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江南反清最激烈,康熙朝为何销声匿迹?一场考试改变历史

作者:纵横五千年

1644年,清朝入关,定鼎北京,并在第二年派大军南征,迅速占领了江南地区。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滥杀百姓,还推行剃发政策,结果激起了江南士大夫的强烈反抗。江南地区一度是反清复明斗争最激烈的地区。可是到了康熙帝亲政后,特别是平定三藩之乱后,江南的反清斗争为何销声匿迹?

江南反清最激烈,康熙朝为何销声匿迹?一场考试改变历史

一、谁在坚持“反清复明”斗争

1664年,随着夔东十三家被清朝剿灭,在大陆上的反清势力几乎全部覆灭,台湾郑氏父子虽然仍遵奉永历正朔,但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了。在清朝统治范围内,主要有两大社会阶层,一个是农民,第二个是士大夫。农民最关心的是土地与赋税问题,到了康熙帝时期,他积极鼓励农民开垦土地,同时多次减免赋税,总体而言,农民已经承认了清朝的统治。

可是这些读过《四书五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大夫就不一样了,他们之中有一些人投靠了清朝,但大多数仍然不接受清朝的统治,这种现像在江南地区特别普遍。所以在这一地区的反清斗争特别激烈,比如著名的顾炎武、黄宗羲、陈子龙、夏完淳等,有不少人甚至被清朝杀害,可是依然无法消弭江南士大夫的斗争。

江南反清最激烈,康熙朝为何销声匿迹?一场考试改变历史

二、从顺治帝到康熙帝的转变

顺治帝在位时期,多尔衮对江南士大夫采取了武力镇压的政策,但却激起了更多人的反对。于是清朝统治者改变策略,派洪承畴为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他采取了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策略,但仍然遭到江南士大夫的抵抗。到了顺治十八年,江南地区爆发了三大案,即奏销案、哭庙案、通海案,这说明江南士大夫依然存在强烈的反清情绪。

三藩之乱爆发后,吴三桂一度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使得康熙帝认识到清朝要想安定,必须得到士大夫们的承认,特别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江南地区。武力虽然可以消灭这些士大夫,但却无法消除反清复明的心,于是康熙帝决定改变策略,用怀柔的方式来拉拢他们。1678年,康熙帝下诏举行博学鸿词科考试!

江南反清最激烈,康熙朝为何销声匿迹?一场考试改变历史

三、江南士大夫接受清朝统治

博学鸿词科是一种非常设的科举考试,考生主要由官员推荐。参加这次考试的有143人,考取50人,其中来自江浙的有38人。他们被授予侍读、侍讲、编修、检讨等职,进入明史馆,参加修明史的工作。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就是一场考试,怎么就能够打动江南士大夫的心呢?原来,参加这次考试的都不是普通人!

这些人不是原来明朝的世家子弟,就是当时文坛魁首,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比如朱彝尊、尤侗、毛奇龄、汪婉等人。康熙帝通过博学鸿词科考试来标榜自己礼贤下士的形象,来争取士大夫的支持,同时让这些前明遗民修撰明史,来树立清朝的正统地位。反清最激烈的黄宗羲、顾炎武虽然没有参加,但他们的弟子、外甥都为清朝效力,也得到了他们的认可。黄宗羲甚至称赞康熙帝为“圣天子”,称呼清朝为“国朝”。这表明江南士大夫已经接受清朝的统治。

参考资料:1.《清史稿》;2.《康熙皇帝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