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49年,战士指着报纸激动地喊“父亲”,指导员:别胡说,这是首长

作者:田螺姑娘说历史

上世纪初,许多共产党员为了实现复兴民族的伟大理想,被迫放弃亲情,跟随红军远走异乡。他们的子女大多留在当地,在乱世之中艰难求生,却毫无怨言,后来又接受红色思想洗礼,投身到革命事业中,与父辈一道为建立新中国而努力奋斗,其中不得不让人让人敬佩的就有邓华、邓贤诗父子。

49年,战士指着报纸激动地喊“父亲”,指导员:别胡说,这是首长

邓华1910年生于湖南郴州一个官宦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学习成绩拔尖。青年时,他考入南华政法大学,同年与邱青娥结为夫妻。

邱青娥与邓华从小一块长大,感情一直很好,当邓华在长兄邓多英的影响下决定加入共产党时,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与丈夫同进退,加入当地的妇女组织支援革命。

1927年,邱青娥怀孕生下一子,邓华欣喜异常,为这个孩子起名邓贤诗,希望他能成为一代文豪,知书识诗。同年4月,蒋介石背叛革命,开始大肆迫害我党革命志士,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宣告失败。邓华为了家人的安全,被迫离开妻子和儿子,蛰伏在他处静待上级的下一步指使。

49年,战士指着报纸激动地喊“父亲”,指导员:别胡说,这是首长

不久之后,我党决定走武装斗争路线,接连发动数次起义。

国民党当局在震惊之余,急忙调集重兵围堵起义部队,起义部队随即分散突围,转入农村地区与敌周旋。1928年3月,朱老总率领一部分起义部队攻占郴州,邓华与一众工人、农民接受改编,成为一名基层战士。

4月,国民党军大兵压境,起义部队选择正面迎敌,结果遭受重大损失,被迫向井冈山转移。邓华由此离开家乡,临走时,他留下几张照片,并嘱咐邱青娥好生照顾儿子,如果实在生存艰难,可再寻良缘,不必为自己守节。

49年,战士指着报纸激动地喊“父亲”,指导员:别胡说,这是首长

几十天后,国民党军开进郴州,四处搜捕我党人员的家属,邱青娥担心被抓进监狱,惨遭迫害,便带着邓贤诗四处躲藏。1936年,从外地回来的人谣传邓华已经战死沙场,邱青娥闻讯后大受打击,一病不起,两年后病逝,孤苦无依的邓贤诗只得投靠大伯邓多英。

邓多英将邓贤诗视若己出,悉心照料,并有意识的向他传播共产主义思想。邓贤诗因此成了一名“红小子”,先后加入儿童团、共青团。1949年,22岁的邓贤诗报名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此时,国民党已经兵败如山倒,蒋介石早早逃亡台湾,内陆仅有两广和云南还有残敌在负隅顽抗。

同年9月,中央军委命令第15兵团南下广东,仅用一个月时间便拿下广州城,随军记者为了纪念这历史性的一刻,拍摄了大量专题照片,发表在报纸上进行宣传。邓贤诗恰好在部队的阅览室看到了这些报纸,他觉得照片上的某个人非常眼熟,好像是自己失散多年的父亲。

49年,战士指着报纸激动地喊“父亲”,指导员:别胡说,这是首长

他急忙返回宿舍,将邓华当年留下来的照片找出来,与报纸上的人仔细对比,简直一模一样,他激动的喊了一句“这是我父亲!”,连队指导闻言大吃一惊,他郑重的对邓贤诗说:你可别胡说,这是我们部队的首长!

邓贤诗并没有认错,照片上的人正是邓华,此时的他早已是共和国的将星,解放广东的战役正是由他指挥的。当邓华听说邓贤诗还活着的时候,激动的热泪盈眶,这阔别多年的父子俩,最终在陈赓大将的安排下见了一面,二人不禁抱头痛哭,当夜更是促膝长谈,将积攒了十几年的话语一股脑全说了出来。

邓贤诗的上级领导有意让这父子二人团聚,邓华也想将儿子留在身边,好生照料,以弥补这些年未尽之责。但邓贤诗却坚决留在原部队,因为此时海南和台湾尚且孤悬海外,而邓华又肩负着解放海南岛的重担,邓贤诗担心父亲太牵挂自己,耽搁了军务,进而影响全国统一的大业。邓华觉得邓贤诗的话很有道理,也就没有再提调动之事,全身心投入到登陆部队的训练中,最终顺利剿灭盘踞在海南岛上的残敌,赢得中央军委的高度赞誉!

49年,战士指着报纸激动地喊“父亲”,指导员:别胡说,这是首长

邓贤诗的一生跌宕起伏,幼年饱经困苦,几度身陷囹圄,靠着长辈的庇佑方才平安长大。逆境非但没有击倒他,反而让他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毅然选择了父辈曾走过的路,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尽数挥洒在祖国的大地上。在与功成名就的父亲相认后,他坚守本心,拒绝特殊关照,默默在背后支持着父亲,这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