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百城百艺 非遗名录|世界魔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百城百艺 非遗名录|世界魔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古典戏法,属中国魔术中的一种。魔术在中国古称幻术、戏法。中国的魔术距今约3000年历史。它是人民智慧的结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幻想和浪漫主义精神。古典戏法从表演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突出了强烈的民族色彩和生活气息,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和展现,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

百城百艺 非遗名录|世界魔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早在公元前的夏代,魔术已见于宫廷表演。西汉时,武帝曾以“鱼龙曼延”(魔术) 的表演,来招待国外使臣。隋唐时期,宫廷魔术与民间魔术齐头发展;宋代,则出现了众多 “瓦舍勾栏”的街头娱乐场所,并产生了著名的魔术团体,如南宋“云机社”。宋代魔术分科精细,已形成了“手法、撮弄、藏厌(挟)”三大体系。古彩戏法(落活,藏厌类)即此时期创造出来的划时代魔术。

百城百艺 非遗名录|世界魔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至明清时期,魔术主要存在于民间,表演分“撂地”和“厅堂”(艺人受召于富贵人家表演)两种方式。清末民初,各地出现了戏法艺人较为固定的演出场所,如北京天桥、天津的“三不管”等,并涌现出众多著名戏法艺人。清光绪年间还出现了中国第一部辑录民间戏法的专门著作 《鹅幻汇编》。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域环境的差异,加之各艺人师承派系的不同,中国近代魔术明显地分为南北两大派系。

天津是北派魔术的重镇,是中国杂技有名的“魔术窝”。北派魔术,偏重技巧,讲究“使口”,强调演员和观众的交流,有较强的临场应变能力,比较注重传承保留中国传统戏法的技法。戏法来自民间,活跃于市井。在民间“撂地”为生的戏法,着重强调演员本身的手法技巧,讲究“捆、绑、藏、掖、撕、携、摘、解”的技巧,以“夹带藏掖”为手段,以“口彩相连”(即边说边变)为表演特色。

“古彩戏法”所变出的彩品原本藏于演员身上,虽尽人皆知,但卡活、出托方式却极有讲究,且对演员体能、演员之间的配合有着较高的要求。由于演员“撂地”时四周围满观众,客观上就要求古典戏法必须经得起四面围观。而现代及西方魔术多依靠道具上的机关,只可正面观看,其他角度观看则容易抛托。

在天津,北派魔术拥有众多的大师级杰出人物。自清末的张宝清、朱连奎和韩秉谦等第一代名家课徒授艺以来,大师名家辈出,且代有传人。

百城百艺 非遗名录|世界魔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19世纪末,天津杨柳青的戏法名家朱连奎技艺高超,他所领衔的魔术团在海内外闻名遐迩。他第一个把中国古典戏法带到美国,其绝妙的表演使得美国著名魔术师威廉·罗宾逊也向他求教学艺。朱连奎表演的“古彩戏法”,引发了美国人争看神奇中国戏法的热潮。

清末,另一位在天津负有盛名的北派戏法大师就是韩秉谦。他是大陆北方戏法艺人中声望最高的一位,常被召到清宫献艺。他表演手法细腻,曾远赴印尼演出,大获成功后,又组团巡演于英、法、德、奥等19国,使中国戏法在海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他最得意的门生韩敬文也曾赴南洋诸国演出,在艺术上,也有许多创新绝招。

清代还有一位著名的天津籍戏法大师张宝清。他曾在清宫廷献艺并兼任掌艺司。清朝末年,张宝清回到天津,在“三不管”撂地表演戏法,场子经常被观众围得密不透风。但在众目睽睽之下,他的表演虽千变万化,但却滴水不漏,毫无破绽。他独有绝活,原来古彩戏法中的“三亮”被他发展为“四亮”,并巧妙地把“七星杯”糅入其中。在他所授门徒中,以罗文涛、穆文庆、闫文锦、刘文治、王文韶五位艺术成就最为显著,号称魔术戏法界“五大文”。其中,罗文涛、穆文庆更是享誉海内外。

罗文涛是张氏民间戏法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功底深厚,表演潇洒,出彩干净利落,一瞬间, 他就能从身上变出满台的装满果品的瓷盘,活鱼嬉戏的巨型瓷盆,正燃烧的火盆,高约五尺的夹竹桃花,被誉为“罗满台”。

穆文庆也是一位身手不凡的古典戏法巨擘。1926年, 他曾领衔率团赴朝鲜、日本演出。1929年再度率团到南北美洲各国演出,名扬四海,号称“大天一”。他的弟子陈亚南、陈亚华、杨小亭等均声名赫赫,颇有建树,他们都是20世纪30至60年代北派魔术的代表性人物。尤其是杨小亭,在张宝清再传弟子中,其古彩戏法造诣最为深厚,已然成为不断变革完善近现代中国戏法的北派魔术之集大成者。

穆文庆的弟子众多,与北派韩秉谦众多的徒弟可称旗鼓相当。他们对魔术人才的培养,对外国魔术的引进、融会和改革,为充实完善中国魔术的基本技法,对现代魔术格局的确立,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北派魔术的重要传承人,还有天津杂技团著名魔术师王殿英。他自幼拜天津戏法名家王文韶、闫文锦为师学习古典戏法,后又从师老艺人郭璧臣学习魔术。他16岁登台演出,其表演继承了北派魔术的艺术风范。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博采众家之长,后又得益于古彩戏法名家于德海、冯书田的指点,在继承传统古彩戏法的基础上,又丰富了“散件子”“珠子灯”“双火盆” 的内容。

百城百艺 非遗名录|世界魔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20世纪60年代,他和古典戏法名家马国良合作,成功上演了“盘子回托”和“变火炉”,曾博得行内外赞誉。他在古典戏法表演中,无论小型戏法还是大型表演,常“口彩相连",边说边变,如话家常,娓娓道来,亲切自然,形似相声,用幽默、诙谐、风趣的语言渲染气氛,与观众交流、互动,在表演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手彩表演,功底深厚,技巧娴熟,手法脆、快、帅,颇受好评。21世纪初,王殿英已年愈古稀,仍课徒授艺,传授古典戏法。

流传到国外的中国古典戏法被国外魔术界奉为经典,是许多国外魔术师的保留节目。中国古典戏法是世界魔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供图)

责编:朱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