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不认识你,但我记住了你的名字丨致敬所有医务工作者

「无论如何,寒冷的日子总是意味着寒冷‘正在过去’。」当代作家李娟在她创作的长篇纪实散文《冬牧场》中写道。

3月以来,疫情突然变得严峻,全国多地因疫情封控,上海、广州、吉林、江浙,东北和西南的边境小城......一切来得猝不及防。

工作、生活交织在不安的忐忑中,核酸、抗原、网购、团购、新闻、朋友圈、云办公......疫情扰乱了曾经的井然,一个个蜃楼空境突然而至,这是一个个时空气泡里的城市,这是一段需要记录的时间。

在这场「倒春寒」之战中,我们看到有一群人,是他们的无畏、牺牲、负重前行,激励并感动着我们;是他们的一言一行,让我们更懂得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情味更是这世事无常之下的一点如常,是熬过黑夜之后的太阳照常升起。

这个世界会好吗?有他们一定会!

他们,就是第一时间奔赴前线的医护人员!

「头抬高,张嘴……」同样的话语,他们不知说了多少遍;同一个抬手采样的动作,每天要重复成百上千次。脱下防护服和手套后,是湿了干、干了又湿的衣服,是被汗水泡到发白起皱的双手......

「青春有几年,疫情占三年。」前两天这句话刷爆朋友圈。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句话无非是疫情让我们收起了自己渴望自由灵魂的无奈调侃。

但对于医务人员来说,这三年是无畏奉献的三年,是无惧生死甚至抛开个人安危的三年。

他们是谁的孩子,他们是谁的妻子和丈夫,他们又是谁的父亲母亲?但医生、护士这两个身份给予他们的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信仰,更是选择和改变。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以字刻录,用文字传递一些医务人员的抗疫心声,他们的精神在这些文字中闪烁,新的希望也在其中跳跃。

待至时光泛黄,再回首,他们,为这场「战役」努力过。

面对2022年剩下的时光,我们满怀对世界的忐忑与美好期待,心中情绪涌动,崭新的一页就在我们面前。

我不认识你,但我记住了你的名字丨致敬所有医务工作者
我不认识你,但我记住了你的名字丨致敬所有医务工作者

全国支援上海「湘」助守「沪」

4月17日,收到紧急组建湖南省第三批援沪医疗队的通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邱璎第一时间报名。她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已工作了12年,在老年患者及重症患者管理上有着丰富经验。

然而当她看到医疗队的最终名单时,感到一阵惊讶:名单上,她看到了正在浙江进修学习的丈夫的名字——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管护师黄斌,而且他的紧急联系人,填写的是邱璎的名字。

邱璎责怪丈夫为什么不提前和她说,他却说:「你不也没和我说嘛?」

志同道合,心有灵犀,顿时潸然泪下的她为丈夫感到骄傲、自豪。就这样,他们成为了这次援沪之路的战友。

我不认识你,但我记住了你的名字丨致敬所有医务工作者

邱璎与丈夫黄斌

夫妻俩支援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该院为上海市新冠救治定点医院,他们接管了卢湾分院的ICU病房,全面负责整个病房的医疗、护理、感控、保洁、后勤工作。由于邱璎有参与院内外抗疫的经验,成为医疗队的院感防控小组长。

一切从零开始,从无到有,个中艰难无法言喻。夫妻俩共同抗疫的第八天,这是个特殊的日子——女儿7岁生日。今年的生日,夫妻俩第一次隔着屏幕陪女儿过。

女儿对她说:「妈妈今天是不是忙着消灭病毒,所以忘记我的生日了?」

邱璎刚想说点什么,女儿却说:「没关系,我的爸爸妈妈是帮助有困难的人去了,他们是英雄!我很好,也很听话,我会好好学习,不能在这个时候让爸爸妈妈分心、担心我。我的生日愿望就是希望爸爸妈妈早点打败病毒,平安回家!」

4月15日清晨6点,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50名医护人员(医生10人,护士40人)奔赴上海进行抗疫支援。

