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造出10W+爆款车后,理想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

一款10W+销量的爆款车,一个掌控自己命运的“理想”——这是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中欧EMBA校友沈亚楠,与理想一起换道超车的故事。他说,中欧为自己建立了完整的思维框架,也深度影响了自己的价值观。本文及视频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网易文创浪潮工作室,共同出品的“这家公司不简单·对话中欧校友企业家”系列访谈之一。

造出10W+爆款车后,理想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

作为理想汽车的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身上没有太多个性鲜明的标签。

理想的员工评价他沉稳务实,每一次对外发言都冷静克制,就连2021年10月28日,理想ONE成为首个量产突破十万台的新势力电动车时,沈亚楠也没为这事发一条朋友圈。

这种风格,形成于沈亚楠过去十几年的职业经理人生涯。2015年11月加入理想之前,他曾任职于中兴、埃森哲,是联想最年轻的副总裁,擅长供应链管理,做复杂的运营。

来到理想之后,在外人看来,沈亚楠称得上李想的最佳搭档,帮助理想汽车在短短几年内,成为国内造车新势力中,唯一依靠单一车型实现盈利的汽车品牌。

熟悉沈亚楠的朋友看到了这个成绩背后的另一面,从无到有建立理想的供应链,经历最彻底的产品路线调整,挑战地狱级难度的融资,从不被看好到逆袭出圈,沈亚楠陪着理想走过从0到1最难的时期。

进入从1到10的成长期,他觉得自己需要有一些改变,来迎接未来可能的新挑战。面对未知,沈亚楠不喜欢逃避,压力越大他越想做好。

01

进入新的赛场

回想起当初跟李想合伙创业,沈亚楠如今觉得,这是他职业生涯做过最正确的一次选择。

沈亚楠最初琢磨创业是在2015年初,在此之前,他在2013年完成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为期2年的EMBA课程,班上的同学来自各行各业,也正是其中一位同学,促成了沈亚楠跟理想的相遇。

造出10W+爆款车后,理想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

2013年,沈亚楠从中欧EMBA毕业;

在同班同学的引荐下,他与李想碰上了面

这位同学在一次聊天中得知沈亚楠想创业,就提出建议,觉得他从大公司出来缺少从0到1的经验,要想提高成功机率,最好还是找个创业的“老司机”。而对方口中的“老司机”就是曾经创立泡泡网、汽车之家的李想。彼时李想正在准备第三次创业,寻找伙伴一起做新能源汽车。

在中欧同学眼里,沈亚楠是一个典型的“优等生”,不仅能在中欧严格的考试里把一串A收入囊中,大家分组做小游戏,也表现出很强的流程控制和管理水平,兼具理论和实践能力,非常适合创业。

跟李想第一次见面是在北京的欧陆广场,沈亚楠印象很深刻,面前坐着的人说话逻辑严谨,表达清晰,目光中透着坚定。两人只聊了短短1个小时,沈亚楠就选择了“入伙”。

说是选择,其实也是挑战自己。当时沈亚楠已经38岁,去创业意味着要放弃按部就班的生活,承担可能会失败的代价,甚至牺牲自己的健康和陪伴家人的时间。但他思考再三,还是决定加入理想。

造出10W+爆款车后,理想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

2015年7月,理想汽车前身“车和家”创立初期,

只有4个租借的办公位

其中一个原因是新赛道的吸引力,“人类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信息和能源的变化,新能源车又是信息的变化,又是能源的变化,是一条很长很宽的赛道”,沈亚楠指出。

在此之前,沈亚楠也早就做好了准备。2014年,当他被联想指派为新任摩托罗拉移动(中国)董事长,看到曾经帮助这家企业创造过辉煌时刻的高管,因为落后于智能手机时代,一个接一个被提前“优化”的时候,沈亚楠便深刻地意识到,如果不想被历史的洪流淘汰,创业才是更正确的选择。

信息化社会,IT行业加速更新换代,是谁都逃不开的,“等我快50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印度小伙子来跟我说,对不起,感谢你的贡献,你可以休息了,这种结果恐怕是我接受不了的”,沈亚楠直言。

“生死”攸关的选择,到了理想之后,沈亚楠也碰见过好几次,最关键的就是做增程式电动车。

2016年,理想决定面向家庭用户,做大型的增程式电动车。但是直到理想ONE量产交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选择都让沈亚楠他们承受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造出10W+爆款车后,理想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

2019年11月20日,第一辆理想ONE量产下线

增程式电动车在市场上还没有十分成功的先例,纯电驱动路线才是行业的主旋律,几乎人人都想做出下一个特斯拉,就连投资人碰到理想,第一反应也是,“可以投资,但前提是改做纯电”。

理想最终选择坚持原本的路线,成了当时的造车新势力中,唯一采用增程式动力技术的汽车品牌。沈亚楠指出,做出这个判断是基于理想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做正确的事,不做容易的事。

“新能源汽车的驾乘体验远远好于燃油车,但是为什么消费者没有都去买新能源车”,在沈亚楠看来,整个行业面临的最核心的痛点,其实就是用户的里程焦虑和充电不方便。2016年,纯电车续航普遍在400公里以下,公共充电桩数量极少,充电速度又慢。

