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墙外香”科学家李爱珍,3次落选中科院院士,07年当选美国院士

作者:纵观历史2020

引言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实现自我发展和创新。想要发展科技,科学家是必不可少的,他们身上肩负着国家的发展与未来。

说起科学家,我们会想起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等老一辈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他们在祖国最困难,最需要发展的时刻,不为名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爱国。

“墙外香”科学家李爱珍,3次落选中科院院士,07年当选美国院士

老一辈的科学家们逐渐凋零,但他们的精神不死,深深影响着新一代的科学家们。如今,大陆有许多学识渊博,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们,他们不求功利,在自己的领域里做贡献,为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努力奋斗。

李爱珍是大陆众多爱国科学家中的一员,她虽是女性,但巾帼不让须眉,在半导体材料领域中取得了非常伟大的成就。

然而,像李爱珍这样一位优秀的科学家,曾3次落选中科院院士,对此她并没有抱怨,依旧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中做研究工作。幸运的是,2007年,李爱珍当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这是对她本人的一种认可。

“墙外香”科学家李爱珍,3次落选中科院院士,07年当选美国院士

那么,李爱珍为何3次落选中科院院士呢?又因何能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呢?

大陆首个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女院士

李爱珍1936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永宁镇,父母是华侨,家境良好。要想成为一名科学家,首先就要有丰富的知识,李爱珍从小喜欢读书,父母思想开明,也有能力供女儿读书。

1954年7月,李爱珍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复旦大学化学系,她虽是女生,但对理科很感兴趣,立志要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4年后,李爱珍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上海冶金所,从实习员做起,将学校里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升动手能力,增长经验。

“墙外香”科学家李爱珍,3次落选中科院院士,07年当选美国院士

八十年代,大陆进入改革开放阶段,李爱珍得到了公派去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对她来说,这段经历在以后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美期间,李爱珍主要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半导体研究室做访问学者,学到了很多知识,尤其在半导体材料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回国后,李爱珍担任半导体材料研究生的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在科研成就方面,李爱珍发展大陆分子束外延技术,她开创和发展了至今仍为中国唯一的可生长含砷、含磷量子结构气态源分子束外延领域。

李爱珍所研究的领域,在国内属于高难度的前沿领域,国际材料界的各类专家对她的名字并不陌生,李爱珍在该领域中是著名人物。

李爱珍的成就获得了美国的认可,2007年5月,她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值得一提的是,李爱珍是大陆首个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女院士,这份荣誉是非常值得骄傲的。

“墙外香”科学家李爱珍,3次落选中科院院士,07年当选美国院士

5月1日,李爱珍收到了来自美国的邮件,美国国家科学院在当天举行的第一百四十四届年会上宣布,上海的半导体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女专家李爱珍成为本年度新增选的外籍院士。

得知这个消息后,已经年近七旬的李爱珍有些意外,因为以往获得外籍院士的中国科学家中,在国内都是院士,只有她一人是普通的科学家,还没有评上中科院院士。

根据美国评选外籍院士的标准来看,李爱珍当之无愧,她在分子束外延领域的开拓性贡献,符合美国外籍院士中“在某一科研领域中长期且源源不断地做出卓越、原创性的贡献”这条标准。

“墙外香”科学家李爱珍,3次落选中科院院士,07年当选美国院士

那么,获得美国认可的李爱珍,为何3次落选中科院院士呢?

李爱珍三次落选中科院院士

李爱珍成就突出,曾经3次获得中科院院士候选人的提名,结果都落选了,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李爱珍的同事郭景坤,他也是一位老院士,这位年近古稀的老者,曾极力向中科院推荐李爱珍。

“墙外香”科学家李爱珍,3次落选中科院院士,07年当选美国院士

郭景坤说:“我无保留地推荐李爱珍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候选人”,他分别在1999年、2001年和2005年3次推荐李爱珍为中科院院士候选人。

面对记者采访,郭景坤每次提到李爱珍,总会说几遍“她落选了,真是非常遗憾!”

李爱珍为何多次落选中科院院士?郭景坤也说出了原因:

几次都是因为年龄因素,因为现在评选院士要强调年轻化,1999年李爱珍第一次被推荐的时候已经63岁了。

按照当时的规定,被推荐人要小于60岁,且需要2位院士推荐,如果被推荐人大于60岁,则需要6位院士推荐。

李爱珍已经大于60岁,能找到6位院士推荐,说明她真是很优秀。尽管李爱珍是院士人选的提名者,但考虑到年龄的劣势,她落选的概率是很大的。

“墙外香”科学家李爱珍,3次落选中科院院士,07年当选美国院士

郭景坤直言不讳地说:这种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年龄的歧视。尽管郭景坤多次提出了意见,但规则没有更改以前,只能按照执行。

当然,院士年轻化也是有好处的,毕竟年轻人精力旺盛,对新鲜事物的接受、消化程度也高,更能取得开创性的成果。但是凡事都不能绝对,搞科研不仅需要年龄的优势,更需要有一颗沉淀的心,需要时间和经验积累,这方面老院士占优势。

结语

尽管李爱珍数次落选中科院院士,但她并没有一丝一毫的抱怨,对她来说,头衔并不重要。年事已高的李爱珍依旧将大量的时间放在研究工作上,每天工作的时间要超过12个小时,累了就睡办公室,给同事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拼命搞科研”。

李爱珍的父母教育她“没有祖国就没有一切”,这种教育几乎影响了她的一生。能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的认可,李爱珍的成就自然非比寻常,她曾经有很多去国外搞科研,甚至定居的机会,对方开出了非常高的价码,但是都被李爱珍拒绝了。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李爱珍就是一位爱国的科学家,她始终以祖国为中心,将自己的利益、头衔放在后一位。

李爱珍是一位纯粹的科学家,她曾告诉记者:“我不是把科研当作一份工作,而是把科研当作生命一样,我很喜欢。”

参考资料《李爱珍:“墙外香”的科学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