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书单|想要了解它,一定不能错过的几本书

书单|想要了解它,一定不能错过的几本书

好 书 推 荐

城市、建筑和风俗承载的是我们的生活,和我们一样,也有记忆。

同样它们也是一个生命体,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一个留存至今的古建筑,一个有趣的风俗习惯,它们的寿命长达千百年,印证它们寿命的年轮也定会有千百条。

书单|想要了解它,一定不能错过的几本书

中国古桥志

茅以升先生曾说“桥梁是一国文化特征”,中国古桥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见证,蕴含着千百年传统文化的精髓。高级工程师孔庆普先生是古桥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他自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守在这一领域。本志是孔先生一生心血的结晶,根据其手中所有古桥相关资料撰写集结而成,旨在对古桥研究与保护事业起到应有的作用。古桥的印记渐渐远去,但研究工作者的脚步没有停息,在中华大地上,城市的面貌日益变迁,凭借本书的回忆可以追溯古桥的旧日影像,这也是前人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全书共收录古桥资料1749座,不仅记载了古桥的技术数据、结构形式及建造方法,而且对一部分构造复杂的古桥进行了技术鉴定。作者结合自己四十余年工作经验,考察全国古桥,包括现在被拆除的、被遗弃的,只要有资料可查,都收入其中,可以说是一部最全面的古桥志。

北京地铁站名掌故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关于地铁站名文化的著作,填补了国内尚无一个城市从文史角度系统地将地铁站名掌故汇编成集、公开出版的空白,介绍了北京到目前为止已开通的22条线路、约350座站名的掌故,包括车站方位、站名由来、历史沿革、景观风物、地域文化、趣闻轶事等。

全书按线路顺序排列,从一号线始,到机场线止,史料充分,语言生动,文字简洁,便于阅读。同时,书中还配有一百多幅老照片,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领略各个地铁站建设之前的历史风貌。

地铁站名不仅是地铁车站的称谓,也是北京的地理文化符号,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本书融知识性、实用性、通俗性、趣味性于一体,堪称一部北京人文历史掌故的微型百科全书。

树影 鸽子 人

胡同北京的生趣与乡愁

胡同是北京人的根,也是北京城的文脉,那里有老北京人最真实的生活和记忆。著名画家况晗和北京民俗专家陆原再度携手,十年打磨,近百幅技法独特的胡同新作与近百篇丰满隽永的胡同小传融为一体,完美地将一个饱经风雨的胡同北京呈现给读者。每一条胡同都像一部厚重的史诗,记录着历史的荣辱,述说着动人的往事。

北京风俗图谱

彩色版《北京风俗图谱》,以一百余幅彩画广泛地反映了民间传统活动、婚葬祭祀仪式、生活用品、服装食物、娱乐、戏剧、技艺等民间习俗。同时,每幅画的说明都博采古今文献,对其与社会风俗、历史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本书编者青木正儿为日本汉学界京都学派的领袖之一,其在1925年北京游学时,请画师刘延年绘制了北京风俗图,后由风俗研究专家内田道夫做了详细的“图说”,交付日本平凡社出版。近百年之后,《北京风俗图谱》终于在国内首次引进出版。

如今的北京,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在二闸放法船与河灯、到陶然亭重阳登高、去琉璃厂参加厂市年节、到福隆寺观赏热闹的庙会……这些时光似乎都已经远去了,但《北京风俗图谱》的存在,提醒着人们,这些风俗依然在,并且永远在。

一座城市和4次搬迁

花甲过后的儿时记忆

1958年作者出生于呼和浩特市,儿少时期曾随父母四次搬迁,花甲之年回忆起自己这段难忘的往事。

作品以一个普通家庭为背景,详细记述了每次搬家的经历、过程,巧妙而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50~70年代青城的街区、场景,所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发展变化等,细心描写了市井生活、少儿游戏、商品物价、人情世故、气候变化、家庭状况、社会风貌等各种景象。同时,作者还以父亲被分配到外地工作并形成两地分居为线索(也是作者童年时的主要经历),记述了鄂尔多斯的沧桑巨变。

作品结构严谨、完整,行文轻松自如,朴实流畅,真诚、真切、真实,娓娓道来,栩栩如生,苦涩中充满童真童趣,平淡中蕴含诙谐幽默,兼具文学性、文献性,是一段关于普通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也应当是第一部专门抒写呼和浩特市这座塞外名城的纪实文学作品。简言之:一个人难忘的儿时记忆;一座城市的一段历史变迁。

END

点击“点赞”和“在看”

向更多人分享我们的文章吧

书单|想要了解它,一定不能错过的几本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