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传奇皇帝:一出生就蹲大牢,当皇帝后,文治超文帝,武功超武帝

作者:大群说史

西汉的皇帝之中,您认为哪一位最传奇?估计这会儿你脑子里闪过的肯定是这两位,汉高祖刘邦,还有汉武帝刘彻。的确,这两位确实够传奇,够有名。但是要说最传奇的皇帝还有一位,他是正统的皇家血脉,可当皇帝之前蹲过大狱,他曾经流落民间,落魄潦倒,然而时来运转,他竟然意外的捡到了皇位。这还不算,在西汉皇帝里边论文治汉文帝有名,论武功,那非汉武帝莫属。

可是对于这位皇帝,史学家的评价,却是他文治超越汉文帝,武功直逼汉武帝,他才是西汉皇帝里最传奇的。那么这位皇帝究竟是谁呀?在西安市城南的郊区,有一片地势高敞,视野开阔的高大原地。汉代这里叫做红故园,但是后来改了名,改叫杜陵园。

杜陵的主人,就是咱们今天要说的这位最传奇皇帝汉宣帝刘询。刘询的传奇有很多,咱们从哪儿说起呢?具体咱们就从杜陵最大的谜团说起。咱们知道汉高祖刘邦的长陵葬在西安以北的咸阳园。按照汉朝皇家的祖制咸阳园就是帝陵的主坟区,此后西汉皇帝都应该葬在哪儿?在西安城南的杜陵园,不用说,汉宣帝的这个安排明显违背了祖制,可是他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他这么做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呢?这种特别安排的背后,又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有人认为,汉宣帝这么做,很可能跟他这个皇帝是捡来的有关,您肯定要惊讶了,皇位还能捡。那这就得说说他当年的传奇了。

那是公元前74年,年仅21岁的汉昭帝突然驾崩,这给当时的这位西汉著名的权臣霍光,也就是霍去病的弟弟,留下了一个天大的难题。谁来当皇帝啊?因为汉昭帝虽然在位13年,却没生过儿子,没办法,霍光只好召集群臣商议。

咱们知道封建帝位的继承的无非三大原则,第一,父死子承;第二,兄终弟及;第三,从皇家血脉最亲的人里边挑一个。按照这些原则,大臣们首先推荐了汉武帝的另一个儿子广陵王刘胥。按说兄终弟及,这应该没什么问题,可不成想霍光一番考虑之后,把这个提议给否决了,为什么呢?因为霍光认为刘胥这个人性格狂躁,且很不检点,或者说这个人就没品,不配做皇帝。那还有谁呢?有人又推荐了昌邑王刘贺。

刘贺这个名字想必您不陌生。近年来很火的考古大发现,南昌海昏侯墓,这墓主人就是他,他是汉武帝的亲孙子,当皇帝当然没有问题了。很快他被霍光接到京城,登上了帝位。那有人要问了,既然他当了皇帝,为什么后来又变成了海昏侯呢?史料说,刘贺即位以后,整天的荒淫无度,只知道喝酒作乐,还胡乱的封关进京时,他一共带了两百多人,而这两百多人他一口气一个没拉全都封了官,把朝政弄的是乱七八糟。不仅如此,史料还说,一个月不到,刘贺干下的荒唐事竟然多达一千多件。如果按上班8小时计算,平均每十分钟就一件。结果霍光实在是没办法,只好把他这个皇帝给废了,封贬为了海昏侯。当然了,他为什么被废,这不是咱们今天要说的重点,重点是他被废之后,谁来当皇帝?就在霍光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一个名叫丙吉的大臣提供了一条线索,说有一位皇孙品行、学问都很不错,只可惜这位皇孙哪流落到了民间。皇孙怎么可能会流落民间呢?要说清这个问题,咱们必须把时间再往前推17年,从那年的一桩大案说起。那是公元前91年,有人向汉武帝密报太子刘据用巫术诅咒皇帝,意图篡位。汉武帝听了之后大怒,立马派人去抓太子。结果父子俩就杠上了。兵戎相见,激战五天,太子兵败自杀,太子的生母,皇后卫子夫也受到牵连,自尽而亡。然而,更加不幸的是,汉武帝并没有因此就收手,而是听信谗言,大肆杀戮,不仅覆灭了所有和太子有关的人,甚至下令太子也满门抄斩。