队员中唯一一位「00」后,是22岁的护士张树勋,参加工作时间不长,却多次参加疫情防控工作。她刚刚执行完长沙天心区核酸采样支援工作不久,听说医院征集志愿者支援上海,第一时间写下了请战书。她说:「我年轻,身体好,能吃苦,相信自己能够胜任。父母亲都支持我的决定,我也想给弟弟做个榜样。」

本部消化内科护士田甜说,科主任、护士长非常支持她的工作,选派名单公布后,买了很多零食水果塞到行李袋里,让她非常感动。接到外公的电话,她又眼圈泛红,原来老人一清早从家人口中知道外孙女要远行出征,有点担心。

保卫科副科长廖迎虎一清早就忙着为队员们搬运行李,办理登记手续等,他的妻子是本部骨伤科二病区护士李佳,这次也临危受命,上机前,两人抽空在机场合了一个影。廖迎虎说:「你安心工作,家里老小我都会照顾好。」

江西省贵溪市中医院副院长、内三科主任傅青斌是4月10日抵达的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N5区。

进舱初期,傅青斌以查房的形式仅能完成每日46人次的诊疗和中药发放,效率不高。同时,由于舱内人员密集,医务人员开展中医辨证施治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四诊(望闻问切),长时间身处这样的环境中很容易增加感染的风险。怎样优化诊疗流程、提高诊疗效率、服务更多患者以及做好医疗队员个人防护,成为了摆在傅青斌面前亟待解决的几道难关。

面对就诊压力大、患者精神紧绷、方舱条件有限、诊疗流程不同等众多困难,他决定在方舱内建立中医诊疗点,并将12人的队伍分成4个小组,分组分区通知患者有序排队逐一进行面诊,优化诊疗流程,极大提高了诊疗效率。

在带领团队完成中医药方后,傅青斌还通过耳穴压豆、带领患者打太极和八段锦、发放中药香囊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紧张情绪。中药颗粒剂清热化湿抗毒方和散寒除湿抗毒方内服的中医疗法,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患者出舱率进一步提升。

原来送药用筐,现在需要推车

「高血压药快吃光了」「胰岛素快用完了」...... 疫情封控之下,居民的用药需求愈发突显,很多慢性病患者和中老年人家中药品「告急」,为切实解决居民的「药罐子」问题,社区志愿者「配药员」应运而生。

每天,来自不同街镇、不同社区的「配药员」云集医院。这些「配药员」几乎平均每人手里都拽着三四十张处方,最多的甚至有180多张。幸好上海市奉贤区中心医院药剂科早就未雨绸缪,疫情初期便备足了三个月的药品用量。同时密切关注全院药品的使用动态和库存情况,全力满足临床用药需求。

我不认识你,但我记住了你的名字丨致敬所有医务工作者
我不认识你,但我记住了你的名字丨致敬所有医务工作者

为方便「配药员」,门诊药房开足发药窗口。「配药员」们无论在哪个窗口,都能一次性领取到他手里所有病例处方的药。药房的药师们也几乎是全员上阵,即便如此,也每天要忙到晚上七八点才能下班。

下班的他们也没闲着,成了医院各个微信群里的义务药品咨询师,自发地帮自己所在小区居委、志愿者和邻居们做咨询。

晚上10点,急诊药房电话突然响起,原来是发热门诊的病人急需用药。随着疫情发展,发热门诊病人激增,原来送药用筐,现在需要推车。药剂科领导知道情况后,马上安排机动小组前往发热门诊值班,配合急诊药房,确保发热门诊病人用药安全。

「王燕,睡了吗?准备一下,家里安排好,带好换洗衣物,明天一早回科室报到!」

「好的!」接到中心药房组长沈群英的电话通知,王燕利落回答。原来是3月31日晚,因疫情防控需要,7号住院楼实行临时封控。在封控的7天里,5名药剂师克服困难、坚守岗位,保障了7号楼住院病人用药。

