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大平原特约编辑徐玉峰综述与点评:阳光就在春天

大平原特约编辑徐玉峰综述与点评:阳光就在春天

本期特约编辑:徐玉峰,阳信县人,2015年鲁迅文学院山东班学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滨州市作协副主席、阳信县政协委员、阳信县作家协会主席、《梨乡文艺》期刊主编。

阳光就在春天

文/徐玉峰

春天是美好的字眼,它向暖、孕育着希望。每一个春天的大平原上更是如此,朋友们用笔墨描摹着心里最美的春天。

今年的初春,新冠疫情肆虐滨州,滨州人民众志成城,携手战疫。滨州大地涌现出了众多的行业尖兵,以及众多可歌可泣的平民战疫英雄。大平原的作家们也是心系百姓,以文抗疫,书写了感人至深的战疫文学作品。我们始终坚信,英勇的滨州人民一定能够战胜疫魔,恢复往日的幸福安定时光。春天的脚步无可阻挡,定春暖花开,百花齐放。

倒春寒是春天里最常见的,也是这个季节的标配产物,它的光临似乎是为了磨人心性、考验草木。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又让这股寒劲更猛烈了一些,但是疫情无情,人间有爱。当这个城市被按下暂停键的时候,总有一些人为了人间安稳,冲进风雨,如此便涌现出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在蛰伏一冬的期盼中,春天如期而至。但是它的出场总是让人充满了焦急,如宋代刘清夫《玉楼春》中词:“柳梢绿小眉如印。乍暖还寒犹未定。”也许是因为等待太久,就显得期盼之情过胜,以至于明明感觉春天的脚步已经近了,可是她却又慢条斯理、不紧不慢,真真是惹人挠心。而对春天的向往,却是每一个人的心之所向。于是邢翠东创作的歌曲《阳光就在春天》信念坚定,斗志昂扬,冲锋在前,荡气回肠。我们要找回我们的春天,黎明就在前方,阳光就在春天!

《阳光就在春天》(歌词) 来不及躲闪 /一场倒春寒 /伤透了你我的心 /搅乱了孩子的睡眠 /我们要找回我们的春天 /摩拳擦掌 箭已出弦 /你我的心啊/ 从来不徘徊 /从来紧紧相拥相连 /疾速的脚步勇往直前 /不惧那千难与万险 /你坚毅的目光 /我坚定的信念 /……黎明就在前方 /阳光就在春天 。《那盏盏灯火都记得你》、《老婆,我今晚不回家了》,《三月,正在迎接最温暖的曙光》都用最凝练的语言,最真实的情感,书写了这个春天里那些平凡又动人的的故事。还有很多优秀的诗歌作品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黄河滩寻春》让人眼前一亮“从黄河小浪底吹来的风是坚硬的。能经受住坚硬的风吹,这一片片的芦苇,也必定是坚强的。芦苇的边上,零星地生长着一些红荆条。红荆是骄傲的植物,不屑多生枝节……河滩上生有几墩红柳。树很矮,枝条也不长。她们发芽早,隐隐露出绿色。红的枝条,淡绿叶芽,红绿映衬,有一份别样的绚丽……能够在黄河滩上发芽生长经受住风吹日晒虫蛀鸟啄水冲存活下来的,必定是勇士”。作者对于身边母亲河的热爱,在文章的起伏中释解。流畅的语言朴实中带着春天的气息,熟知黄河的作者从小处着手,芦苇、红柳、荆条在经历了冬天的严寒以它们特有的倔强醒来文章《命有繁花》应该是一部作品的几个章节,读来能够感受到作者很强的语言驾驭能力,文章所有的张力读来意犹未尽。生的对立面不是死亡而是遗忘。无论到什么时候,那些刻在心里和记忆里的人都不会消失,更不会被遗忘,他们只是以另一种方式与我们共存,当每一个特殊的日子到来时,就会生出很多很多的思念。今又清明,《清明时节的男人和女人们 》把男人、女人对故去的亲人在清明时节里所有的行动娓娓道来,把男人并不复杂的内心思绪对先人倾诉,最后变成一声叹息“人啊”也许是对自己,也许是对先人的唠叨充满了忧思与惆怅。而女人则用女性的细腻温情,升起了思念与缅怀氤氲。几篇怀念亲人的文章也都情感真挚令人感动。

我们在经历了乍暖还寒时节,也感受到了美好无限。疫情阻挡不住人间大爱,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爱和希望共同在路上。希望是埋进土里的种子,在隐忍寒冬的凛冽之后,总会破土而出,享受着阳光和雨露,开出美丽的花朵。让我们一起期盼,大平原上的文字之花四季繁盛,爱和希望向阳而生。

本期优秀作品推荐:

1、大河 不相信眼泪 作者:漠飞

2、阳光就在春天(歌词) ——致战斗在抗疫一线的英雄 作者:邢翠东

3、老婆,我今晚不回家了 作者:侯磊

4、心中宛有当时在 作者:苑小红

5、打搅 作者:冯秀荣

6、棉被 作者:孙艳华

7、三月,正在迎接最温暖的曙光 作者:张云梓

8、逆行之光 作者:王宁

9、赞抗疫志愿者 作者:吉洪花

10、土豆往事 作者:张海鹰

11、黄河·故乡 作者:赵景山

12、黄河滩寻春 作者:盖建红

13、诗二首 作者;苗银芳

14、写给天堂的父亲 作者:李淑珍

15、清明时节的男人和女人们 作者:陈德泽

16、怀念最疼爱我的祖母 作者:孙慧芹

17、桃花落 作者:李建果

18、父爱无边 作者:冀新芳

19、那盏盏灯火都记得你 作者:刘海新

20、梨花风起正清明 作者:李芹

21、命有繁花 作者:孙鲁梅责任编辑:孙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