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成祖是如何“坑”儿子的

作者:单纯金桔NW

每天分享历史,传奇故事,喜欢的朋友请点击关注,评论,收藏

洪武年间,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暴亡后,绕开了其他优秀的皇子,将皇位传给了长孙朱允炆,为日后朱棣篡位埋下了祸根。

而到了朱棣选接班人时,他也在子辈和孙辈中掂量起来,最终因长孙优秀而将皇位传给其父朱高炽。这么选择也算合情合理,但朱棣通过一系列神操作,把两个儿子都“坑”得不轻。

对次子随意许诺

朱棣有三个嫡子,分别是长子朱高炽、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不过参与到皇位竞争中的主要是朱高炽,朱高熙

朱高炽沉稳内敛、儒雅宽厚,喜好读书,是朱元璋钦定的燕王世子,缺陷是:体态奇胖,腿脚不便,平日需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朱高煦则跟他截然不同,“长七尺,轻插善骑射,两腋若龙鳞者数片”,矫健挺拔,又英勇善战,颇有朱棣年轻时的风采。

兄弟二人虽然画风迥异,但在朱棣起兵靖难后,他们的表现都可圈可点。带是、大朱高炽负责留守北平,虽未曾上过战场,但他指挥万人之军与朝廷50万大军展开对抗,最终成功保卫了北京城。朱允炆写信劝他归顺朝廷,并许以封王。他接到书信后看都没看,直接交给了父亲。

朱高煦从小就跟随父亲征战四方,在靖难之役中更是屡立战功。在白沟河之战中,燕军最初作战失利,朱棣差点被明将活捉,关键时刻,朱高煦率援兵赶到,这才转败为胜;东昌之战,燕军惨败,朱棣只身逃走,又是朱高煦救了他;朱棣南下途中,被徐辉祖击败,正准备议和北返,朱高煦率兵赶到,朱棣大喜道:“香力变矣,儿当数勇再战。”

武将出身的朱棣,显然对朱高煦更为器重。据史书记载,靖难期间,朱棣曾多次向朱高煦传递出将来要立他为太子的意思:“世子屡病,尔自当勤勉!”“勉之!世子多疾。”不管是出于激励,还是发自内心,话说到这份儿上,怎能让朱高炽不信以为真?

学立太子犹豫不决

可等到朱棣真登上皇位,立太子这件事就没那么容易了。

依照祖制,皇位传承的原则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所以此时立朱高炽为大子,是最名正言顺的。但是,朱棣更喜欢朱高煦。既然不好抉择,那就先拖一拖吧!这一拖就是快两年,其间每每有人催促,朱棣就以各种借口搪塞。

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群臣上表请立皇太子。朱棣颁布诏书,冠冕堂皇地讲了“国家建储,自古所重”一堆大道理,还感谢了群臣对其合法性的支持,但最后意味深长地讲了句:“今长子属当进学之时,俟其智识益充,道德益进,克膺付界,议之未晚。”当时朱高炽已经25岁,朱棣还让他好好上学,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两个月后,文武百官再次上表请立皇太子。朱棣的态度依然是拖延推诿,说朱高炽“智识未广,德业未进,储贰之任,岂当逮承”。但是朱棣的态度丝毫不影响群臣百官请立太子的吁请,甚至亲贵藩王也加入进来。永乐二年,周王朱橚(sù)进颁九章及佾(yi)舞,文武群臣及京师军民又上表劝立皇太子,朱棣仍然犹豫不决。

最后,他询问大才子解缙的看法,解缙先是表示朱高炽仁厚,天下归心,紧接着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好圣孙”别忘了你有个好长孙!朱棣听后豁然开朗,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

尽管一切尘埃落定,但是朱棣选立太子的过程和结果,不仅埋下了他和朱高炽之间的矛盾,也加深了朱高炽与朱高煦之间的积怨。

给太子一再拆台

朱棣虽然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却没有让他享受到一个太子该有的待遇和权力。册立太子不认人,朱棣便规定:“凡百官朝谒东宫,偕进偕退,不许独留私见。”武官李谅无意中于早朝后私见太子,立即受到弹劾。

这种局面直至永乐七年才有所改观。当时,朱棣要出兵漠北,下令太子监国,规定

“惟文武除拜、四斋朝贡、边境调发,上请行在,余常务不必启闻”,并选任了黄准、杨士奇等

一大批实权人物辅佐太子处理日常政务。

朱棣看似放权了,实际上对太子依然有很多限制。离京不久,他就传令六科将太子裁决政务的情况逐月详加记录。有一次,刑部尚书刘观犯了错,太子将他斥责了一通。朱棣得知后立即致书太子,强调功臣犯罪、高级官吏的任免以及调拨将士都必须由他亲自过问并同意才行。永乐八年,朱棣回到南京后,听信谗言,对太子监国期间的做法悉数否定,并张榜公布于众,使太子“忧惧成疾”

太子第二次监国结束时朱棣又以“太子所遣使迎车驾缓,且奏书失辞”为名,逮捕了黄淮、杨士奇等人。一夜之间,

五个亲近太子的骨干被投入大牢,朝廷上下莫不震惊。

对次子过度纵容

朱高炽当上太子后,落选的朱高煦被册封汉王,就藩云南。但朱高煦不肯就藩,对朱棣说:“我有何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随巡北京时,朱高煦又极力请求与儿子返回南京。朱棣无奈,便由他去了。

朱棣的纵容,给了朱高煦愈发任性的底气。后来,他索取天策卫为汉王护卫,常以唐太宗自比。不久,他又请求增加两护卫,多次挑拨是非,陷害太子,

致使解缙冤死、黄淮入狱。永乐十三年,朱高煦被改封到青州,但他仍没有前往,还私自挑选卫士,招募精兵3000人,又击杀兵马指挥徐野驴,僭用御用车马器物。

直到永乐十四年,朱棣返回南京,得知朱高煦违法之事达数十起,才将他囚禁起来,准备将他废为庶人。多亏朱高炽极力请求,朱高煦才能幸免。一年后,朱棣又将他徙封到乐安州(今山东惠民),可他一到封地就招兵买马。

朱棣死后,朱高炽顺利登基,但在位仅一年就去世了。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打算在半路设伏,截杀朱瞻基,但由于行动仓促,没有成功。朱瞻基上位第二年,朱高煦正式起兵造反。不过此时的他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号召力,已成为明宣宗的朱瞻基亲征乐安,没怎么费力,就将他囚禁了。明宣宗前去探视,朱高煦故意将他绊倒。明宣宗彻底怒了,命人用300斤重的铜缸将朱高煦罩住,又在铜缸周围点燃木炭,把他烤死在铜缸中。

朱高煦的悲剧是自取的,但是这与朱棣生前对他的激励和纵容脱不了干系。

朱棣一生,文韬武略,杀伐决断,大多事情都拎得清,唯有对待儿子时,他没能摆脱作为一个普通父亲的局限。无论是激励、纵容还是打压,他所影响的不仅是几个儿子的命运,还有大明帝国的未来。

文章素材摘自传奇故事百家讲坛,作者那些年

如有侵权,联系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