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国征:虎文化与虎的艺术——华州礼馍的特殊价值

作者:文艺视界观

中华民族的文化既以悠久灿烂著称,也以传承得长久不息闻名于世。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文化是未被割断传承的文化。中国妇女对民族文化的贡献,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在浩如烟海的民间美术里面,至少有面花、剪纸、刺绣、布玩具四个大项,是由妇女为主力创造并传承的。面花是用面捏蒸制的民俗艺术品,主要分布在盛产小麦的中国北方各省。它的起源与原始祭祀相关,是供祭所用“牺牲”的衍化物,在当今诸项妇女民间美术之中,属于最古老的一支。陕西华县的礼馍是中国面花的一绝,它以浓郁的风采,向人们展示出一个中华民族虎文化传承的神奇世界。

华县古称华州,东临黄河、中带渭水,南屏巍峨的华山与少华山,因为依二华山而得名,是关中八百里秦川的膏腴之地。黄河、渭水流域曾经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汉民族的先祖:炎帝生于姜水(扶风、岐山县境)、黄帝葬于桥山(黄陵县),均与华州地域相连;有关“中华”的来源,与华夏古字相同,“华夏族依华山而居”(章太炎语),大量的考古发掘佐证了以华山为中心的西部地区是华夏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因此也与二华山相关;在公元前806年,郑桓公曾在华县(现下庙乡東周村一带)建立过古郑国的国都;周、秦、汉各代,华州均属于京畿重地。

上古的炎黄文化,辉煌的古代文明,不仅在史籍和华州文物中大量保留,而且在民间风俗与民间艺术中也大量遗存。当地的皮影戏享誉国内外;当地的农民书法根深叶茂、蓬勃发展,是陕西有名的“农民书法之乡”;而华州的礼馍作为古老文化的典型载体,在全县农村的兴盛状况,更于国内罕见。

王国征:虎文化与虎的艺术——华州礼馍的特殊价值

礼馍,华县老乡叫“花花馍”,造型格外精美,遗存的中华民族艺术传统十分纯正。礼馍捏制的形象种类繁多,有单独的、复合的、组合的各种样式。单独的花鸟虫鱼、十二生肖等形象简练而大气,复合的金鸡斗蛇、五福(蝙蝠)捧寿等玲珑而精巧,而组合的大个卧虎、立虎、双头虎等形象最具有代表性,尤其充分显示出当地艺人们的高超技艺。

大老虎礼馍,老乡称之为“大谷卷”,是这里面花最大的一种,一般长有二市尺,高有尺五,重量约十五至二十市斤左右。当人们对它初看时,确是生气盎然、遍体锦绣的老虎,但再细看时,却又到处是活灵活现的其它动植物形象。虎的眼睛是由两朵花组成,眼珠是球状的花芯;虎的眉毛是横排的两条鱼,鼻子是一只仰头的公鸡,两个虎耳也是两只对称的鸟。虎身躯是一条粗壮的龙,龙身两旁由嵌有红枣的盘旋面卷组成云纹,脊背上插满使人眼花缭乱的十二生肖、花鸟虫鱼等动植物小面花。虎的尾巴是一条向上翘起的大鱼,在鱼肚的显眼处又粘有更小的鸡燕花草等小巧动植物。整个老虎实际是由数十种其它形体组成 合而成的,略形色、得神气,取之象外,寄意传情,采用的是当地面花通用的意象装饰手法,处处显示出艺人们心灵创造的活力。

大老虎礼馍在颜色处理上,同样发扬了当地面花的优良风格,以白面的本色为主,只在关键部位涂以响亮的大红、品红、鲜篮等色,既清爽醒目、艳而不腻 ,又没有破坏面花供人吃用的食品艺术的要求,可谓画龙点睛,恰到好处。

王国征:虎文化与虎的艺术——华州礼馍的特殊价值

华县现今捏面花的巧手妇女遍布全县的每个乡村,各乡村从老奶奶到媳妇到姑娘,人人都会捏面花。她们的精湛技艺,是在古往今来的辈辈相传中形成的。她们捏制的大老虎“谷卷”,将虎龙鱼奇妙地结合为基本型,虽然背上的插花在不同乡村的不同艺人手下不尽相同,但虎头、龙身、鱼尾的程式却是一律不变的。这种“大谷卷”,实际上是虎龙礼馍。按老年艺人们的说法:“鱼和龙是一回事,龙是鱼生

