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山羊当上“除草员”

作者:光明网

普普通通的山羊能做什么?在景宁的茶园,它们是数字化管理链条上的一环,承担着为茶园除草的重任,构建起茶羊共生的有机茶园生态系统;大名鼎鼎的湖羊是怎样生长的?在长兴的养殖基地,大到全场监控,小到一只羊一天吃多少饲料、长多少肉,“数字羊倌”都了如指掌。数字化改革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农业生产的各个角落,今天我们不妨从一只羊说开去。

景宁的山间,茶香萦绕。清晨,我们驾车从县城出发,沿云寿线向西南方向蜿蜒行驶20分钟,来到位于澄照乡三石村的浙江奇尔茶业有限公司。云雾缭绕间,丘陵绵延,层层叠叠的茶山若隐若现,放眼望去,尽是绿意。

在奇尔茶业海拔500至1200米的高山仙茶园内,生长着一垄垄白玉仙茶。最为人称奇的是,一只只山羊在茶树丛中钻来钻去,成了茶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养羊控草”,是2016年奇尔茶业根据“羊吃草不吃茶叶”的特性,探索出的一种新型茶园管理模式,通过羊群吃杂草、羊粪施肥、羊肉卖钱等方式,不仅促进农业生产,实现茶、羊和谐共生,更减少人工成本,有效提高惠明茶种植的亩均效益。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羊群不听指挥、除草不均匀等问题。为了能更好管理茶园、提升效益,2021年,奇尔茶业又搭建了茶羊共生信息监测平台,通过构建茶羊共生模型,打造茶羊共生管控流程等,为生态茶园安上“数字大脑”,也让一只只山羊,成了惠明茶园数字化管理链条上的一环。

茶园如何数字化“养羊控草”,山羊如何“网格化轮牧”?我们走进这片茶园一探究竟。

装上定位器

羊群“工作量”一目了然

“嘟嘟嘟……”上午9时,羊倌朱学财穿上雨靴,响亮地吹了几声哨子,俯身捡起一根2米长的竹条,掏出腰后的砍刀,一把削掉多余的枝条,递到我们手上。“先赶羊吧!”他招呼我们。

我们接过竹条,跟着朱学财来到羊舍二楼,将一扇扇门打开,数十头山羊便挤了出来。“看到前面那个山头了吗?我们要把羊赶到那里。”朱学财带我们穿过溪涧,爬上土坡,途中,接连有羊不听话乱跑,我们赶忙学着朱学财的样子,扬着竹条把它们“揪”回队伍。在一处被铁丝网围住的茶园,朱学财停下脚步,把羊群赶进场。

“杂草会被啃食干净吗?茶叶会不会遭殃?”我们有些疑惑。

“这些山羊很挑食,专捡地里的蕨菜、杠板归、芒杆草等杂草吃,却对茶叶‘秋毫未犯’。”朱学财告诉我们,公司通过一系列观察和试验后,才发现这一“规律”。

“不过,山羊群有个特性,吃草散漫不集中,喜欢满园子跑,管理起来十分费劲。为此,我们把茶园分成了几个区块,哪些区块杂草多,就直接把羊群赶到那个区块,在保障羊群食料的同时,进行除草,实现‘网格化轮牧’。”朱学财指着周围一人高的网栏告诉我们,公司按照15—30亩的标准,把茶园分成8个区块围设铁丝网,每个网格投放10—20头山羊,进行逐格轮牧,大大节省了人力。

“可别小看这些小家伙,一只羊可以替代3个壮年劳动力,有效‘管理’1.5亩至2亩的区域。而且一只羊一天排泄量有2公斤以上,一年就有500多公斤的有机肥撒在茶园里。”一旁的奇尔茶业副总经理刘慧平补充道。

我们发现,茶园里的羊群,脖子上统一戴着一个黑色项圈,凑近一看,上面清晰标识着每只羊的号码。刘慧平说,这个黑色项圈是羊群的“计步器”和“定位器”,上面的数字,则是羊群的“身份证”。

