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三十多年过去了,年轻人们为什么还那么爱读《平凡的世界》

三十多年过去了,年轻人们为什么还那么爱读《平凡的世界》

3月29日「DT财经」发布文章《无论985还是211,大学生最爱看的书都是它》,文中统计了2021年中国大学生图书借阅榜TOP20,毫无疑问,陕西籍作家路遥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再一次拔得头筹,无论985、211还是普通大学,《平凡的世界》都位居借阅榜榜首。登临各大借阅榜榜首,对于《平凡的世界》来说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然而三十多年过去了,这部作品依然红的发紫,其原因值得思考。

■ 图源公众号「DT财经」

■ 图源公众号「DT财经」

作为文学陕军的三驾马车之一,路遥及其《平凡的世界》对陕西文学乃至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传播与接受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路遥逝世三十周年的这个世界读书日,我们有必要“老生常谈”地对这本书的出版传播与走红再一次进行回眸。

1

“从我的教学经验上来看,大一刚进校,学生们的阅读热情是最高的,阅读时间也是最多的。这个时候他们与《平凡的世界》这样一本通俗易懂且叙事性很强的作品相遇,必然就会被吸引。”大学教师林大大曾试着分析过《平凡的世界》常年“霸榜”的原因,在他所供职的一所南方地区的艺术类院校中,《平凡的世界》同样也是榜单常客。

“等到了大二大三,学生们的课业会逐渐变多,读书也会慢慢趋向于专业化,精细化,大四的阅读几乎完全就围绕着毕业论文了。”从浙江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毕业至今,林大大已从教7年,在高校中,他主要负责外国文学、西方文化概论与写作等几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还有一个原因:作为公共课,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大学语文这两门课的开设时间都相对较早,大一一般就有,什么专业都学,老师们在课堂上推荐《平凡的世界》,顺水推舟。而外国文学课程的开设较晚,一般都到大二大三了,非文学专业的学生甚至压根接触不到这门课,所以你可以关注一下这个榜单,前20本书里,欧美经典名著的占比非常少。只有毛姆和胡塞尼,后者还是阿富汗裔美国人。”

而从文本的角度上来说,林大大认为,较为“平视”的阅读感受直接促成了《平凡的世界》在大学生中颇受欢迎。一位大学生反馈道,看路遥的小说,就像在听一位慈祥的陕北大叔讲故事,向你娓娓道来,不慌不忙。“简而言之就是,好读,故事感强。”不过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平凡的世界》是一本非常适合用来进行文学启蒙的书籍,谁都无法否认启蒙的重要性,但如果仅仅停留于“启蒙”而不再前进,无疑是令人遗憾的。

发表于《名作欣赏》2022年第7期的文章《是怎么问世的》及路遥写成于1992年的随笔集《早晨从中午开始》都较为详细地记录了《平凡的世界》从动笔写作到成书出版的整个过程。《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开始动笔于1982年,至1988年5月25日第三部定稿,路遥的写作持续了近6年时光。

三十多年过去了,年轻人们为什么还那么爱读《平凡的世界》

彼时的中国文坛,现代主义文学正到处攻城略地,与同期发表的《冈底斯的诱惑》等作品相比,无论从主题还是表现手法上来说,路遥老老实实的现实主义写作在当时都显得相当落伍,因而这本作品付梓之初便争议不断。第一部成书定稿之后,路遥先后吃到了《当代》杂志社、作家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等机构的“闭门羹”,几经辗转,才终于在新成立的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发表。而在后几部的文学研讨会上,诸多文学评论家也曾认为其方法老旧,主题过时,对这本书发表过不同看法。这种争议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无论是洪子诚、陈思和还是严家炎,在其编著的现当代文学教程中,《平凡的世界》所占篇幅都非常小,很多版本都只是一笔带过而已。更不用提王德威、夏志清、李欧梵等一批中国文学的海外研究者了,他们有的甚至完全没有对这本书发表过任何评论。

路遥自己未尝不清楚争议的症结所在,随笔集《早晨从中午开始》记录了他的桌子上实际上摆着许多包括卡夫卡在内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然而他却刻意回避了当时大红大紫的现代主义,在采访、著述中,他袒露过自己当时的心迹:“要为普通民众留下一部精神史诗。现代派读者群小,我们不能不负责任地抛弃大多数读者,而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则可以满足各个层面的读者。”

三十多年过去了,年轻人们为什么还那么爱读《平凡的世界》

■ 路遥在伏案写作 | 图源网络

2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群体都有着差异较大的审美倾向,实际上,任何写作手法都可以创作经典,如艺术史评论家贡布里希所言,优秀的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最重要的是需求一种“合适”(right),而不是什么特定的理路。

然而为了防止文学艺术的讨论滑入一种无法言说的相对主义,优秀作品的门槛与评判标准是有必要存在的。于现实主义而言,强调“典型场景、典型人物”的同时,也必须在方法上强调“以细节描写忠诚地表现现实。”从这点上说,《平凡的世界》中夹杂着大量议论、抒情的主观化现实主义表现方式对其描写和艺术表现构成了一定的干扰。

此外,路遥“为普通百姓”的写作动机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学文本的形式探索和艺术探索与普通读者的文本接受对立了起来,在这种对立中,他选择了后者,看似走的是“群众路线”,实则却有可能暗含着一种更为绝对的精英主义意识。

由此可以看出,路遥是一位“读者(受众)意识”超越了“文本意识”的作家,因而文本的形式结构探索、表达探索和语言风格探索都让位给了内容,让位给了路遥浓烈的情感诚意。对于身处尚未脱离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读者而言,这种读者意识抓得非常准,如果能再借助一股大众传媒的风,便可以所向披靡。

