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伤孩子最深的教育,不是棍棒、不是吼骂,不是忽视,而是……

前段时间,有个话题冲上了热搜榜#九成受访者称被父母语言打击过#。

伤孩子最深的教育,不是棍棒、不是吼骂,不是忽视,而是……

调查对象是2006名18~35周岁的青年,居然有90.6%的受访者坦言父母对自己进行过言语上的打击。而且45.4%的受访者认为,这种打击持续到中学。

那打击式教育的成果如何,如今真的到了验收的时候了。高达59.7%的受访者认为打击式教育让自己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

伤孩子最深的教育,不是棍棒、不是吼骂,不是忽视,而是……

有多少中国孩子,是在父母的打击下长大的?

解释就是顶嘴;

沉默就是耍脾气;

哭就是矫情;

别人家的孩子永远比自家的好;

反正孩子怎么做,都是错的...

可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真的好吗?

1

多少“毒舌”父母

错把贬低当药引

《少年说》中有这样一幕,一名外号叫“王铁锤”的女孩,一上台就使大力把妈妈给锤死了:“我觉得我妈妈生活得一定很苦,毕竟她的嘴那么毒。”

伤孩子最深的教育,不是棍棒、不是吼骂,不是忽视,而是……

她列举了一大堆妈妈的“毒舌”罪状:

有一次数学考试考砸了,妈妈阴阳怪气地贬损她:“你真是一个人才,怎么考成这个鬼东西的?你看看我的智商,再看看你的,真是半点没有遗传!”

有一次,她拜托爸爸买了一条心仪已久的洛丽塔裙子。妈妈嫌弃道:“你看看你,眼睛都长哪里了?这个衣服哪里好看?面料又土又丑又廉价又幼稚,请问你买回来干嘛,做装饰品吗?”

就连弟弟写个作业,妈妈也不忘含沙射影挖苦她,“你要好好学习,可不要像你姐一样,干啥啥不行!”

一番控诉后,她希望妈妈能改一改,因为“犀利的言语对我伤害很大!”

妈妈却不以为然,驳斥她,所说的都是事实,自己不是毒舌,只是说话直白一点,更重要的——“我的一切出发点都是想你好。”

伤孩子最深的教育,不是棍棒、不是吼骂,不是忽视,而是……

一番话,让现场陷入沉寂。孩子明明感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和羞辱,妈妈却将“毒舌”歪曲成“直白”,还以爱之名实施绑架。这样自恋的妈妈,这样有毒的教育,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可是环顾生活,发现贬低式教育似乎非常普遍:

当孩子功课做错时,“这么笨!你是我生的吗?”

当孩子主动承担时,“就你?还是省省吧!”

当眼馋别人孩子优秀时,“给人家提鞋都不配!”

当孩子分享喜悦时,“这就尾巴翘天上啦?”

当孩子被夸时,“也就体育还行,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很多父母习惯用贬低的方式教育孩子,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却拿显微镜检查缺点,不管孩子做得好或不好,都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孩子不能惯着,这样做是为了“知耻而后勇”。

然而,贬低就是贬低,绝不是激励,而是一种杀伤力极大的否定和攻击。错把贬低当药引激励孩子,是毒舌父母对教育最大的误解。

2

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

就是贬低他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杜布森曾一针见血指出:

“让孩子失去自尊的方式有千百种,可要替孩子重建自尊,是一个缓慢困难的过程。”

生活在父母否定、打击和贬低阴影下的孩子,很难充满自信地抬起头。

节目《不好说特想听》里,有一个叫唐向未的创业人。打小开始,妈妈就喜欢打击他,老说他差。觉得他做什么,都不如自己的规划。得知他想创业,妈妈表现得难以置信,笃定他没本事,无法在社会上干出点什么事情来。

他一直想向妈妈证明自己,可得到的却还是满口的挖苦和讽刺。

伤孩子最深的教育,不是棍棒、不是吼骂,不是忽视,而是……

这个男孩举手投足间的挫败感,真让人看了心酸。在妈妈面前,不管他表现得多成熟稳重,只要听到一句否定,他的自卑和脆弱就显露无疑。

想起了演员李成儒的儿子李大海,长时间被父亲看不起,被辱骂“狗屁不是”。

伤孩子最深的教育,不是棍棒、不是吼骂,不是忽视,而是……

为了讨父亲欢心,他总是小心谨慎,不敢轻易忤逆。为了得到父亲一句赞赏,他什么都尝试,唱歌、编剧、导演、斯诺克。但是即便拼尽全力,换来的仍是父亲对他“专业不精”的质疑。如今,36岁的李大海,仍等着父亲一句简单的认可和夸奖。

伤孩子最深的教育,不是棍棒、不是吼骂,不是忽视,而是……

不管是唐向未,还是李大海,一路成长走来,心中最大的期盼不过是父母对他们的努力和付出点一点头。

有人说,废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不停地贬低他。父母的嘲讽和打击,会一点点瓦解孩子对自己的信心。剩下的,是一生都难以弥补的自卑感和不安感。

很多父母,可能并不记得自己曾经说过这些伤人的话。可这些贬低的话语,却成了扎进孩子心头的一把把利刃,将孩子刺得体无完肤,最后只留下一个个鲜血淋漓的黑洞。

3

中国父母为什么会

不自觉地贬低孩子?