“211120001642,年龄3岁,体温24.73摄氏度,步数1373030步,食草量20千克,食草面积3立方米……”每只羊的步数、食草量等通过项圈,传送至“茶羊共生”信息监测系统的后台,工作人员即可实时查看羊群的运动数据,监督羊群在不同区域的吃草情况等。

布设摄像头

哪里草多把羊赶去哪里

奇尔茶业信息管理员汤旭东,每天9时准时上班,他一天的主要工作是在办公室管理“茶羊共生”信息监测系统平台,远程查看几公里外的茶叶基地里白玉仙茶的生长动态,根据茶园长势情况安排管护工作。

打开电脑,登录系统、移动鼠标,我们同汤旭东一起查看茶园情况。屏幕上,呈现出一张立体地形图,8个块状区域外缘的亮蓝色线条不断波动,数十个橙色水滴状点位在蓝色网格区域内缓缓移动……

看着专业的数据模型,我们有点犯难,汤旭东专业地介绍起来,并为我们演示。“这片深浅不一的绿色区域是茶园,红棕色的方形区域是厂房,深灰色的区域是水塘,纵横交错的亮蓝色线条是网格围栏,移动的橙色圆点是活动着的羊群……”

汤旭东告诉我们,平台利用卫星遥感技术为地表覆盖物画像,创建出地理空间、杂草生长、土壤分析等数字化立体模型,准确识别地形和土壤结构,并对茶、羊、草三方数据进行搜集,为茶园全天候精准化监管提供了可能,巧妙预防了茶园的多种风险。

“右上角的那些红色方框是什么呢?”

“这些是系统捕捉到的异常情况。”

说话间,汤旭东点开右上角的异常清单,很快弹出一条提示信息:奇尔茶园A区域杂草密度过高,右侧还配有茶园实时监测画面。

“我们在500亩的茶园区域,多点布设了13个球形高清摄像头,只要用电脑或手机登录,就可以实时观察到茶园茶树、杂草的生长状况和山羊活动情况。”汤旭东说,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自动报警,对具体问题“亮红灯”。

汤旭东说完,点击右侧的实时照片,拉近细看,只见该区域的茶树被杂草丛遮蔽。核对预警信息无误后,他当即通知工作人员将羊群赶到该区域吃草。待杂草清理后,红色预警信息随之消除。

共生新模式

带动农旅融合发展

“养羊控草”茶园有机管理新模式,构建起了茶羊共生的有机茶园生态系统,也优化了品质惠明茶的生态属性,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态溢价。

刘慧平给我们算了笔账:以前,茶园里杂草遍布,平均每亩的人工除草成本1200元左右。现在,茶园亩均除草费用下降了一半,每年累计可节约除草、治虫人工及肥料成本超50万元;以茶园生态山羊年出栏200头计,还可额外增加养殖收入30万元。

生产成本降低,生态种养出的白玉茶叶品质却在提升,茶叶的鲜爽度、品质档次在升级,经济效益以每年10%的幅度提升。

刘慧平告诉我们,春茶采摘上市季,公司产品供不应求,每天白天要加工茶青近3000斤,发出300多箱货,晚上还要继续连夜赶工。“公司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工人都是周边村的村民,有效带动了畲乡20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刘慧平说。

“景宁是惠明茶的重要产地,以澄照乡奇尔茶业仙茶园作为试点,‘养羊控草’生态种养模式已在全县铺开。”景宁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汤伟斌告诉我们,目前,景宁澄照乡、鹤溪街道、郑坑乡等产茶重点区已建立标准化网格“养羊控草”示范茶园3000多亩,全县推广应用茶园1万多亩,建立生态教学实训基地2个,接待参观学习169批次、休闲观光和亲子活动游20多万人次,带动了农旅融合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多赢。

景宁当地茶农也开始逐步尝试“养羊控草”等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以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后续,我们将提炼相关技术,不断创新生态茶园数字化管理模式,构建以食物链、生态链为主导的茶园生态有机治理体系,向全县茶农乃至更大的范围推广。”景宁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来源: 浙江日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