“增程实际上就是给一辆电动车增加一个通过烧油发电的充电宝”,沈亚楠解释道,既能充电又能加油的增程式电动车,能够真正解决消费者当下痛点,虽然冒险,但却是理想看来最正确的选择。

事实证明,理想也确实选对了。

2019年12月,理想ONE开启第一批交付,接下来的日子里,这款车为理想创造了无数个“第一”:国内造车新势力单车型销量第一,自主品牌中第一个单月交付过万的中高级SUV车型,第一款突破10万辆生产的造车新势力车型......凭“一车之力”,理想后来居上,一跃成为新能源赛道上的头部玩家。

理想ONE给理想开了个好头,但沈亚楠没让自己在喜悦中沉溺太久。他心里十分清楚,理想正在参加一场马拉松赛跑,而且还是淘汰赛,“想要活下去,就必须要做到一个非常大的市场份额”。

随着市场高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会越来越像一个智能产品,传感识别、自动驾驶等汽车智能技术占一辆车竞争力的比重将逐步提升,行业格局会更像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向头部厂商集中,“市占率前五的手机品牌加一起就超过了70%份额”,沈亚楠指出。

这意味着更残酷的竞争,沈亚楠认为理想必须要快速成长。而他也做好了迎接新挑战的准备。

02

掌控自己的命运

“更多的是去感知公司会有什么新的问题需要解决”,沈亚楠觉得,挑战不会主动出现,还是要到“听得见炮火的地方”,跟销售、供应商等处于最一线的人去了解情况,随时掌握行业的变化。

掌控自己的命运,这是理想汽车公司墙上写着的一句话,也是沈亚楠一直以来坚信的。

正如理想即使在最难的时候,也没有放弃主动权。沈亚楠还记得2018、2019年公司融资不太顺利,于是把全部资源都集中在了理想ONE这台车上,“我们的理念是要做就做好,而不是做多”。

理想至今还是只有一款车型,有且仅有一个配置,在造车新势力们大多都在努力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当下,这样做是另辟蹊径,挑战常规,也是对产品的自信。

另一方面,理想也是为了掌控自己的命运:活下去,但不是依靠资本市场的不断输血。

在最新的财报中,理想实现了2021年净亏损的大幅收窄,得益于生产及供应链管理的运营效率,其四季度毛利率22.4%达到历史最高,处在新能源车企第一梯队,更收获了上市后第二次的单季度盈利。

“做新能源汽车是很烧钱的一个过程,能在从0到1的阶段通过一款车摸索出成功的模式,靠卖车实现正向的现金流入,产生自我造血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控制企业未来的发展节奏”,沈亚楠指出。

取得从0到1的阶段性胜利后,当大多数人还在关注理想什么时候推出纯电车的时候,理想L9(即将推出的第二辆专为家庭打造的旗舰级SUV)浮出水面。

大多数品牌已经在纯电路上狂奔多年,理想却仍在坚持增程的路线,在沈亚楠看来,还是得归于他们做产品的出发点,“用户痛点到今天也还没变,就是里程焦虑和充电不方便”。

造出10W+爆款车后,理想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

增程跟纯电两者并不冲突,都有可能解决眼前的问题,进入从1到10的阶段,理想也一直在探索相应的技术方案。比起选择哪条路线,沈亚楠觉得,当下更为重要的是放大理想从0到1建立的核心能力。

沈亚楠总结了三点:坚持产品为王,独立的价值观判断,以及不断迭代。每一款产品都要有清晰的客户定位,就像理想ONE一样,不是靠着营销或者创新的商业模式,真正吸引客户的还是产品本身。

判断一件事要不要做的标准,不是简单的利弊,而是基于企业的价值观,即让客户满意,也能让自己感到自豪,“长期来看,这才是企业能否走得远的一个关键”,沈亚楠指出。

至于不断迭代,沈亚楠解释,其实是强调通过数字化运营,一步一步地改进和优化产品、服务、商业模式等等。比如理想的工厂全部已经数字化,每天生产什么,效率如何,哪一天的效率更高,具体做了什么,都可以反映在数据里,根据这些工厂就能不断优化流程,做出积极的改变。

“从逻辑推导来看,如果我们坚持从0到1做成功的这些事儿,把它复制到从1到10新的产品上,我们是完全有机会做到更大的市场份额的”,沈亚楠说。

首先是做好供应链的准备。要想说服供应商配合理想接下来的生产,沈亚楠认为,平等的合作关系是建立信任的基础,原则是透明,比如把核心的供应商请到公司来,去看理想下一款车的新造型。

还有人才的竞争,下一阶段理想需要的人才会上升一个数量级,在沈亚楠看来,主要还是以理想的价值观为导向,打造好公司的组织文化,这才是一家新能源车企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更多难关还是未知的。沈亚楠觉得,自己也需要做出一些改变。

随着内部团队的成熟,他会尽量把更多运营的事情让团队成员去担负,不再埋头于日常事务,“向外看,向行业看,向整个社会看”,去做更多的探索,去发现新的问题。

03

挑战成长的极限

创业这些年,沈亚楠觉得,自己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职业经理人跟创业者的不同,就像考试写作文,前者面对的是命题作文,后者拿到的却是开放性题目。