曾经有人问:“为什么中国的父母不爱夸孩子?”

一个原因在于父母从小深受“谦让文化”的洗脑,他们不夸奖孩子,是害怕孩子骄傲自满。

这种担忧的本质,其实是父母自身对人性、对世界、对自己极端不信任的一种投射,是内心的假自信作祟的结果。心理学专家李雪曾说:“一个假自信的人,潜意识深处往往是自卑的。”

他们会自卑,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来时的路,也充斥着父母的贬低声。他们投射在孩子身上的影子,其实是童年遭受的创伤。

投射,本身是一种伤痛转移的过程。

伤孩子最深的教育,不是棍棒、不是吼骂,不是忽视,而是……

“父母让孩子复制经历自己的童年逆境,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变相地疗愈’,但因此造成了代价创伤”。

由此可见,父母童年灰暗的经历才是导致他们一味贬低孩子的元凶。

他们不是看不见孩子的好,而是童年创伤作祟导致他们条件反射地贬低孩子,致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沦为了他们情绪斗争的“替罪羊”。

4

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

心理学上的强化理论告诉我们,个体在表现某一行为之后受到奖励,那么个体极有可能再次表现出这种期望的行为。

所以,在育儿路上,父母不要企图贬低能激发出孩子的优秀,要知道闪电只会带来雷雨,唯有太阳才能带来天明。

父母要想培养出自信又优秀的孩子,这样做更有效:

伤孩子最深的教育,不是棍棒、不是吼骂,不是忽视,而是……

1

培养自己“见好”的思维方式

什么是“见好”的思维方式?用心理咨询师Meiya的话说就是,一个人能够看到生活中好的、善意的、正面的人与事的能力。它是一种乐观的心理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

想必大家都听过半杯水的故事。面对半杯水,有人会说:“幸好,还有半杯水。”但有的人却会悲观地抱怨道:“哎,只剩下半杯水。”

这就是见好思维与见坏思维的区别。

一致的事实,思维不同,表现出来的心理感受截然相反,同时给别人和自己带来的情绪体验也不一样,见好思维的人是快乐的,而见坏思维则是悲伤的。

如果为人父母,能保持一个见好的思维方式,换个角度看待问题,以此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则能给我们和孩子带来多一份快乐。特别是那些曾经也因为受到贬低带来的伤害的父母,更需如此。

育儿,也是育己。培养自己的见好的思维,也是疗愈自己内心受伤的小孩的一种方式。

多看看自己身上的优点,尽早与自己和解,让生活的阳光面逐渐地替代童年的阴暗面才能照亮你和孩子的人生。

2

以称赞为基调

培养孩子成长型心态

父母帮助孩子成长的过程,就像脚手架帮助工人建筑高楼大厦。给孩子足够的支持与帮助是第一位。

支持就离不开称赞孩子,但称赞要以既定的事实为依据,注重细节与过程的夸奖,不要笼统地说一句你很棒。笼统地说你很棒,会让孩子产生反向思维,孩子会觉得,下一次没有达到这个目标自己就不棒了。

所以,不管孩子拿了60分的试卷还是98分的试卷,都不要再说“再接再厉”。而是说,好样的,你已经掌握了多少多少的知识,你接下来百分之多少的知识我相信你也会攻克下来的。

借用既定的事实鼓励孩子,同时为孩子提供一个继续努力的方向,这样教育才能培养出孩子成长型心态。

成长型心态则能帮助孩子把每一次的小成就都变成下一阶段自信心的基石,以此逐步登上优秀的殿堂。

3

日常多往亲子情感账户里储值

才能更好抵御关系风险

心理学有一个情感账户的概念。其意思是,我们与孩子之间存在着一个情感账户,父母往里面存钱,存款越多,亲子关系就会越好。

而贬低孩子则是从里面取钱,等有一天钱取光了,额度也刷光了,账户面临破产,那亲子关系也会随之破裂。

所以,为了避免过去我们不经意说出的话变成日后亲子关系的雷,我们日常就要多往账户里存钱。

可以是用拥抱孩子、用眼神表达对孩子的肯定来传递爱;或多跟孩子进行一对一的深度交流,倾听孩子的不解与烦恼,或跟孩子讲讲你小时候的故事,袒露彼此的感受,以此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

情感账户的余额决定亲子关系的质量,所以,我们要未雨绸缪,多储蓄、多投资,才能让孩子的心跟我们紧紧相依。

伤孩子最深的教育,不是棍棒、不是吼骂,不是忽视,而是……

自信与自卑之间不过一线之差,这条线,既是父母的嘴,也是孩子未来的“脸”。父母想要孩子有进取心,夸奖与鼓励才是正解。

所以,育儿路上,我们要用鼓励为孩子开绿灯,而不是用贬低式的教育给孩子拖后腿。

EN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