三十多年过去了,年轻人们为什么还那么爱读《平凡的世界》

■ 中年路遥 | 图源网络

路遥终于等到了这阵风。据《是怎么问世的》一文记载,1987 年春天,路遥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西德,临行前赴北京办理出国手续。在此期间,路遥于公交车上和老同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叶咏梅相遇,交谈间,叶咏梅问到路遥最近的创作情况,路遥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送给了她。叶咏梅仔细阅读过全书后感叹不已,下决心把这部小说录制成广播节目,使它早日与生活在“平凡的世界”里的普通人见面。

从1988年3月27日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AM747频道《长篇连播》节目开始首播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用的是出版作品,第二部用的是二校清样,第三部用的是路遥手稿。8 月 3 日,126 集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连播结束,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估算,当年国内的听众达到了三亿人之多。

与此同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历时130多天连续播出《平凡的世界》之后,浙江、新疆、内蒙、云南、黑龙江、江苏等十几个省市又陆续重播,收到了轰动的社会效应。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也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编辑、发行部门还不断收到读者电话,要求购买此书。广大听众和读者对《平凡的世界》的热爱,影响到了评论界的专家学者。《平凡的世界》终于在1991年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在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向茅盾文学奖组委会递交的《平凡的世界》选送报告中,就有这样的记录:电台、出版社和作者共收到听众和读者来信近万封。他们中既有文化层次较高的研究生、大学生、初高中学生和教师、干部,也有普通工人、农民、部队战士和待业青年;既有青年人,也有老年人。山西师专一学生代表全班来信说:“我们把中午十二点半当作了学习之余最大的生活享受,每天都在关注着主人公的命运,为主人公之悲而悲,之喜而喜。”

三十多年过去了,年轻人们为什么还那么爱读《平凡的世界》

■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剧照

一位甘肃的高中生来信说,他家在农村,离学校八里地,自从《平凡的世界》开播后,便深深吸引了他。为能完整地听完这部书,他每天一放学就往家里跑,冲进房门,打开半导体,然后才平静下来,一边听一边吃饭。四个月下来,他的长跑成绩竟在校运动会上拿了名次。

早在1990年,《平凡的世界》就曾被导演潘欣欣改编成14集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2015年,《平凡的世界》再次被搬上银幕,袁弘、佟丽娅等演员出演的新版《平凡的世界》长达56集;2017年,陕西人艺则推出了话剧《平凡的世界》并获得“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等奖项……

时至今日,《平凡的世界》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仍然有着难以计数的拥趸,他们或是介绍书籍内容或是cos里面的剧情情节。从其他媒介形态入手,反向影响并推动文本的传播,这种现象在《平凡的世界》一书的传播中尤为明显。其书本销量截至2020年已达到1800万册,并且每年仍在增长,长盛不衰。

三十多年过去了,年轻人们为什么还那么爱读《平凡的世界》

3

二十世纪中后叶,姚斯等文论家将西方文学批评的重心从欧美新批评派所主张的文本转移至读者,从而打开了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研究的新局面。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在开始阅读之时并非白纸一张,他是带着一个“问题”进入文本的,阅读的过程也就是文本满足自己对于“问题”询唤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与文本互动,自己之前的期待视域或被扩展或被重塑。

能够满足大一新生乃至整个大学生青年群体对于文本世界的某种共性期待,这实际上也是《平凡的世界》能够突破时代语境,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我读的时候,不停地在脑中闪现我过去的高中生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赵学军第一次阅读路遥时的感受,于很多人而言具有相当强的共性。

《平凡的世界》中能够突破时代审美和环境限制的到底是什么?实际上读过文本的人都不难体会到,这本书的情感强度力透纸背,虽然书里的农业时代早已不复存在了,但小说中的人物在面对逆境和时代的变化时所体现出的个体精神力量颇能打动人心。这两点恰好暗合了刚刚考上大学,渴望着未来能有一番作为的众多年轻人的心境,是一种青春洋溢的浪漫主义。

三十多年过去了,年轻人们为什么还那么爱读《平凡的世界》

■ 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剧照

而从群体形象建构来看,这部小说将七、八十年代的正面农民形象定义为朴实的、勤劳的一群人,胸中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而与之相比,现代社会,尤其是当下的青年人整体上处于“迷惘的一代”,这也就特别能反衬出作品人物的高大。从这个角度上看,《平凡的世界》的长盛不衰也反映了古老的中国在社会转型至现代时人们所产生的迷茫与恐慌,纠结与不舍,这条转型之路至今也尚未真正走完。凡此种种,也就导致了被专家所冷落但被读者热捧的“路遥现象”。

然而因循模拟,从来都是文学艺术方面的终南捷径。《平凡的世界》获得成功后,无论是在主题还是表现手法方面都吸引来了大批模仿者。在某种程度上像罩子一般,对学生的创作,群体形象建构乃至陕西文学整体气质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束缚。

陕北口语诗人刘天雨就曾于文学讲座上发出感叹:“人家陕北挖煤的都开宝马了,怎么在你们笔下还和孙少安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如何如何质朴?”一个身处现代,但却有意识排斥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的文学作品是没有办法真正与时代产生共鸣的,其所着力坚持的现实主义也将因此而脱离现实。

而在林大大看来,借阅榜单在很多时候也许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阅读面貌。“单以借阅频次方面统计,这本书有这么高的借阅流通记录,是否从反面意味着其阅读完成度并不高呢?”也就是说,学生们慕名而来,看过几页就还了,少有人真正读完了《平凡的世界》三本煌煌大作。

“每个人对于经典的定义不同,于我个人的标准而言,经典必须能够给我带来一种新的审美体验,一种新的思考与观察视角。”林大大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学经典的看法。

■ 文中林大大、赵学军为化名

作者 | 马三 | 贞观作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