的,都是水里的虫虫,老虎是山上的虫虫,合在一搭就是威力很大的神神。”她们还说:“虎头、龙身的样子是从祖上传下来的,有讲究、不能变。”

龙和虎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一向是神武与驱邪的象征。据史书所载,龙最早是西北华夏族集团的图腾:“轩辕,黄龙体”(《史记.天官记》);炎帝,母“游华州,有神龙首,感生炎帝”(《史记.正义》)。经过涿鹿大战,黄河流域开始了华夏集团与鸟文化的东夷集团的联盟,龙图腾扩大成为北方部落联盟的共同旗号;以后,大禹战胜长江流域的三苗集团,更易其俗,使龙图腾进一步扩展,成为跨越中国南北的三大部落集团共同体的旗帜,促进了中国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发展。

但自从夏王朝国家政权建立后,龙的旗帜便被历代“家天下”的王权所占有,已经失去了上古部落、部族共同崇拜的图腾的意义。相传夏代末期,天帝赐给夏帝孔甲二条龙,孔甲却将一条龙做成肉酱吃了,老百姓骂夏王族数典忘祖,史学家也公认夏后氏的“德衰”。其实,龙本来就是华夏先民在艰苦的生产斗争中崇拜征服自然的无畏精神的创造物,代表龙真谛的传人实际是古往今来中华民族的人民群众。

至于虎,在殷商青铜器中经常有“虎食鬼”的纹饰和造型。《山海经》记有:“万鬼出入”的鬼山,神茶、郁垒二神“主阅领众鬼之恶害人者,执以苇索,而用虎食”。又据《左传。宣公四年》所记,“楚人谓虎于菟”(即“于涂”的发音),和《诸神的起源》一书的考证,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上与西王母行影不离的“捣药玉兔”也应是虎(因对楚语不解所致)。西王母和“东王公”相对应,居昆仑山,“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 ,是“主刑杀”的神,手下的虎神负责镇逐和食除鬼怪。(案,“嫦娥奔月”是汉以后的神话,进一步因袭了以耳代目之误。)由上可知,崇拜兽中之王老虎,仰其逼邪,在上古时代已是中华民族的普遍意识。

王国征:虎文化与虎的艺术——华州礼馍的特殊价值

龙虎文化并存的起始十分遥远。1987年6月,河南濮阳西水坡发掘出轰动考古界的“中华第一龙”,同时就有“中华第一虎”。在出土的同一仰韶文化早期墓葬中,男性墓主的左右,分别是用蚌壳堆塑的龙和虎形象各一,向世人提供了距今六千多年前已有的龙虎文化并存的实证。对龙虎图腾的民族融合,史籍中也有不少佐证。殷代ト辞中记有“虎方”一族,郭沫若,丁山等均证明过虎方就是徐方,系商周时期的一个大族,春秋战国年间成为徐国,与楚人是世仇,后为楚人所灭。

这一虎族的来历很值得注意,《左传。僖公十五年》讲:“徐即诸夏故也”,《尚书 .费誓》也称之为“夷戎”,其前身是由西北迁到中原的华夏古族的一支;另在《山海经》与《搜神记》中记有巴蜀人的先祖是虎神或“化为虎”的神话,参验古巴国出土的虎纹、虎钮等文物资料,推知巴人祖族也是崇拜虎神的。而且无独有偶,《蜀王本纪》讲开国的蜀王,先是杜宇“从天坠”,继而又是鳖灵“随江水上至郫”,均是外来的,还讲杜宇与鳖灵也像鲧与大禹一样先后治过水,鳖灵的别号叫“开明”,又与夏后启的别号相同,从中推知,他们也是古华夏族的搬迁户。信奉虎神的部族出自古华夏集团,又祖籍西北,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

将它与龙最早是西北华夏集团的图腾联系起来,使我们有理由得出西北民族最早经历了龙虎文化融合史的判断。根据考古界已有的发掘考证,龙在原始社会有过猪首、牛首、熊首、人首等多重形象,大多与已知的部族亚图腾相吻合,那么,上古崇拜虎,又加入龙部落集团的部族,他们的龙形象不言而喻,可能就是虎首之龙。

