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56年前,一位母亲寄了一封家书到渡口22号信箱 | 天府好家风

作者:封面新闻

视频加载中...

封面新闻记者 周翼 席秦岭

“儿:你离开家已经半年多了,一直没你的消息,昨天给你发了电报,同样没见回音,不是说你们那个什么信箱可以收到信吗?”——节选自《雷永母亲致儿书》

56年前,一封家书被送到了渡口22号信箱,署名“母亲,1966年3月2日”,收信人名叫雷永。

渡口,就是今天的四川攀枝花市。浩浩荡荡的三线建设,拉开了攀枝花开发建设的大幕,数十万全国各地的三线建设者,来到这个深山峡谷的“不毛之地”上,建起一座新的钢铁基地。1965年,年仅20岁的雷永毅然加入三线建设队伍大军,奔赴攀枝花。

这封家书,便是雷永到攀枝花之后的第二年收到的。

56年前,一位母亲寄了一封家书到渡口22号信箱 | 天府好家风

雷永在工作室里。周翼摄影

不顾家人反对毅然成为三线建设者

50多项荣誉见证了他的突出贡献

50多年前,为了筑牢中华民族的战略大后方,数以百万计的优秀建设者,打起背包,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国土面积的三线地区。正是由于无数“三线人”的接力奋斗,新中国实现了中西部地区从无到有的工业化布局,为后来的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5年,年仅20岁的雷永心潮澎湃,穿着一身破衣裳背起行囊就来到了攀枝花。“当时我父母都不同意,尤其是我父亲,大骂了我一顿。”4月19日,封面新闻记者在攀枝花市西区河门口街道初心园里见到雷永时,他回忆起了当时离家的场景。

56年前,一位母亲寄了一封家书到渡口22号信箱 | 天府好家风

年轻时的雷永。资料图片

年轻气盛的雷永没有听从父母的意见。来到攀枝花后,雷永被分配到矿务局建材总厂电杆厂,成为一名锅炉工。烧锅炉很苦、很累,但雷永却还把最苦的活承揽下来,大家都说他疯了。他却说:“我没有疯,国家有困难,我只想多干一点,干好一点,尽到自己最大努力。”

为了减少用煤量,节约成本,雷永带领全班人员试验用50%的煤泥掺入原煤中作燃料,每年节省原煤200吨。“全国优秀生产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50多项荣誉,见证了他为三线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

56年前,一位母亲寄了一封家书到渡口22号信箱 | 天府好家风

雷永年轻时拍摄的全家福。

一封家书抵万金

“有你在该多好啊!”

在火热的基建战线上,雷永每天的时间都过得很快,但对家人来说,他不在家的日子是过得牵肠挂肚。

母亲在心里埋怨电报没有回音,写信没有回信,她哪里知道,就连这封春天寄出的家书,也是经历了100多天的辗转,在仲夏时节才到了雷永手上。

“春耕就要开始了,点胡豆、撒豌豆样样都要赶在春耕之前,否则荒了农事今年的收成指定不好,有你在该多好啊!”雷永母亲在信中写道,“记得你走的时候,路边还盛开着小黄花,而现在两旁的小柿子树已经枯萎了。”

几句家长里短,却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的无限思念。由于不会写字,这封家书也是请人代笔写成。

即便对儿子有万分不舍,离开时母亲依然嘱咐雷永,“要认真工作,要听党的话”,这两句简单的话,也成为雷永铭记一生的家训。

56年前,一位母亲寄了一封家书到渡口22号信箱 | 天府好家风

雷永获得的奖状和奖章

用母亲的家训教育子女

要把三线建设的精神传承下去

时至今日,年近8旬的雷永依然活跃在年轻时奋斗过的地方。

2019年,“银耀花城·西区雷永工作室”成立,从那以后,退休后的雷永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工作室整理三线建设资料。“经常有人来参观,我要给他们讲三线建设的历史和三线精神。”雷永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还有不少人请我去讲课,机关单位、学校都有。”

退休不褪色的雷永,也被评为了四川省“十佳五老”志愿者,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就像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这样的精神,也感染着雷永的子女。“我从小就听爸爸说,要认真工作,要听党的话。”雷永的女儿雷海燕告诉封面新闻记者,雷永在日常教育中是“和蔼型”的,“因为他文化程度也不高,所以平时也不怎么讲大道理。”

56年前,一位母亲寄了一封家书到渡口22号信箱 | 天府好家风

雷永一家人(后排右一为雷海燕)

有一个让雷海燕记忆深刻的小故事。在雷海燕小时候,有一次回达州渠县老家探亲,她不想写作业,雷永就伸出手给了雷海燕一个“脑瓜崩”,“然后就教育我做人要勤奋,不能偷奸耍滑,还有为人要诚实,不能贪小便宜。”雷海燕称,那是雷永唯一的一次“动手”。

如今,雷海燕与哥哥雷东波都已为人父母,“我们也会把爸爸的精神传承下去,教育子女要像老一辈建设者那样,努力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为受访者供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