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球场上,我们经常听见类似的话,尤其是形容马龙,“姜还是老的辣”、“还是老将有经验,赢在关键球上”、“小将打法先进,输就输在经验不足”,等等。
乍一听,都明白说的啥意思。
但真要你说一说“经验”到底是什么?你能答上来吗?

有人说,经验是对关键分的把控能力;有人说,经验是决胜局决胜分的心态意识;也有人说,经验就是艺高人胆大,敢打别人打不出来的球。
首先,需要思考一下: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更容易发出“某某,经验丰富”的感慨?
是在9:9、10:10的情况下?还是在11:2、11:3的情况下?
我认为,是前者。
经验,只有在势均力敌、胜负难料的比赛中,方彰显其可贵之处。
一边倒的比赛,更容易让人产生“实力碾压”的评价,而不是“经验丰富”。
经验,不是明晃晃的硬实力,看似虚如缥缈,却又是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经验如此重要,那么“经验”到底是什么?
1.经验,是主动寻求变化
经验,像一把钥匙,又像一个突破口,具备一种瞬间打破均衡局面的力量,哪怕它只有0.01克重,也足以让胜利的天平为之倾斜。
乒乓球比赛,是一场博弈,你强,对方就弱;你弱,对方就强。强与弱的转化,很关键的一点是变化能力,突出表现在前三板技术。
打到关键比分,发球站位变一下,发球旋转、落点变一下,都可能收获巨大的惊喜。
接发球的时候,前面一直搓接,突然挑一板,或者接发球节奏快一点、慢一点,同样可能收到意外之喜。
主动寻求变化,是能力,更是经验。
2.经验,是凶稳关系合理把握
打到关键比分,凶一点好?还是稳一点好?
我认为,这是一个永远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如果你非要一个答案,我的答案是:看对手,来确定。
对手失误偏多、心态偏急,选择“稳”是上策。送对方一个难受的落点,等对方一板失误,或者等对方勉强上手,回大角调动对手,效果可能比自己主动上手好得多。
对方攻强守弱、球风稳健,选择“凶”是上策。面对这样的对手,等是等不来胜利的,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先下手为强,占得先机。
纸上谈兵易,实战操作难。到底对手是什么特点?临场如何把握凶狠关系才算合理?
三个字——“靠经验”。
3.经验,是懂得扬长避短
世界冠军都有技术漏洞,业余选手敢说自己没有弱点?
不仅有,简直比比皆是,“四处透风”。
没关系,有经验的业余高手赢球从来是靠发挥特长,而不是弥补短板。
法国数学家笛卡尔说:“世界上只有两种数学题,一种是我会做的数学题,一种是我不会做,但是我可以把它转化为我会做的数学题”。
业余乒乓高手同样有如此手段。
比赛中,你明知道他反手是弱项,可是就是破不了他的发球,很难回到他的反手位,即使勉强到位,质量也不高,被他逮个正着。
好不容易轮到自己发球,直接发他反手急长,他又用一招“搓不是搓,推不是推”的奇葩手段给你接回来,要多别扭有多别扭,人家看起来还特轻松。
如果你在比赛中遇到这样的对手,恭喜你,确认过眼神,绝对是一位“千锤百炼、深藏不漏”的老油条。
“扬长避短”是他们的看家本领,他们会用一次次的胜利告诉你“咫尺天涯”四个字的真谛。
写到这,好像把自己关于“经验”的理解都写完了。但是,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哦,想起来了,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的智慧才是无穷无尽的,关于“经验”的真知灼见,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互动交流,咱们评论区见!
*达克邀你共赏精彩乒乓奇闻趣事
最真的喜欢,是点右下角的“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