古华州在商周时代与大荔戎、骊戎等少数民族相毗邻,境内出土有殷商的虎头铜车匣,有(大明乡)西汉时期的龙虎柱顶浮雕陶罐等,种种情况表明,上古龙虎文化的融合,在当地留有很深的印铭。有关古代龙虎文化融合在民俗事象中的物证,在当今国内已很难找到,而华州的虎龙礼馍正好就是龙 虎文化融合的典型实物。它能在历经漫长历史绵亘之后仍在 当地流行,实在是令人惊叹的稀世瑰宝。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 它能流传了下来?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

华州礼馍一向是老 乡们联结亲友关系的信物和纽带,“民以食为天”,礼馍的运用贯穿于一年的四时八节和人生礼仪的全过程,是当地使用最广泛的民俗礼品。

每年过春节,家家蒸嵌有四个红枣的圆形“大花梗 馍”、半圆形蝴蝶状的“油帮帮馍”和顶上拧花的小花馍。三种花馍分别按亲朋好友的祖孙三辈互赠。老乡们将“饦馍”还称为“来往馍”,它同另两种馍一道送到亲友家,被送的亲友家留多留少各有含义,留得不同,暗示双方在“组亲”交往中愿意达到的深浅程度。如果将送来的全部留下,就是表示对对方“过时节”、遇红白喜事等均愿行礼相助,不会马虎。

二月二,龙抬头、虎睁眼,各家蒸盘绕红枣的“枣山”与“二龙戏珠”等花花馍。“枣山”为三角形,上部的尖顶俗称“蝎子尾巴”,专门让孩子吃,认为吃后能“伏五毒”、壮体魄。

清明节扫墓祭祖,农村各户蒸的是小虎馍、形如柱石的“柱顶石”花馍、燕子馍、凤雀馍等。扫完墓后,让男孩子吃小虎馍和柱顶石馍,认为吃了能长得虎势彪彪、成为顶梁柱;让女孩子吃燕子馍与凤雀馍,认为吃后能飞向高处、嫁到好人家。有的农家扫墓时还带上与家中男丁数目相同的一种圆形“跑虎馍”,让各人将“跑虎”从坟头抛下,认为滚得越远越有出息。还有一些农家,扫墓时蒸一种上面爬小龙的圆花馍,专让男主人吃,认为吃后“犁地不打扫,上坡不怕滑”。

端阳节的前十天,娘家母亲给当了新娘的女儿家送各式小花馍和“娃娃圈”。“娃娃圈”四周挂满小布虎等各式香包,中间挂一个布娃娃,细心的亲家婆婆总要将布娃娃取下,挂在新媳妇房中,这与西周时在孕妇室内挂“虎鼻”的‘“胎教”情形相仿。“看麦黄”与“看忙罢”是华县一带独有的地方风俗。三四月间,“麦梢黄、女看娘”,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给母亲送小花馍和两头夹枣、弯曲如云的“云云馍”。“云云馍”一般带两个,如带了三个就是暗示自己喜得贵子。

六月六,“碌碡卸拔甲,妈妈看冤家”。这天娘看望女儿与外孙,带的是土名叫“曲连子”的花锅盔馍。锅盔正面刻画有“莲生贵子”、“送羊”等图案,取羊与粮谐音,表示娘给女儿送粮;锅盔中间旋有个圆孔,取意是“圈住娃”,保祐外孙长命。

华州礼馍在一年四时八节的运用,丰富多彩,斑驳绚丽。不过,如果同人生礼仪中生婚寿葬的运用情景相比。那就不只是“王奶奶与玉奶奶相比,只差一点”的事了。当地小孩子出生后兴作满月,这时外婆、姑姑、姨姨等女系长辈家均要第一次送虎龙“大谷卷”,同时还要分别送老虎等花馍100个。更有趣的是,外婆给刚满月的小孩脖项上还要挂一对小老虎花馍,认为挂后能驱除邪魔,保佑孩子平安长大。

王国征:虎文化与虎的艺术——华州礼馍的特殊价值

当小孩一周岁后,舅舅家每年元宵节都要送给灯笼,灯笼上要挂上吉庆有余的两个坠灯的鸡与鱼花馍。到孩子长到十二岁,各女系长辈家又第二次分别送虎龙“大谷卷”,老乡们叫这一次礼仪为“完灯开锁”,祝贺孩子成人,隆重的程度不亚于做满月。

