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何乾隆17子没有夺嫡之争?因为乾隆跟康熙不同,是先政治后亲情

作者:文史好旺角

在我们的观念里,一直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观念,血缘也将我们的亲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古代,皇亲贵族对血源关系却不太看重。无论是秦始皇的儿子胡亥假传圣旨赐死准太子扶苏;还是隋朝建立后,为争夺皇位而弑父弑兄的杨广,都代表着最是无情帝王家才是皇家的常态。面对皇权的诱惑,亲情在它面前也只能屈居其后。

要说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皇位争夺战,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事件就是其中代表之一。

康熙帝一生共有55个儿女,其中儿子有35位,除去夭折的11位,活下来的儿子都有24位之多,这也是导致“九子夺嫡”的基础条件。

为何乾隆17子没有夺嫡之争?因为乾隆跟康熙不同,是先政治后亲情

乾隆帝身为康熙帝的孙子之一,孩子同样不少。一生共有17个儿子,虽然其中有七位在不满十岁前就病逝了,但活到成年的儿子仍然不少。正是因为乾隆帝从小就对父辈间的兄弟相残耳濡目染,继位后为了防止这样的惨案再次发生,于是选择了与康熙帝完全不同的对待亲情的态度。

康熙帝的能力

在康熙帝小的时候过得并不顺遂,曾被朝中大臣鳌拜占夺皇权,因此康熙帝小时候都只是徒有其名,而无实权。

康熙是一位很有能力的皇帝,在十五岁时就设计抓捕了大臣鳌拜,夺回皇权。十九岁时平三番,27岁时实行“海禁政策”收复了台湾。

年轻时的康熙就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在治理国家上也创造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然而辉煌一生的康熙大帝却因错误的亲情观念导致众子嗣不惜一切代价争夺皇位。

为何乾隆17子没有夺嫡之争?因为乾隆跟康熙不同,是先政治后亲情

立太子过早

胤礽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他的母亲是仁孝皇后赫舍里氏。赫舍里氏在生下胤礽时因难产而死,与赫舍里氏感情很好的康熙帝十分悲痛,因此从胤礽出生起,康熙帝就对他照顾有加,在胤礽两岁时便被立为太子。

胤礽从小就受到康熙帝的宠爱,朝中大臣都看在眼里,部分大臣为了自己前途开始接近胤礽,胤礽也来者不拒,开始组建自己的势力。而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时间长达61年。

这就意味着胤礽当太子的时间非常久,随着胤礽势力越来越庞大,甚至威胁到了康熙帝。因此康熙帝开始对胤礽有了防备,两人之间也因此产生矛盾,并在时间的推移下,矛盾越来越大。

兄弟间的矛盾

康熙帝非常宠爱胤礽,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胤礽,养成了暴戾不仁、肆意妄为的性情。因此胤礽经常毫无顾忌地打压其他皇子,这就导致了众多皇子的不满。

众皇子便趁一次胤礽外出的机会向康熙状告胤礽:恣行捶挞诸王、贝勒、大臣,以至兵丁“鲜不遭其荼毒”;还有截留蒙古贡品;放纵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大臣凌普敲诈勒索属下等行为。

康熙听后非常生气。

加上曾有一次康熙在生病期间,胤礽丝毫没有忧愁的样子,康熙认为这个儿子绝对没有忠爱君父之念,此事在康熙心中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有一次外出,胤礽在帐篷外窥视康熙时被发现,康熙认为胤礽有了弑父篡位的想法。众多的事件让康熙最终决定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为何乾隆17子没有夺嫡之争?因为乾隆跟康熙不同,是先政治后亲情

赋予皇子实权,对儿子过于宽容

前面说到康熙帝与胤礽之间存在势力矛盾。为了制衡太子,康熙帝选择提拔其他皇子给予官职,然而这却造成了更大的灾难。众多皇子有了权势、地位,自然就对皇位产生了想法,这就为后来的“九子夺嫡”埋下了祸根。

众多皇子有了实权,纷纷开始拉拢朝中大臣,为自己争夺皇位增加筹码。面对这样的情形,康熙帝非常清楚,但他没有阻止。甚至在其中几位皇子的势力已经极为庞大,甚至已经对皇太子胤礽有了威胁时,康熙帝仍然选择旁观。

为何乾隆17子没有夺嫡之争?因为乾隆跟康熙不同,是先政治后亲情

虽说康熙帝的目的是为了制衡胤礽的势力,但由于对众皇子太过宽容,也就让众位皇子忌惮之心减弱,加上后来胤礽被废黜太子之位,众皇子更是肆无忌惮。面对此情形的康熙帝,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选择再次立胤礽为太子来团结众人,然而效果已经不大。

重视亲情

归根结底还是康熙帝太重视亲情。清朝统治者本是女真族人,康熙帝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正处于清朝初期。受到祖辈的影响,康熙帝认为孩子出色,便能将国家治理得更好,因此康熙帝对自己的孩子都亲力亲为的教导。

重视亲情的康熙帝不愿严加管教犯错的皇子,众皇子才敢肆意妄为,最终导致了“九子夺嫡”的发生。

为何乾隆17子没有夺嫡之争?因为乾隆跟康熙不同,是先政治后亲情

客观原因

康熙时期,朝政尚未稳固,同时存在内忧外患,因此康熙帝的儿子大多能力都比较强。到了乾隆时期,国家富足,百姓安居乐业,既没有举着反清复明旗帜的台湾郑成功大军的威胁,也没有藩王的威胁。

因此朝政开始腐败,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众多皇子都安于享乐,没有斗志,自然就很少有人觊觎皇位。

秘密立储制度

有了康熙帝过早立太子的前车之鉴,从雍正帝开始就实行“秘密立储制度”,该制度规定要直到皇帝驾崩时,才能知道谁来继承皇位。乾隆帝便继承了这一制度,既没有过早确立太子人选,也没有在选中之后公之于众。

为何乾隆17子没有夺嫡之争?因为乾隆跟康熙不同,是先政治后亲情

严格管教皇子

乾隆时期,乾隆帝从不会过分关注自己儿子的成长,不仅不会像康熙帝那样亲自教导自己儿子,而且还会严格管教,无论谁犯错都会受到严重处罚。因此大多数的皇子在面对严厉的父皇时,都异常小心谨慎,自然就不敢触犯乾隆帝,更不敢胡作非为。

不给皇子实权

乾隆帝也从不给任何一位皇子实权,而是选择将所有的权利都紧紧握在自己手中。连最喜爱的皇子永琪也只是册封了和顼荣亲王的称号,但也仅仅只有称号而无实权。

总的来说,乾隆帝继位后,便将政治放在首位。正是因为看过了父辈之间的手足相残,让乾隆更加明白皇权才是导致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所以一直将它牢牢抓住,因此避免了“九子夺嫡”的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