沈亚楠用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来举例,到底应该代工还是自建工厂,站在职业经理人的立场上,其实两种方法都可以,哪一条路都可能达到高质量低成本的结果,他只需要想好怎么去实现这件事。

但是作为创业者,则要站在更高的维度去思考这个问题。

“不只是让工厂高效地运营,你还要想它对研发是什么影响,对未来卖车是什么影响”,在沈亚楠看来,对理想这样一家初创企业来说,如果要想在制造阶段实现不断迭代,代工肯定是不太能满足的。

而且,沈亚楠指出,创业者的目标不再只是局部优化制造成本,而是优化整个公司的经营模型。虽然自建工厂会让制造费用上升,但是它带来的灵活度,对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的经营模型至关重要。

听上去简单,但要跨越这个逻辑,完成身份转换,其实也没那么容易。

人的转变很多时候都来自于压力,沈亚楠指出,要让压力变成动力,是需要有自驱力的,“(我会)有一个想法是,我认为我能做好,我要改变什么才能做好它”。面对问题不逃避,主动去改变自己,是沈亚楠的性格,但是反过来看,改变带来的成长,也让他在创业时获得了最大的满足感。

沈亚楠的这种成长既包括思考维度的不同,也有在方法论上的改变。

造出10W+爆款车后,理想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

比如看到一个绩效表现不佳的员工,沈亚楠说,以前自己第一直觉是去教,告诉对方应该怎么做,但现在他会换个角度思考,“如果这个人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会想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依照沈亚楠的经验,可能是对方没有搞清楚自己的目标,也可能是自驱力出现了问题,这时候就可以“对症下药”去帮助员工解决,让每个人都能处在一个良性的成长状态。

回顾一路的成长,沈亚楠感叹,十年前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学习经历一直都在影响着他。

在加入理想之前,沈亚楠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中欧丰富的课程安排和案例分享,已经给他提前注入了“如何创业”的知识体系,“从财务、营销、人力、战略等等管理的各个方面,很多东西你学的时候感觉不到,但在你要用它的时候,发现潜移默化的,你已经被建立了一个框架。”

此外,沈亚楠感触很深的一点是,中欧让他接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人,既有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也有来自不同领域的职业经理人,从中他也结识了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

其中一位朋友,媒体人、《ELLE》杂志前主编晓雪,帮这群同学建了一个微信群,沈亚楠也在群里。毕业十年了,虽然大家天南海北,但群里的人却相当活跃,疫情前还会约着一起出去旅行。

在多年的朋友晓雪眼中,沈亚楠身上有着可贵的“少年气”,从大公司出来很快就能适应创业的节奏。“我在机场碰到他,他背着双肩包,一个人飞去理想的常州工厂,就像一个有冲劲和闯劲的大学生。”

对于沈亚楠来说,同学群是一个可以随时倾诉、分享生活的地方,晒一晒他给孩子设计的房间,或者是跟家人一起滑雪前,发照片在群里问大家应该选哪件滑雪服。

偶尔,沈亚楠也会和群里的同学交流工作上的“困惑”。在他看来,中欧招录学员有一套体系和标准,这群朋友虽然来自不同领域,但想法和价值观趋近,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很大收益。

造出10W+爆款车后,理想如何掌控自己的命运

2013年,沈亚楠和课题小组同学

一同完成中欧EMBA毕业课题答辩

另一方面,中欧的人文课程也给了沈亚楠启发,“人掌握的理性是有限的”,很多东西都没法只靠效益和理性去衡量,在理性之上还有更高层次的东西——一种绝对的价值观。

从公司管理的角度来看,就需要一些先入为主的价值观,比如客户至上,“你永远算不到所有的事儿,能算到的也只是短期损益,长期看来可能就是错的”,沈亚楠指出。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去做出判断呢?沈亚楠提到了在中欧的所见所闻,他发现,每个人的做法可能都是不一样的,要达成一致,其实讲到底还是价值观——你觉得什么事是重要的。

在理想创业这几年,沈亚楠的这一思考也得到了验证。

沈亚楠还记得,当初理想ONE临近量产的时候,公司决定对车的造型做一次大的调整,增加科技感。可能从成本角度考量,这个决定是很“不经济”的,但却能满足新能源汽车用户买车更看“颜值”的需求。从最终的结果来看,这次修改也被证明是正确的。

进入下一阶段,新冠疫情、芯片荒、政策变化、上游原料价格变化......外部环境的更多不确定性将给沈亚楠和理想带来新的挑战,要坚持只做正确的事,也许将面对更多困难。

反过来看,因为有了这些试炼,未来的理想和沈亚楠,才更有可能加速成长,一路向前。

原载公众号“浪潮工作室”,文中图片由受访者提供。文中创意图片已获海洛图库授权。

来源| 中欧北京

文|浪潮工作室

编辑| 边晓璇、江雁南

汽车“新势力”中,你觉得他们做对了什么?欢迎留言分享。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