孩子成年结婚,当地更视为人生大礼。婚礼上,外婆、老外婆家第三次分别送虎龙“大谷卷”;而姑、姨、姐、舅家各送的是当地称为“高馍盘”的礼馍。“高馍盘”是在喜堂两边竖立的礼馍柱,均由竽箔围成桶粗的柱芯,上插红筷子当钉子,用红绳将各式各样的花馍由下而上分层缠满。一般的“高馍盘”高过一丈,所缠花馍为七到九层。一些亲戚多的人家的婚礼,竖立的“高馍盘”多达四盘以上,使婚礼的气氛热闹非凡。

当地婚礼迎新娘的方式也很特别。事前,总要找村中被看做’“福全”的妇女蒸两个巴掌大小的面老虎,用红丝线将其拴连起来,在新娘进门前迅速挂在她脖子上。待入洞房后,新郎、新娘要争吃这一对面虎,据说新娘如果吃了虎尾,就会变成“老虎屁股惹不起”。

对长辈老人祝寿,当地专门蒸有“大寿桃”礼馍和将桃、石榴、佛手连在一起的“一树结三果”礼馍。祝寿时,兴由晚辈给老人碗里捞“长寿面”风气,认为老人吃后可以添寿。

王国征:虎文化与虎的艺术——华州礼馍的特殊价值

当地蒸的“立虎”、“莲花卷”、上面插花的“花供”圆馍(也叫浑沌)等礼馍,是在人死丧葬和过三周年时用的。过三周年时,头天叫“哭丧”,用“立虎”等礼馍供祭亡人;第二天叫“喜丧”,这天死者家属子女脱去孝服,改贴红对联,主家散发礼馍,答谢亲朋。

华县丰富的民俗生活为礼馍艺术的流传提供了肥田沃土,周而复始的大量运用使之兴盛不衰。当地的礼馍艺术体现着劳动群众的纯朴意愿,显现着民俗风情的精神秘奥,仿佛天女撒向人间的烂漫山花,美化着民间的生活,慰藉着老乡们的心灵。礼馍中样式、数量以及运用最多的是老虎馍,它们载寓着当地的崇虎民风,使其世世代代传承。这一淳厚的风尚,也使那种当地礼馍之首的虎龙“大谷卷”,按着严格的规范,在重大的人生礼仪中象圣物运用一样,得以流传了下来。

华县劳动妇女可歌可泣的艺术实践,为继承发扬我们民族自己的优秀文化,功绩永存。

王国征:虎文化与虎的艺术——华州礼馍的特殊价值

王国征:1944年8月出生於陕西省神木市,1969年西安美术学院本科毕业,研究员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研究生导师,陕西美中油画雕塑院院长、美中西部文化交流中心艺术总监。

长期从事陕西省美术指导与研究工作,受文化部与陕西省奖励9次。出版个人专著与编撰电视专题10余部,多次获陕西省编撰成果奖。历年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美术》杂志《中国美术报》《美术报》《收藏天地》《国际日报》(美)《侨报》(美)等各大传媒发表美术作品上千次,发表美术论文100余篇。2003年担任国家艺术科研课题的负责人和巴黎中国文化年走进中国国家展览的内容负责人,是1999年中国政府社文最高奖群星奖的获得者,也是陕西省最具影响力人物奖的获得者。

长期坚持革命历史题材与现实题材的油画创作、作品与民族共进、为生活传神,功力深厚、意境独特。先后在第六届全国美展、建军60周年全国美展、1992年中国油画艺术展、1993年全国群星美术大展、1996年长城颂国际美术大展、1997年中国艺术大展、1999全国群星奖获奖作品展、2001年建党80周年美术作品展等全国美术大展展出,近年又应邀为延安革命历史纪念馆完成了重大历史题材油画《瓦窑堡会议》与《伟大的会见》等作品的创作。

著名文学艺术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李星高度评价说,“王国征的油画填补了历史画的空白,运用严谨缜密的艺术构思、卓越非凡的造型功力、精湛到位的艺术表现、朴素感人的形象塑造,展现出光辉的革命历史场景”。画作历年在国内外美术大展中30余次获奖,应邀赴美国、法国、日本、加拿大、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个人画展与联展9次,为弘扬民族艺术、扩大中外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贡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