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众目睽睽下英国陆军特别空勤团的突击——影片《六天》装备及战术解析(上)

作者:坦克装甲车辆杂志

要说起英国陆军特别空勤团(SAS),军事迷们可谓是无人不晓,其名气之大可以说是世界上特种部队中的翘楚。这支诞生于二战时期,并且在北非沙漠中给了德军很大打击的特殊部队,也并非是一开始就有着如此之大的名气。真正让这支特种部队名满天下的,却是发生在伦敦的伊朗使馆人质事件。特别空勤团在这次行动中,以极其微弱的代价全歼占据使馆扣押大量人质的恐怖分子,创造了世界人质解救行动的范例。更为重要的是,这次行动过程包括几乎整个恐怖袭击事件的发展过程,都是在众多媒体的直播下进行的。这也使得这次行动成为第一次被现场直播的反恐行动,可谓称得上是一次众目睽睽下的突击行动。2017年8月,这一事件被搬上了大银幕,这就是英国和新西兰合拍的影片《六天》。这部影片基本上忠实地还原了整个行动的全过程,成为一部在军迷看来感觉非常过瘾的影片。

众目睽睽下英国陆军特别空勤团的突击——影片《六天》装备及战术解析(上)

01

影片概要

1980年4月30日,位于伦敦肯辛顿区王子大道16号的伊朗大使馆开始了一天的办公,似乎这一天与平常的日子没有什么区别。但就在一切好像都很平静的时候,6名阿拉伯人带着提包进入了伊朗使馆。而正在门口执勤的英国巡警特雷弗·洛克正好进到使馆内部,结果与使馆工作人员一起被这6名阿拉伯人劫持了。这些人是伊朗境内的阿拉伯人,因为其长期受到以波斯人为主体的伊朗政府的压制,因此采取恐怖袭击手段,企图迫使伊朗政府释放被其关押的91名阿拉伯人。

众目睽睽下英国陆军特别空勤团的突击——影片《六天》装备及战术解析(上)

事件发生时,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女记者凯特·艾迪正好在伊朗使馆附近,因此立即通知摄影师前来采访,并且占据了现场直播的有利位置。劫持事件发生后,位于距离伦敦140千米的特别空勤团执勤分队立即出发赶到伦敦事发现场。对于这一事件,英国政府也迅速做出了反应,首相撒切尔夫人为整个行动定了绝不妥协的调子,决心与恐怖分子对抗到底。经过外交沟通,伊朗政府拒绝释放任何人质,使得事件只能向武力解决的方向发展。此时,虽然特别空勤团已经到达现场并展开了针对性训练和侦察行动,但现场的指挥权仍然掌握在英国警方手里。伦敦警察局谈判专家麦克斯·弗农与手下,一直保持着与恐怖分子头目萨利姆的联系,并且成功地使得恐怖分子陆续释放了4名人质,最终还争取到了4天宝贵的时间。正是这4天,使得特别空勤团有时间制定自己的作战计划,并针对现场情况进行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改进。与此同时,闻风而动的各路媒体也蜂拥而至,他们拥挤在警方设置的路障外面进行现场直播。英国观众可以通过电视直播看到现场的情况。

众目睽睽下英国陆军特别空勤团的突击——影片《六天》装备及战术解析(上)

经过英国警方的前期侦察,特别空勤团建立了伊朗使馆的模型,在里面反复演练攻击动作。在麦克斯的努力下,警方不断拖延恐怖分子的最后期限,达到了消磨其意志和耐心的目的。当麦克斯作为警方代表,给恐怖分子送去食物的时候,恐怖分子要求英国政府提供大巴车,并运送他们前往希斯罗机场以便离开英国。针对这一变化,特别空勤团立即离开现场,转到其它地点演练对大巴车的攻击战术。就在他们离开时,敏锐的BBC记者凯特发现了这一行动,随后报道说军队已经介入这一事件,但是英国官方对此予以否认。特别空勤团指挥官罗斯上校提出的利用夜暗派部下进入使馆,使用微声武器对恐怖分子实施击杀的计划遭到内阁会议成员的否定,而且还被讥讽为“特别空勤团暗杀小队”。罗斯上校只好放弃这一计划,继续制定强攻行动方案。在日复一日的等待中,不光是反复进入待命攻击状态然后又解除战备的特别空勤团队员,就连那些记者们都已经没有耐心了,甚至有记者希望军队赶快发起攻击结束这一切。恐怖分子也开始失去耐性,这是因为他们已经听到了墙上有动静,这是英国警方在墙上打孔安装监听、监视设备造成的。恐怖分子驱赶人质更换了房间,并且威胁说如果当天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的话,就要开始杀死人质。经过麦克斯的努力,恐怖分子最终同意通过BBC播放自己的政治要求,并由此化解了又一次危机。