这件事儿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巫蛊之祸,十几万人受到牵连,三万多人被杀。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之一。不过,这起不幸的冤案,最后还是留下了一点点不幸中的万幸,太子刘据有个孙子,名叫刘丙已,才几个月大,也因为此案被关进了大牢,按说也应该处死,可是偏巧,当时受命处理太子案的正是丙吉。他非常同情这个还在襁褓当中的孩子,于是偷偷的就把他留了下来,在大牢里找了一个忠厚的女囚犯喂养他。就这样,刘丙已在牢里边一呆就是三年。后来查明太子是冤枉的。在这种情况下,丙吉说出了孩子的真相。汉武帝一番查实之后,承认了刘病已的皇家血脉,并命令宫女照料他。既然已经确认皇家血脉也有宫女照料,他怎么又会流落民间呢?史书上说刘病已打小就聪明好学,尤其喜欢到民间游历。他先是三天两头往外跑,后来干脆就不回宫了,去了外婆家。

而对于王家来说,谁又会想起这个已经被灭门的孤儿呢?这就是刘病已的身世。因为当年的冤案造就了他悲剧的童年。对于丙吉推荐的这个皇孙霍光会是什么态度呢?据说当时,霍光如获至宝,立马派人接回刘病已,同时诏告天下,刘病已德才兼备,可继承地位。就这样,在霍光的支持之下,刘病已继承了大统,称为汉宣帝。

汉宣帝登基八年之后,宣帝宣布改元,改元元康。同时宣布他本人改名字,由刘病已改名刘询。本来已经是平民了,可是历史阴差阳错把他推上了帝位。您说他这个皇帝是不是捡来的?所以有人推测,当年汉宣帝很可能认为捡来的皇位毕竟不那么正统,干脆就学学先祖汉文帝。汉文帝当时也是外王入主当的皇帝,他就没进祖陵。汉宣帝也就学了汉文帝,这是汉宣帝不进祖灵的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说法说汉宣帝之所以不葬进祖陵,是因为仇恨。他恨让他们家满门抄斩的曾祖汉武帝。而汉武帝葬在哪儿呢?咸阳园祖陵。所以第二种说法就是汉宣帝不进祖陵是为了远离汉武帝,越远越好。主陵在北边,那我就葬到南边去。不过对于这种猜测,也有专家认为没有这么简单,为什么呢?因为研究发现,杜陵的建造和其他帝陵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西汉帝陵的建造,一般是皇帝一登基就着手安排的,这叫做视死如视生。但是汉宣帝却没有遵守这个规则,他的杜陵是哪一年开工的呢?史料明确记载是公元前65年。他登基是公元前74年,他的杜陵开工,足足比其他的皇帝的帝陵开工晚了九年多了。为什么他要晚这么多年才开始建造自己的寿陵呢?汉宣帝登基之时,名叫刘病已,后来改名刘询。汉宣帝似乎想通过这些宣告一个全新的开始。可问题是,此前他已经在位九年多了,为什么要全新开始呢?而这些经历会不会对他的寿陵选址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回到他登基那年,据史料公元前74年,刘病已被接回长安,入住未央宫,见皇太后获封阳武侯。根据汉代的制度,非王侯者不得继承皇位,先给他封侯,这是程序。但是史料同时表明,就在登基的第一天,汉宣帝感觉到了一股无形的、巨大的压力。登基那天按照仪式,汉宣帝由霍光陪同前往汉高祖的高庙拜谒。按理说,去高庙拜谒天子,应该坐天子的车驾,大臣做大臣的车驾,但是霍光不,他不仅和天子同坐一辆车,而且还腰悬宝剑,威风凛然,一同接受群臣的跪拜。就这件事儿,汉宣帝明白了为什么霍光同意由他来继位,因为自己没背景,没势力,霍光可以完全的操纵他。同时他也明白了刘贺为什么被废。所谓的饮酒作乐,荒淫无度,那全都是借口。刘贺给自己的人封官急于争夺权利,那才是被废的原因。

