守常一函,叙别来状况。契友久别,通函不易,着笔意绪纷涌,正不知从何处说起。身在虚伪场中,每忆共晨夕之旧侣清友,有如繁奢喧嚣,酣睡后残醒已退,斜月上窗,顿思清醴。此其余意,余尝一征之,再绎之,不知大千世界有同证者否耶!”他曾赋诗赠李大钊:

海内儒冠尽,神州已陆沉。

文章千古事,赤血铸丹心。

不但如此,李大钊还通过白坚武,为共产党做了不少的事。1920年春,第三国际派维金斯基来中国建立支部,通过李大钊的引见,维金斯基会见了白坚武,同他“谈中国现在并将来”的事。共产国际要在中国的实力人物中寻找代理人或合作者,他们很看好孙中山和吴佩孚两人。在争取吴佩孚的过程中,对吴很有影响力的白坚武就成了中共的“一笔重要资产”(朱正语)。白的日记中这样记载:“李守常自京来电,有要事相托,已托陈仲甫来接洽。”

李守常,即李大钊;陈仲甫,即陈独秀。党的最高领袖亲自出马,去会白坚武,并有要事相托,可见白坚武的地位之重要。在直奉战争中,吴佩孚打败了张作霖,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成了国内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因此,这时的吴佩孚要在政治上有进一步的作为了。于是,白坚武力荐李大钊等五人为吴佩孚的顾问,这就为中共的活动进一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当时的共产国际认为,孙中山是中国的思想领袖,吴佩孚是军事领袖,因此想尽力促成这一文一武的“孙吴配”,让孙中山当总统,让吴佩孚当军事部长和总司令。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共,也对此抱有很高的期望,因此,通过白坚武做了很多工作。可惜,促使孙吴联合的努力没有成功。这件事虽然没有成功,但白坚武还是帮共产党做了其他不少事。最重要的,就是让中共派党员去铁路上开展工人运动,这可是中共建党初期的一件大事。对此,共产国际曾给予了高度评价。后来,中共与工人的积极活动,引起了吴佩孚方面的不满,双方矛盾进一步加深,导致了后来的“二七大罢工”,以致酿成了著名的“二七惨案”。在电影《风暴》中,将白坚武描绘成镇压工人运动的重要参与者,这其实是错误的。在这方面,白坚武始终是支持中共和工人们的,这有日记为证:

“闻五路工人在郑州开会,吴使制止。余函劝可准其开会;倘有逾范行动,再加以制裁。”

“郑州工人开会,闻已和平制止。余劝解吴使之效果,仅至此耳。天下事多为无识人所扰。”

工大大罢工发生后,白坚武在日记中写道:

“集会结社,本为法律所许,军警等官张大其辞,一禁迫便为多事,况匾额亦不准其张挂,遂致演京汉路罢工,殊暗故因势利导。”

他认为,工人运动的发生,并不是因为谁的煽惑,而是工人们为自身利益而斗争;是军警的过分行动,才导致工人罢工的。他的同情是在工人一方的,因此,在这次惨案中,他并没有什么责任。不过,李大钊认为白坚武毕竟是吴佩孚的高级幕僚,如今,吴佩孚成了共产党的敌人,白坚武自然成了敌对党垒中的人物,他考虑到自己的身份(也许是为了避嫌),遂中止了与白坚武的交往。但白坚武并未忘情于他,直到李大钊被杀害后,此时已处于生活困顿中的白坚武,仍然坚持帮助李大钊的亲属。他在日记中写道:

“年来学友零落,李守常既以共产死,张适吾又以被俘病死,余皆恤其遗孤,以表畴昔故旧之谊。”

李大钊的夫人请求他的帮助,他尽力予以接济:

“李守常夫人来函告贫乏,余现日生活困难,未能兼顾,前者接济200元已属勉输,现实无能为力。他日略有转机仍当尽力接济耳。”

后来,白坚武搞华北自治,接受了日本人的资助5万元,可是,他把这些钱分配给党羽的同时,又汇了50元给李大钊的长女李星华。到了这种时候,仍未忘了与自己曾经“无情”分手的李大钊,白坚武的行事、为人风格,可也窥见一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