众目睽睽下英国陆军特别空勤团的突击——影片《六天》装备及战术解析(上)

到了第6天,恐怖分子的骨干之一费萨尔与萨利姆发生了争执。费萨尔已经彻底失去耐心,不顾萨利姆的反对枪杀了一名人质,以此逼迫英国政府就范。此时,因为已经有人质死亡,因此英国政府授权特别空勤团接手整个劫持事件的指挥权。弗明指挥的特别空勤团各行动小组已经进入战备状态,准备随时开始攻击。弗明建议上级要麦克斯保持与萨利姆的联络,以拖住恐怖分子的指挥官,为自己的攻击行动创造条件。在整个攻击准备过程中,麦克斯一直以要求已被满足正在落实为由与萨利姆进行周旋。与此同时,特别空勤团的各个攻击小队已经就位。从隔壁楼房阳台上进入使馆二楼阳台安装柔性破门切割装置的队员,以及上到楼顶的队员都被眼尖的记者们发现,凯特对此进行了现场解说。

众目睽睽下英国陆军特别空勤团的突击——影片《六天》装备及战术解析(上)

演练时突击队员投掷闪光弹

英国观众从电视上看到攻击行动已经发起。随着放置在二楼天井玻璃窗上用于分散恐怖分子注意力的炸弹爆炸,突击行动开始了。特别空勤团队员使用柔性破门切割装置炸开装有防弹玻璃的门窗,对于普通门窗则用铁锤砸碎,纷纷攻入使馆大楼内部。在这一过程中,虽然也有小的意外发生,但全部队员都陆续进入使馆开始逐屋搜索恐怖分子。措手不及的恐怖分子试图抵抗的过程中被纷纷击毙,与洛克搏斗的萨利姆也被乱枪打死。在疏散人质过程中,弗明和队友发现并击毙和拘捕了混在人质中企图逃离的2名恐怖分子。最后,劫持事件以2名人质死亡的代价成功解决,展示了特别空勤团卓越的能力。

02

影片中的武器装备及细节

作为一支西方国家的军方特种部队,特别空勤团使用的武器装备也具备相应的特点。例如装备有几乎是西方特种部队和反恐部队标准配备的MP-5冲锋枪,具体到伊朗使馆人质事件中其使用的是较早期的MP-5A3冲锋枪,也有一部分短枪管型MP-5K和微声型MP-5SD冲锋枪出镜。这种冲锋枪成为了片中特别空勤团的主战装备,作为其补充的则是勃朗宁大威力手枪。这两种武器都是在各类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中出镜率很高的装备,但也有一些武器装备并不十分常见。

在萨利姆带着手下进入伊朗大使馆时,这位恐怖分子头目手持一支美制史密斯·韦森M686型转轮手枪。

众目睽睽下英国陆军特别空勤团的突击——影片《六天》装备及战术解析(上)

