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90后“考古玫瑰”,从刮地层实习生到发掘现场负责人

顶端新闻记者 张弋

提及考古工作者,你的脑海里是否会浮现出一位白发苍苍,埋头于青灯黄卷的老先生模样?

其实,这都是人们的刻板印象。随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投身考古事业,2020年湖南女孩钟芳蓉选择就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就是最好的例子。

90后“考古玫瑰”,从刮地层实习生到发掘现场负责人

△北阳平遗址现场发掘负责人 李晓燕

河南作为考古大省,近年来,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青年考古人才。顶端新闻五四青年节特别策划“顶新青年向未来”第一期,记者将带您走进三门峡灵宝北阳平遗址,来听听90后“考古玫瑰”李晓燕的考古故事。

迷茫丨投身考古是误打误撞,期间还干过半个月销售

李晓燕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一名年轻的90后考古队员。虽然她的“考龄”只有5年,但她已经是北阳平遗址现场发掘负责人了。

其实,在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李晓燕和大部分人一样感到迷茫,不知道哪个专业才是适合自己的,在老师的建议下,她填报了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系。但彼时的她,并不知道考古是做什么的。

“在没学考古之前,我一直以为考古工作者就像地质调查一样,拿个放大镜这走走那看看。”李晓燕笑言,“后来发现并不是这样,经常要在一个地方待几个月甚至几年。”

90后“考古玫瑰”,从刮地层实习生到发掘现场负责人

△刮地层是每个考古工作者的必备技能

虽然李晓燕在本科期间,每年都去考古发掘现场实习,但她对未来依然感到迷茫。“本科毕业后,还去干了两个礼拜的销售工作。”

可能意识到销售工作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在辞去工作后,李晓燕和其他人一样,毅然加入了考研大军,并成功的考上了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系硕士研究生。

2017年,她硕士毕业后,就来到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那时候还没考上编制,就跟着老师在工地干活,跟实习生一样,天天挖坑,同时也负责文字记录、绘图方面的工作。”

机遇丨不怕苦爱钻研的她,成了发掘现场负责人

2020年4月,花明柳媚,李白桃红,李晓燕被院里分配到了三门峡灵宝的城烟遗址。

在城烟遗址的工作,和她之前的工作没有太大区别,也是每天挖探方。2020年9月25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灵宝市文物部门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展北阳平遗址考古发掘工作。这里,也成为了李晓燕考古生涯真正的第一站。

虽然来到北阳平遗址工作到现在仅仅过去了一年半时间,但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只需要蹲在探访里刮地层的“实习生”了,而是整个发掘现场的负责人,负责工地里所有的事情。

“其实还是感到很意外的。本来想着还能跟着别人干一阵子,慢慢的积累经验,结果还没干多久,领导就让我直接负责一个工地,对我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李晓燕说,“开始完全不知道该咋办,一头雾水。”

90后“考古玫瑰”,从刮地层实习生到发掘现场负责人

△在遗址里“摸爬滚打”的日常

一般人的印象中,考古就是去野外发掘历史遗存并研究它们。实际上,考古学并不是这么简单,这个领域内有着很多个不同的研究方向,有的人做秦汉考古,有的人做夏商考古,也有做新石器时期和旧石器时期的,还有做科技考古。虽然统称考古学,但不同研究方向存在着很大区别。

李晓燕学习方向是商周考古,但北阳平遗址是一处是以仰韶文化、庙底沟文化为主的新石器时期遗址,所以对出土文物的器型、仰韶时期房址结构都不太了解。

“我们去年挖了一座房址,前后花了一个月时间才把房址的结构搞清楚,这一个月里天天拿着手铲刮面。因为如果搞不清楚房址结构,后续工作就没法进行。对于仰韶文化的器物,我现在也只能看个大概,但看不出具体是属于仰韶几期的。”

她说,在房址的中央,发现有几块保存完好的炭化木构件,她带着队员们趴在地上,用嘴吹去表面的泥土,一连吹了好几天,才还原这些难得保留完好的木构件原貌。

成长丨和当地村委会打交道,既是困难,也是挑战

研究方向差异,对于李晓燕而言,并非难事。前文提到,作为发掘现场负责人,她要负责工地里所有的事情,真正的难,就是这个“所有”。

既然是“所有”,那就不仅仅是业务上的工作。在北阳平遗址,李晓燕不仅要负责民工、实习生的管理,还要负责整个考古工地的运转,甚至包括工地的建设。

她告诉记者,田野考古都是在野外进行,需要建设围栏把工地圈起来,都是她亲自跑到钢材厂和五金店里购买材料。后来又建了一个大棚,也是她亲自去跑的。“我们需要往院里报预算,需要多少材料,用多少工,得找什么人干,都得把关,就跟自己家装修一样。”

90后“考古玫瑰”,从刮地层实习生到发掘现场负责人

和村里打交道也是不小的挑战。“田野考古需要大量用地,因此要跟村里签协议租地,本来想着直接跟村民直接谈就行,但村委会要开会讨论,一层层往上走,比较需要耐心。”李晓燕说。

李晓燕觉得,虽然她是内向的人,但在管理水平上还是有很大进步,这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是机遇,也是挑战。

未来丨“全国十大”是每个考古人的梦想,希望能有个属于自己的考古工地

虽然供职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但李晓燕并不是河南人,她来自宝鸡,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陕西人。“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在郑大上的,就把郑州当成了自己第二故乡,于是毕业后就选择留在河南工作。”

李晓燕说,田野考古虽然苦,但她都有办法克服。夏天太晒,她就把防晒工作做到底,全身只露个眼睛;冬天太冷,就躲到房子里去,风小了再出来;闲暇时间,她还和驻地的小狗打打闹闹。“刚来的时候狗还很小,这两年她已经生了三窝小狗了,前段时间一窝生了8只,很可爱。”

90后“考古玫瑰”,从刮地层实习生到发掘现场负责人

△有活干的地方,都少不了她的身影

作为考古大省的河南,从1990年起到现在,已经有50个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领跑全国。

“谁不想得‘十大’啊,这是每个考古人的梦想。”李晓燕笑言。

她认为,成为一名优秀的考古工作者,业务能力、专业技能、协调沟通能力、科研能力、研究能力缺一不可。考古发掘出来的东西都是基础资料,不仅要写成简报或报告发表,还得会做研究,因为考古的最终目的是研究,不仅仅是挖土。

“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考古人,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向前辈们学习,不过我也有一个小目标。目前我还是这个项目的执行负责人,希望尽快取得资格,成为真正的考古项目负责人,有个属于自己的考古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