不久,汉宣帝干了一件很聪明的事儿。什么事儿呢?按照制度,皇帝年满18岁必须亲政,那天霍光也很自觉主动奏请汉宣帝亲政。但是汉宣帝。很客气的回绝了。

不光谢绝他,还下诏褒奖加封霍光17000户。这叫什么?这叫隐忍。没有实力跟霍光抗衡,那就忍着,自己唯一能做的只有等,等到真正大权在握的那一天。

当然了,这也不能傻等。公元前72年即位不到两年的刘病已又做了一件非常聪明的事儿。他下了一道诏书,全面颂扬曾祖父汉武帝的成就。今天咱们说汉武帝很伟大,这是历史定位。在当时,甭管是朝廷还是民间,对于汉武帝的评价却是有很大的争议的。因为一方面汉武帝他穷兵黩武,虽然说建立了不朽功勋,但是打仗他影响民生,国库空虚。他晚年还制造了巫毒之祸这起特大的冤案,动摇了国本,太子被灭门。所以汉武帝死后多年,到底该如何评价他,大家一直避而不谈,不好评价。

那么,汉宣帝登基之后,为什么要急于抛出这样一个议题呢?争取政治资本。咱们知道封建帝位继承说是有三大原则的,但就具体操作实际上只有两种方式,一,法定继承,二大臣拥立。法定继承没得说,谁要是反对,谁就有不臣之心。可是大臣拥立外王入主,那就不一样。如果根基不稳,而大臣一旦反对,随时可能皇位不保。刘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汉宣帝推出汉武帝跟这个有什么关系,有什么作用呢?向世人宣告,自己虽然流落民间是布衣,但是我却是汉武帝的嫡传,血脉是正统。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在那么复杂的环境之下,竟然能有如此的手段。难怪西汉学者刘向说,刘病已的头脑与眼光皆在文帝之上。

但是刘病已终归是个凡人,而凡人都有软肋。有一回因为一个人,一向谨慎的刘病已终于没忍住跟霍光公开的顶上了。那么这个人是谁呢?她就是汉宣帝的原配妻子许平君。刘病已娶许平君是他流落民间的时候的事儿了,他们结婚的第二年,刘病已才登上了帝位。而刘病已公开和霍光顶牛,就是因为这个许平君。刘病已登基之后,霍光的老婆想让自己的女儿入宫当皇后,但是刘病已一直没答应,还下诏说自己要找回遗落在民间的一柄宝剑,什么意思啊?他忘不了许平君。有些大臣反应很快,纷纷上奏,请皇上立许氏为后。可是遇到了麻烦。因为依照惯例,皇后的父亲必须封侯才行,可是霍光始终不批。两个人就这样杠上了。那结果怎么样呢?霍光把持朝政多年,根本就动不了他,刘病已就只好忍着。

可是没想到在他继位的第三年出事了,那一年,许平君生孩子,谁知道生完孩子没多久突然就暴毙,而且是中毒身亡,谁下的毒呢?史料记载,正是霍光的老婆派人在许平君的滋补汤药里边下的毒。就这样,他的女儿霍成君终于当上了皇后。但是同时悲愤的刘病已也做出了还击,不顾过光的反对,封许平君为皇后。

虽然汉宣帝有所抗争,但从登基拜谒高庙,到18岁不敢亲政,再到妻子被毒死在霍光的强权之下,他一直是个傀儡。那么他迟迟不建寿陵,是霍光不让建,还是随时准备废掉他?还是他自己觉得地位不稳,没有心思建寿陵呢?

他死后不入祖陵,是因为捡来的皇位有失正统,还是源于悲剧的童年?有人说是因为恨,也有人说是因为爱。前面说到汉宣帝继位之后,一直处在霍光的强权之下,直到公元前65年,他才开始修建杜陵,同时还要宣布改元。自己也改名字。这就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开始。