史密斯·韦森M686

说起史密斯·韦森公司,确实是以出产转轮手枪而闻名于世。史密斯·韦森M686型转轮手枪实际上是与史密斯·韦森M586型转轮手枪属于同一系列产品。M586型转轮手枪是史密斯·韦森公司于1981年推出的,其发射0.357英寸口径的马格南转轮手枪弹,实际口径为9毫米。该枪主要特点是采用了新式的L型设计(在史密斯·韦森的手枪设计结构中,K型设计适用于中型转轮手枪,而J型则适用于小型转轮手枪,适用于大型转轮手枪的是N型,L型则是界于N型和K型之间的设计),滑动战斗型扳机,半比赛型击锤,可调斜坡式准星和微型可调缺口,并采用了全通式退壳杆筒。该枪全长287毫米,重1.3千克,枪管长150毫米,容弹量为6发。该枪推出后出现了不少的变型枪,其中于1988年推出的M686型手枪就是其中之一,具体说该枪就是M586型的不锈钢版本。M686手枪采用不锈钢制造,表面进行了防腐蚀处理,其闪亮的外观由此与M586有了很大区别,其它性能则基本相同。与M586型一样,M686型也有很多变型枪,其中就包括几种枪管长度在2.5英寸到8.375英寸之间的型号。为了提高容弹量,M686还推出了一种被称为M686 Plus的型号,容弹量由原来的6发提高到7发。M686除了使用0.357 英寸的马格南转轮手枪弹外,也可以使用0.38英寸的Special弹及0.38英寸的Special+P弹,因为这几种转轮手枪弹的实际口径都是9毫米,只是马格南弹更长一些。在萨利姆等人冲向使馆时,M686转轮手枪亮闪闪的外形确实显得与众不同,但其在影片中却没有什么表现,基本上属于一闪而过的那种类型。

众目睽睽下英国陆军特别空勤团的突击——影片《六天》装备及战术解析(上)

冲向使馆的恐怖分子,萨利姆手中拿着一把史密斯·韦森M686转轮手枪

影片中的恐怖分子携带了两种不同的冲锋枪,分别是波兰的PM63冲锋枪和捷克斯洛伐克的VZ61冲锋枪。PM63冲锋枪看起来外形有些奇怪,在折叠枪托和前握把没有打开的时候,整个枪身看起来与一支大号手枪非常相似,颇有些另类的感觉。20世纪50年代初,随着波兰进入华约组织,其军队武器装备也随之变为苏式体系。波兰二战后装备的第一种冲锋枪是M1943/52式。该枪实际上是苏制PPS-43冲锋枪的改进型,主要不同是加长了机匣并换装了木制枪托。这种在二战期间诞生在被围困的列宁格勒的武器,明显带着很强的战时应急特点,已经不太适应战后的需要。皮奥特·威利耶维茨是波兰著名的轻武器设计师,于50年代中后期开始设计一种适于近战使用的紧凑、质量轻、使用手枪弹用于自卫的武器,这就是PM63冲锋枪的来历。但还没有等到这种武器装备部队,威利耶维茨就于1960年去世,后续试验定型工作直到1963年才完成。该枪集中了冲锋枪和手枪的很多特点,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冲锋枪。

众目睽睽下英国陆军特别空勤团的突击——影片《六天》装备及战术解析(上)

PM63

PM63冲锋枪在进行单发射击时,可以像手枪那样进行单手持握射击,进行连发射击时为了提高射击稳定性才需要打开枪托和前握把进行抵肩射击。更为少见的是该枪没有采用冲锋枪惯常使用的外置拉机柄,而是采用类似手枪的滑动枪闩,子弹上膛时需要进行像手枪那样拉动套筒座的动作,使其更像是手枪和冲锋枪的结合体。这种冲锋枪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发射9×18毫米马卡洛夫手枪弹,可进行单发和连发射击,配备15发、25发或40发容量的直形弹匣供弹。枪全重1.8千克,打开枪托的情况下全长583毫米,折叠枪托的情况下只有333毫米。PM63冲锋枪独特的滑动枪闩还起到了降低射速的作用,否则其射速将高达每分钟800发,而不是每分钟600发,这就使得其在连发射击时更容易控制,有利于提高射击精度。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波兰将PM63冲锋枪进行一些改进后命名为PM70冲锋枪,使用更流行的9×1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并将其投放到国际军火市场上。很多国家进口了这种武器,并将其配备给特种部队或重型武器操作员。值得一提的是,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我军侦察兵俘虏了一名越南特工,从其手中缴获了一支PM63冲锋枪。随后,大陆对其进行了仿制,并命名为82式冲锋枪,曾少量装备部队使用。

