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青未了|乡野往事

文/博华

青未了|乡野往事

人类是大地之子。大地以宽广包容的胸怀,接纳并养育了万物。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对大地的这份养育之恩体验得最为深刻。春天万物萌发,多情的土地上各种植物用绿色的生命基调,将大地装扮得生机无限,活力无限。一派灵动的景象吸引着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走进山间田野,在一派野趣的寻觅中,进行着心情的自我陶醉和精神的放松。

田野苍茫,流水汤汤。自然生万物,万物各有其用处。走进田野,各种野草野菜丛生在田野的沟渠崖畔,这些野草野菜,不需要人工种植,却生长得格外茂盛,一眼看去,透着一股蓬勃野性的力量。在当下这个物质极度丰盈的年代,人们在温饱富足的同时,开始把目光重新投向这些我们儿时记忆里熟悉的野生物种。每逢节假日,星期天,城里的人们穿上休闲的服装,带着各种时尚的工具,来到乡下,走进田野,将这些乡下人忽略的野草,野菜,视若美味佳肴,带回家,经过悉心加工,摆上餐桌,大快朵颐一番,从中品出田野的味道,高雅的趣味,在满足自己味蕾的同时,也在接受大地对人们的一份馈赠,感受大地带给人们的一份恩惠。

此情此景让我不由得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小时候住在乡下,家乡位于一个北方难得一见的天然湖畔,湖里水量充沛,丛生着大片的芦苇,蒲草和莲藕。水中杂生着鱼虾,以及各种水生植物。都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此话一点不假。每年正月一过,湖里的冰在春风的吹拂中慢慢融化之后,人们就开始赶湖,除了带上网子拿鱼捉虾外,更有不少人提着菜篮子赤脚来到松软的苇塘里,去挖一种叫地环子的水生植物。这种植物长在浅水里,与芦苇丛生在一起,在芦苇尚未发芽之前,它便开始萌芽,芽很小,微红,我们这些半大孩子眼睛好,就靠着这一丁点线索的提示,然后顺着芽孢用手轻轻一挖,就从泥水中挖出一根手指头般粗细的根茎,顺势在水中一洗,一根洁白如玉的地环便呈现在眼前。只见洁白的根茎上大小不一,脉络却十分清晰的环一个连着一个,这也就是人们将其命名为地环的缘故。地环一般生吃,微甜,清脆,人们喜欢将其腌制,当做下酒的一种时令小菜,是春天献给人们的第一份食材。随着春天气温的逐渐升高,湖里能吃的野味逐渐增多,荠菜,茵陈蒿,薄荷,蒲公英,曲曲芽等陆续出场,并走上人家的餐桌。虽然这些野味算不上什么山珍海味,一点也不高大上,但在我们童年的味蕾里,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青未了|乡野往事

它充分佐证了那个年代中国农村人糠菜半年粮的生活状况。自古以来它们就是乡村人家餐桌上的美味,普通也普及。似乎是吃了这些来自田野的野味的缘故,我们这些乡下孩子生命力也格外旺盛,身上有了一股野性的力量。这股野性的力量来自于小时候与故乡田野的亲密接触,同时食用了故乡土地上生长的大量天然食材的缘故。

我们这些六零后的乡下孩子就像田野里的一株株野草、野菜那样朴实,没有华美的衣服,也没有父母过多的疼爱,身上沾满泥土,却接受着天地之灵气的熏染,浑身透着一股大自然赋予的野性力量,无拘无束,被人们称为乡下的野孩子,蓬蓬勃勃地自由且顽强地生长着。每天除了上学,其余时间便投身自然的怀抱,徜徉在田野里,要么疯玩,要么帮助大人干一点力所能及的活,如挖野菜,打猪草。在和大自然的耳鬓厮磨中,我们拜自然为师,不但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还与大自然建立了一种天然的密切联系。渴了,喝一口河水;饿了,采一把野菜,累了,便躺在草地上。在田野里,只要俯下身子,总会得到属于自己的一点收获。野草、野菜、野花芬芳着我们的童年,带给我们美好的记忆。无忧无虑,一群追风少年在美丽的田野里,与自然为伍,释放着少年的激情,体验着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快乐,我们就如同田野里的野草,野菜一般,虽引不起人们太多的关注,但内心世界里却拥有当下的孩子们所无法感受的那份简单质朴而又富有精神内涵的真正快乐。

青未了|乡野往事

正是带着故乡泥土地赋予了自己的那股野性的成长力量,离开了养育自己的故乡,并在异乡的土地上,开启了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的生活。一路走来,生命中有伤心,有失意,有快乐,也有悲伤。但一切都像过眼云烟,唯有童年的记忆却像刚刚过去的昨天一样鲜活地存在于记忆里,让我默默去追忆。童年记忆里虽有几分苦涩,但并不是不堪回首,而是孕育着许多和土地有关的故事。从这些故事里,明白了人们为何将大地比喻为母亲的深刻道理;从这些故事里,我们感受到了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的艰辛。回味着这些故事,我们学会了感恩,涵养了一股自强不息的动力,形成了吃苦耐劳的坚韧意志品质。

又是一年春好处。窗外春意正浓,大好春光让我不由得又想起了故乡的春天和故乡的田野,那里留下了我童年的记忆,留下了我纯美的生命故事。旷野里、湖水中,阡陌边,到处都生长着春天的味道,这味道充满大自然的情趣与野趣,也弥漫着童年的味道。生机勃勃的大地,永远以无尽的馈赠,养育着每一个生命,让生命在四季的轮回里,演绎着壮美的生命之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春天和大地养大的孩子,因此要常怀感恩之心,善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大地。

(图片源自网络)

《当代散文》由山东省散文学会主办,散文双月刊,主要发表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欢迎山东籍散文作家申请加入山东省散文学会。山东省散文学会常年举办各种散文活动,为作家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欢迎联系。联系电话:18653131587;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壹点号当代散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