那么后来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他如获新生呢?这就得说到公元前68年了。隐忍多年的刘病已,终于等到了一个重大时刻的到来。这一年,霍光病逝。不过,刘病已并没有马上就展开复仇,而是以皇帝葬制的规格高调的安葬了霍光,追封他为宣城侯。为什么呢?认可霍光,这是稳定大局。但是同时他册封许平君的儿子刘奭为皇太子,开始建立权威。但是他没有想到他的这番动作,却没能让霍氏家族有所收敛。霍光的老婆甚至还想故伎重施毒杀太子,这一刻,刘病已被彻底激怒。他先是解除了霍光两个女婿东、西宫卫戍的职务,任命自己的亲戚担任了南北军和御林军的统帅,拿到兵权。接着把霍光的儿子右将军霍禹升为大司马。表面上是给他升官,但事实上是削掉了他的实权。迫使霍氏集团决定铤而走险,企图推翻刘病已,拥立霍禹为帝。但是他们的叛乱很快就被镇压了,霍氏家族被迅速铲除。至于皇后霍成君,也被刘病已所废。这就是公元前65年,汉宣帝宣布改元,自己同时更名刘询的背景。

那么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寿陵定在长安城南的杜陵园呢?而不是咸阳园的祖陵那边,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两个说法。一是出于汉宣帝的少年情节,汉宣帝几个月大就成了孤儿,还坐了牢,差点被杀。后来有幸捡到皇位,但之后几年却一直在痛苦当中隐忍。从他的经历来看,他一生啊最快乐的时光应该是他流落民间的那段时间。那段时间他在哪里度过的呢?正是在长安以南的杜县一带。所以有人认为把陵墓放在这里,汉宣帝想表达的是他对快乐生活的向往。另一种说法,汉宣帝把寿陵建在杜陵园,是因为怀念许皇后。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许平君嫁给刘病已的时候,他还是个平民,还不是汉宣帝,他们之间没有任何金钱和权利的元素夹杂在里边,很纯粹。然而让他痛心的是,妻子没有能够来得及和他共享富贵,就被人谋害。这应该更让汉宣帝对妻子充满了思念之情。所以更多人认为汉宣帝把自己的寿陵放在杜陵园,就是因为他的妻子葬在了这里。他想和妻子永世厮守,相伴千年。您是不是觉得这种说法更浪漫也更合理呢?根据考古发掘以及史料研究,考古专家发现,无论是结构布局还是地宫随葬品,杜陵竟然和汉武帝的茂陵高度相似。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杜陵就是高度模仿茂陵而建造的。我们知道茂陵规模的浩大,内藏的奢华,那是冠绝天下。因为他拥有汉文帝以来三代帝王积攒的财富。汉宣帝只是普通的一代帝王,仅仅一代而已,他怎么会有这么强的仿建实力呢?刘洵虽然铲除了霍光的势力,但是他并没有废除霍光的执政举措。相反,刘病已还针对霍光执政时期的弊端,建立了完善的考核与奖惩制度,从而使朝廷的政治风气焕然一新,涌现出了大批的好官。正是在他的努力之下,汉朝迎来了昭宣中兴的大好局面。

汉宣帝文治超越汉文帝,武功直逼汉武帝,有人认为应该改一下,改为武功强于汉武帝可能更准确。为什么这么说呢?汉武帝在漠北决战当中击败匈奴,一举奠定了汉强匈弱的格局,但是他并没有彻底消除匈奴的威胁。多年来,匈奴仍然不时南下为汉朝造成困扰。真正消除匈奴威胁的是谁呢?正是我们今天说的汉宣帝。他先是派遣16万骑兵,对匈奴给予了致命的一击。然后利用匈奴内部的争斗从内部进行瓦解。同时,他还设立了西域都护府,对西域正式行使国家管理。到公元前51年年,正式向汉朝俯首称臣,汉匈之争至此终于结束。汉宣帝的军事成就可与武帝相提并论,但是他的文治却是汉武帝远不能比的。武帝一生穷兵黩武,在他的统治后期,因为一味征战不仅国库空虚,官吏更是贪污成风,土地兼并等问题是层出不穷。而汉宣帝采取的策略,不仅一举令匈奴臣服,将整个西域纳入囊中。他更是大力的整治吏治,抑制土地兼并,在各地设立常平仓平稳物价,使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国力不断增强。

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汉宣帝时期才是西汉武力最强盛、经济最繁荣的时期。刘询本人堪称西汉最好的皇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