如果说起捷克斯洛伐克的VZ61冲锋枪,很多人可能会感到陌生,但如果说“蝎”式冲锋枪恐怕就无人不知了。捷克斯洛伐克在二战时期使用的是ZK383冲锋枪,其外形与德式MP-18冲锋枪很相似,但最大的特点是装有一个折叠两脚架,颇有些轻机枪的味道。二战之后,捷克斯洛伐克与波兰一样加入华约组织,武器装备也改为苏式体系。与波兰研制PM63冲锋枪的初衷相似,捷克斯洛伐克也决定自行研制一种用于自卫的自动武器(用今天的概念说就是PDW,单兵自卫武器)。

众目睽睽下英国陆军特别空勤团的突击——影片《六天》装备及战术解析(上)

VZ61

VZ61冲锋枪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研制,1961年定型并被命名为VZ61冲锋枪。该枪从整体外观上来看,与德国毛瑟公司的驳壳枪有些类似,但装有折叠式枪托,而不是像后者那样需要另外连接木制枪盒。这种武器得益于捷克斯洛伐克出色的工业加工能力而制作精良,加上其结构简单可靠,零部件互换性较好,很快就在捷克斯洛伐克军队和国际军火市场上占有了相当地位。VZ61冲锋枪采用自由枪机式自动原理,发射7.65×17毫米勃朗宁短手枪弹,其全长只有513毫米,如果折叠枪托的话只有269毫米,空枪重1.59千克,使用10发或20发弹匣供弹。VZ61冲锋枪在握把上方装有一个左右手都可以操作的快慢机柄,可以选择保险、单发和连发射击。在单发射击时,该枪与PM63一样可以单手持握,连发射击时才需要打开枪托抵肩射击,此时其前置的弹匣可以起到前握把的作用。作为20世纪50年代设计的武器,VZ61冲锋枪还配备了消音器,可以说是当时的有先见之明之举。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该枪被很多特种部队或特工采用,不幸的是很多恐怖分子也将其纳入了自己的武器库。

众目睽睽下英国陆军特别空勤团的突击——影片《六天》装备及战术解析(上)

被击毙的萨利姆,手边有一支VZ61冲锋枪

但是,该枪在加装消音器后,弹头初速有所下降,由316米/秒下降至275米/秒,而且同时降低了有效射程和射击精度,不过这作为特殊用途的武器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在出口市场上很受欢迎,VZ61冲锋枪不断推出各种改进型号。1964年推出的VZ64冲锋枪,改为发射9×17毫米勃朗宁短手枪弹;第二年推出的VZ65发射9×18毫米马卡洛夫手枪弹;1968年又推出发射9×19毫米帕拉贝鲁姆手枪弹的VZ68型;1982年出现的VZ82也发射苏式9毫米手枪弹。此后,该枪还出现了一些供西方民用市场的半自动型号,同样发射帕拉贝鲁姆手枪弹。片中的恐怖分子之所以使用PM63冲锋枪和VZ61冲锋枪,正是因为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容易隐藏在提包内招摇过市,而不会引起过多的注意。

恐怖分子使用的武器除了各种枪械外,还包括人手一枚的手榴弹。这种手榴弹是苏制RGD-5型手榴弹。该弹为苏联在二战后研制的进攻型手榴弹,是用来取代设计上不尽如人意的RG42手榴弹。这主要是因为后者采用的是圆柱体外形,外形过于光滑,在投掷者手心出汗或潮湿环境下使用时容易出现脱手现象,而这又是投掷手榴弹时最危险的情况。RGD-5型手榴弹体积小,重量轻,投掷距离远,爆炸威力强,正符合进攻型手榴弹的要求,而防御手榴弹则要求破片数量多,破片杀伤威力大,重量大一些也可以接受。今天,手榴弹的发展趋势是攻防一体,即主要发展攻防两用手榴弹,发展专用的进攻型和防御型手榴弹已经很少见了。RGD-5型手榴弹全重只有310克,但内部装药却多达110克,用本片中特别空勤团的话来说是4盎司炸药,其威力主要体现在炸药的爆炸威力上,同时其弹体分裂的350个左右的破片也具有很强的杀伤力。

