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爱吃鱼头”的故事广为流传。妈妈并非不吃鱼肉,只是把最好的鱼身留给孩子,骗他们说自己爱吃鱼头。
曾经,这个故事是家庭教育中的典例,如今人们对此的观念却不一样了。
01
最近,小红书上一篇笔记走红了。一位妈妈晒出削芒果的照片,果肉切块放在盘里,果核摆在菜板上,配文称:“有俩孩子后我吃三个芒果核,芒果肉都是孩子的,我只配吃芒果核。”
也许她只是随手一发,也许猜测网友会感慨母爱无私,但评论区的画风,显然不是这么回事。
“我不会这样自我感动,想吃的自己就吃,多买点就行。”
“又不是买不起,非要这么做,来彰显母爱无私。”
“妈妈又不低孩子一等,凭啥只配吃果核?”
“如果真吃不起大家都别吃,要吃就一起吃。”
网友们吐槽她是在自我感动,自怨自艾贬低自己,认为自己不应拥有好的东西,用牺牲来成全子女幸福。这是一种非常沉重的爱,往往伴随着压力和负担。
02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是从艰难岁月里成长起来的,所以勤俭节约几乎刻在了他们DNA里。
有时小e在家里吃饭时,如果当天饭煮得不多,妈妈就老说“如果你吃我就不吃了”,每每此时,内心总有些不对味。米饭不够再煮也就等半小时,非常小的问题,也很轻松就能解决,为何要非此即彼,做单项选择?
故而,看到这位自言只配吃芒果核的母亲,小e也觉得很熟悉——因为中国式母亲,常常都在和无私绑定。
把好的东西都留给孩子,这种母爱沉甸甸的。我们当然不能批判高尚的情感,但伴随时代的发展,强调付出的爱,不妨也适当回归自我。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小时候我妈每次这样说,我瞬间就不想吃了,觉得很沉重,大家一块分享着吃多开心。”
当孩子明白,自己的获得是父母牺牲换来时,伴随年龄增长,他们会感动,但自责、自卑和负疚也会与日俱增;倘若教育不到位,还可能养成孩子自私、吃独食的心理。
也就是说,小时候多吃的芒果肉,未必是甜头。
一家人的幸福,并不只取决于孩子是否幸福,而是父母与孩子的双向沟通和成长。
03
这些年,关于90后当爸妈的调侃,常常红遍短视频平台。
当90后为人父母,孩子胡搅蛮缠,那随便你满地打滚,甚至我也可以一起打滚;当家里有啥好吃的,爸妈要和娃一起抢着吃……
这些视频之所以走红,因为这届爸妈,和以往的父母画像太不一样。
他们没兴趣溺爱孩子,因为他们自己脾气就很大;他们懒得牺牲,因为他们也喜欢享受生活;他们活得自我主义,孩子反倒变成“在夹缝中求生存”。
这种自我主义的泛滥,并不意味缺乏关怀,而是让两代人的关系更加平衡、容易沟通,不像从前那个年代,父母一贯是自上至下地指导孩子该如何去生活。
教育孩子学会感恩,需要父母身体力行地孝敬长辈,而不是对孩子实行“爱的供养”。贫富都有自己的活法,若囊中羞涩,何不坦然告诉孩子赚钱不易,有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共同期盼未来拥有更好生活呢?
一文引起网友关注后,这位吃芒果核的妈妈也解释原因,她认为小孩子吃果肉方便,啃芒果核会弄脏地板和衣裳,她懒得收拾麻烦。
无论如何,各有定论,只是希望蜡烛型的妈妈们更少一点,自私的妈妈再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