随着「四应四尽」政策的实施,上海市奉贤区在青高路建起了「零号基地」方舱医院集中收治阳性病人。青年药师曾玮珉、刘潋分批跟随医院医疗队出征入驻「零号基地」,他们仅用两天时间,就整理出了可以满足900张床位治疗需求的药房。

每天都要走3万步以上,天不亮就出发,下午才吃上午餐成为常态

4月1日,民航上海医院(瑞金医院古北分院)抽调30名医务人员支援长宁区核酸采样工作。

4月26日,第二批16名核酸采样队队员再次征召逆行。

「我没困难,随时准备出发!」「没问题!」「请放心,保证完成任务!」……采样工作任务重、风险大,然而她们没有惧怕,她们中既有参加第一批采样队并自告奋勇要求留下来的4名队员,也有主动请缨并担任领队的临床科主任。

我不认识你,但我记住了你的名字丨致敬所有医务工作者

不管烈日当空还是沥沥春雨,从小到几岁的孩子,队员们穿着密闭的防护服,一次次弯腰采样、一层层严格密封样本、一遍遍细致手部消毒,一丝不苟地保证每一次采样的成功和每一件标本的合格。有时天不亮就起床出发,有时下午才吃上午餐,这是她们的常态。当队员们脱下防护服、摘下手套,能看到大家带着深深勒痕的脸颊和被汗水泡得发白起皱的双手。

上海市第五康复医院组建核酸临时采样队,车子一路向东开,在等红灯的时候遇上了兄弟单位同样去支援的大巴。

「你们是哪个医院的?」车上的医护人员同时将白大褂上医院的名字展示给对方看,互相比了个加油手势。

「叮叮叮」,应急采样群消息响个不停。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徐佳莲和其他几位同事紧急组建核酸采样队伍,前往九里亭驻扎。

初到点位的几天,他们每天睡眠不到3小时。他们的采样工作往往是分组进行,团队人员无论在哪个点上,先完成任务的那组总会主动去支援其它组。

上海初春的夜很冷,风也凛冽,露天的环境再加上一遍遍在手上涂抹洗手液,更是冷得刺骨。采样结束后,徐佳莲和她的同事的手都冻得通红,麻木到感觉不到疼痛。

但再冷的天,总有让人温暖的瞬间。徐佳莲回忆,「有位妈妈带着她的孩子,为我们送来饮料与点心。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对我们说,‘姐姐,你们辛苦了,这是我亲手做的饮料,很好喝哦~谢谢你们!’」

「大白」的高光,少不了背后的英雄

3月27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第三批抗疫医疗队进驻的是徐汇方舱医院。

凌晨三点的马路上如此寂静,没有硝烟的战斗即将打响。

4月9日,医疗队从漕宝路隔离点紧急换防到西岸A馆方舱医院,短短十几天,两次「开荒」,所有人面临着非一般的挑战。但他们不怕,因为他们是「钢铁中山连」。

我不认识你,但我记住了你的名字丨致敬所有医务工作者

紧急换防打破了原本的工作模式。如何能守护好1000多人的方舱医院,护理模式急需改变。化零为整,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

每排为一连,护理组队员两人一组,包干到连。很大程度上优化了流程,节省了队员们体力消耗,并落实了优质责任制护理模式。新模式让所有队员能快速进入工作状态,更好地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

护士站的小喇叭成了医疗队的「贤内助」,医生查房、场内消杀告知,开饭,核酸提醒,样样都能来帮忙,真是「小身材大能量」。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徐汇区中心医院护理部陈金星老师在疫情封控期间努力协调各类急救仪器、防护用品及消毒剂的补给。多少次,看见的是她购买到红区物资的喜悦;多少次,听到的是她因不断协调物资而变得沙哑的声音……

他们虽不曾有身着「大白」的高光时刻,但对「战友」的爱都在这一份份的防护物资里。这就是我们背后的英雄,是我们出征的「铠甲」,守护着我们的平安。

致敬所有医务工作者!

健康界出品

撰文|牛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