众目睽睽下英国陆军特别空勤团的突击——影片《六天》装备及战术解析(上)

被击毙的费萨尔,手边有一枚RGD-5手榴弹

与此相对应的苏制F-1防御手榴弹重量却高达600克,内部装药量却只有60克,主要靠弹体上刻有的预制破片槽将弹体分裂为较为均匀的破片,以此对敌方产生杀伤作用。这是因为进攻一方不仅要杀伤敌方工事内的人员,而且还要对其工事实施破坏,而防御一方则主要依靠破片杀伤进攻方暴露在进攻路线上的人员。RGD-5手榴弹外形为卵形无柄式手榴弹,弹体结构较RG-42式手榴弹更为简单,由上下两个冲压成半圆形的弹体拼接而成。因为这种外形比较便于士兵持握,大大减少了出现投掷脱手的现象。该弹高114毫米,弹体直径为58毫米,拉火后延期为3.2~4秒钟。RGD-5型手榴弹研制成功后,一直是苏联和华约国家的主要装备,即使在今天看来也不失为一种性能优异的手榴弹。大陆对其也进行了仿制,并命名为攻-59式手榴弹,但目前已经被更新的82式和86式系列手榴弹取代。虽然RGD-5型手榴弹研制年代较早,但俄罗斯仍然库存有大量RGD-5,很多国家也都生产过其仿制品,因此数量非常大。据说,RGD-5的生产成本很低,每枚RGD-5的单价只需5美元,所以其大量出现在很多冲突地区就不足为奇了。应该说,恐怖分子在劫持人质事件中使用RGD-5型手榴弹是不大适合的,毕竟这是一种主要靠炸药爆炸的冲击波起杀伤破坏作用的武器,其实他们使用防御手榴弹对于人质和反恐部队的威胁更大。不过,恐怖分子毕竟没有完整的军事工业体系作为支撑,只能是找到什么武器就使用什么武器了。

除了上述恐怖分子使用的武器外,特别空勤团使用的出现在片中的武器中有一种虽然只是惊鸿一瞥,但是却因为其极少出现在影视作品中,所以值得加以介绍。这种武器就是英国的Federal M201-Z防暴枪,也被称为“联邦”防暴枪。在影片中,特别空勤团在准备发起攻击的时候,曾有向该枪内装填弹药的一个镜头。要说M201-Z防暴枪,就不能不提英国的MK1/1 NO.4型1.5英寸信号手枪。大家都知道,信号手枪因主要发射信号弹,有时也可以用于发射照明弹,因此口径比较大。

众目睽睽下英国陆军特别空勤团的突击——影片《六天》装备及战术解析(上)

片中出现的M210-Z防暴枪

MK1/1 NO.4型1.5英寸信号手枪的口径为38毫米,熟悉非致命性武器的读者可能立即就会想到这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非致命性武器口径。M201-Z防暴枪正是在这种信号手枪的基础上,由英国恩菲尔德皇家轻武器工厂改进研制而成的。其主要改进项目包括加长身管,加装木制枪托等,使得一支信号手枪变成了一种简单有效的非致命性武器。因为信号手枪不要求射速,通常采用多支同时发射的方式,加上其口径大,因此一般采用最为简单的单发装填方式。M201-Z防暴枪也继承了信号手枪的这一特点(今天的很多防暴枪也采用这种最简单的单发发射方式),其通过身管上方的铰链装置控制身管向下折叠,然后直接向弹膛内装入弹药,射速虽低却极为可靠。因不要求其拥有远射程性能,该枪的瞄准具固定在45米射程上,对于控制骚乱人群来说已经足够。作为非致命性武器,与普通致命性武器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发射的弹药。通常来说,防暴枪会配备催泪弹、橡皮弹、发烟弹、痛球弹等弹种。作为一种非常早期的非致命性武器,M201-Z防暴枪配备的弹种较为有限,最值得注意的是两种不同的催泪弹。第一种是被称为“速热”的催泪弹,射程大约为100米。该弹弹体外面为一层很薄的铝合金,发射后能够在30秒内释放出催泪瓦斯,具备很强的刺激作用。

