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写在世界读书日

写在世界读书日

法国哲学家居友说过,生命像花一样,让生命去开花,开花以后,花的香味就会传出来,传播给别人。书,亦是如此吧,当我们从一本书中读到了触动自己心灵的一句话,那么这句话便会将精髓之香传播给你,或许对这份“书之香”的领悟会改变你的一生,让你做出不同于以往的某份选择。就像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在渴望父爱的年龄读到了《傅雷家书》,那一刻,一个父亲的形象赫然屹立眼前,这本书一下打中了他的软肋,对他以后的人生之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像我自己,在1997年异乡求学时读到《生命的追问》,因为恰好在那个特定的时间读到那些震撼心灵的文字,所以影响了那个阶段的自己。

1997年中考结束,我以滨州市第一名的中考成绩考入省城济南的一所重点中专,开始了四年的求学生涯。深知自己的残缺与他人健全之间遥不可及的距离,因此便刻意掩藏那份心底深深的自卑,虽他人的目光并不像小学生那样“异样”分明,但这份“异类”的定位早已在自己的心中根深蒂固。开学后的第一个周末,人生地不熟的我去了泉城路的新华书店,在琳琅满目的书柜前,我怀着无比虔诚的心情拿起张海迪的《生命的追问》。人,似乎太多时候会通过寻找相同的遭遇来安慰自己,亦或说用“同类人”的身份去感受一份别人所体会不到的悲怆,以此作为自己继续生活与前进的动力,从而获得某份力量。

接下来的日子里,张海迪阿姨的文字便成了我最最亲密的陪伴,书中的字字句句都是对自己最最无言的鼓励,每晚都会在这份坚强的文字中进入梦乡。也会在某一个熄灯后的夜晚,轻轻追问:命运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演绎?现实生活中的我能否渐渐去接近书中的那份坚强?当一页页翻过那些温暖的纸张,开始在这些温暖的文字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去思索何为价值。那一句句励志话语如一颗颗明珠照亮我悲观落寞的心灵,犹如罅隙中透过一缕希望的微光,给了我直面生活的勇气。

是的,当命运注定我所拥有的是一份不同于他人的残缺,那么,于自己而言,这份经历所赋予自己的应该是一种磨炼与坚强。杞人忧天亦或悲观叹气对于改变现实没有丝毫意义,反而会让自己更加消沉地得过且过;反之,当在书本中看到那些自强不息、不屈于命运的抗争,所感受到的是一份无法用语言去描述的内心的坚定与坦然。不否认,上帝发给自己的这副牌真的很烂,但纵使有一万个借口放弃,也一定要找到一万零一个理由将这副牌努力打好,这是海迪阿姨在这本书中所给予我的感动。

太多的变化都在无声无息中被悄悄演绎,《生命的追问》让四年后走出校门的自己已不是那个四年前走进校门的我。当《生命的追问》中的字字句句改变了我的时候,发现自己看这个世界的眼光已不一样,那些读过的字句充盈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某种信念亦或精神的鼓励下,再去领悟生活,此时的生活便多了些明媚与善良的存在,生命的意义也将变得更加深刻。

书上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位好老师、一位益友。如此,不禁感慨,《生命的追问》便扮演了这样一个重要的角色,在一页页的文字中,自己在悄悄蜕变,或许当时的自己并未察觉到这份改变,但当某一个不经意的时刻,当那一丝自信、淡然的微笑在嘴角轻扬,那个更好的自己在渐渐向我走来。

而此刻,当25年后的我再次重读《生命的追问》,不会再如当初在泉城路新华书店时那样,就像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那是一个农村孩子在极度自卑与胆怯下读到的文字,是找到一个“同类”时的那种同病相怜,那一刻,这本书给予了我所有的勇气来足以支撑接下来的四年求学之旅。而今天,当我捧着它时,更像是面对一位老朋友,我要告诉书中的每一个字,感谢曾经的相遇才有了今天坚强坦然的自己。当看到曾经在书中写下的点滴鼓励,眼睛湿润了,再次看到了曾经那个无助的自己。刚刚走进校门时不敢抬头的那份自卑、仅仅在宿舍与教室间直线而行的丑女孩的形象再次浮现眼前,“海迪阿姨,请您告诉我,我该给自己一份怎样的选择?”二十年前的话语依旧在书上清晰可见。

如作家梁晓声所说,每一个人都有现实的家园,唯有书本可以构建一个精神家园。是的,当你从一本书中找到了不同于以往的某个观点,而这个观点恰恰在那一刻触动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这样一种与文字的相遇亦是可遇不可求的,仅仅一个瞬间,仅仅只言片语就可以将你看世界的眼光与角度改变,从另一个维度重新去思索生活、思索人生。有时,一段文字就是一缕透过罅隙而照亮心灵的光,是暗夜里的那一盏明灯,是绝望中的那一线希望,让你坚信太阳依旧升起。

这一路走来,当自己爱上文字,那么,为了让所写下的每一句话都对得起读到它的每个人,斟酌一字一句便成了敬畏文字的一种具体表达,将人性的至善、至美用文字去表述,将磨难所赐予的那份坚强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既是对自我的勉励,更是对所写下每个文字的敬畏。相信笔下的文字会汇聚成一条清澈的小溪,洗涤自己心灵的同时也会让尘世间读到文字的心灵引起共鸣,若是足够幸运的话,某段文字或将成为一束光,照亮某颗黯淡的心,从而重拾生的希望。

壹点号 静夜无思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