众目睽睽下英国陆军特别空勤团的突击——影片《六天》装备及战术解析(上)

待命突击又解除战备的特别空勤团队员,注意此时已经准备了柔性切割装置

另一种为SKAT催泪弹,实际上是一种子母弹式的催泪弹。这种弹药发射后会分裂为5枚小型催泪弹。发射时,射手瞄准目标前面的地面进行射击,弹药碰到地面即裂开,5枚小型催泪弹呈扇形不规则路线弹跳起来,落地后即大大增加了弹药攻击范围。这些弹药释放出催泪瓦斯的时间仅为15秒,使得目标人群无法将其捡起投掷回来。在英国军队于北爱尔兰遂行治安任务之初,M201-Z防暴枪就是其使用的防爆武器之一。在实际使用中,英国陆军发现该枪性能可靠,但也有后坐力大的缺陷,因此射击精度较差。不过,这一缺陷对于发射催泪弹的武器来说并非是不可接受的。M201-Z防暴枪在英国陆军一直服役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被更新型的武器取代。影片中虽然看到特别空勤团人员在准备这种武器,但最终没有投入使用,这是因为其发动攻击的距离很近,使用手投的非致命性武器就足够了。

除了上述武器装备之外,片中还有一些细节值得注意。今天,作为附件安装在枪械上的战术灯已经成为了一种比较常见的设备,提供了在光线较差的环境下的照明支持。但是,在20时间80年代初,似乎这种设备还是比较少见的。突入使馆大楼内部的特别空勤团队员只有部分MP-5冲锋枪装备了战术灯,而且这种战术灯体积巨大,几乎与冲锋枪的枪身差不多长,直径也与枪身宽度差不多,只能安装在枪身上方。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特别空勤团的队员们使用的MP-5冲锋枪并没有全部安装战术灯,毕竟这样的体积确实有点影响操作了。今天的战术灯已经可以利用非常小巧的体积提供足够的照明亮度,因此大多安装在枪身前部,甚至手枪套筒下方。片中特别空勤团队员的战术灯几乎是一直亮着,因此可以肯定其开关就在灯上面,队员持握武器的手是无法及时控制其打开或关闭的。

众目睽睽下英国陆军特别空勤团的突击——影片《六天》装备及战术解析(上)

正在引爆天井炸弹的突击队员,左侧的队员配备有MP-5K冲锋枪和勃朗宁大威力手枪

而今天的战术灯很多都提供一条控制导线,将开关引到使用者枪械握把附近,可以随时用握枪的手打开或者关闭,大大提高了隐蔽性。毕竟在昏暗的环境中你一直亮着灯,还没等你照到人家,恐怕就被对方首先发现了。为了提高破障能力,特别空勤团一般都会给四人攻击小组的打头队员配备霰弹枪,这在影片中也得到了表现。当一个四人小组突入使馆内部后,遇到一扇很结实的木门,同样配备MP-5冲锋枪的第二名队员立即上前(之所以是第二名队员携带霰弹枪,很可能是因为第一名队员携带了装有战术灯的冲锋枪,再带霰弹枪有些不方便)用作为备用武器的霰弹枪向门锁射击,然后顺利排除了障碍。这表明特别空勤团在武器配备方面充分考虑了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从而有了灵活应变的能力。战斗结束后,弗明等队员都将武器弹药封存到专用袋子里,以备战后进行点验,这也是片中非常独到的细节。弗明将弹匣卸下后,然后又拉动拉机柄将在枪膛内的子弹退出,将其压入弹匣,这才将武器弹药封存。这些细节充分显示了制片方对于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内容的把握能力,极大增强了影片在此方面的专业性。不过,在细节方面本片也不是尽善尽美,片中MP-5冲锋枪射击时总是发出类似MP-5SD微声冲锋枪的声音,看起来一定是制片方在拟音时出现了错误。

2022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