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50年代志愿军归国后奔赴新战场,提到谁带队时,陈赓:推荐张蕴钰

作者:历史的丰碑

前言

上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结束后,一批归国的志愿军还没来得及回家看望父母,就被派到了另一个更加残酷的战场。

因为“不准问干什么,不准问到哪里去”的命令,所有战士都不知道自己将要面临什么。

他们在上甘岭战役中的十五军参谋长张蕴钰将军的带领下,奔赴了下一个未知的战场。

50年代志愿军归国后奔赴新战场,提到谁带队时,陈赓:推荐张蕴钰

图|张蕴钰

摆在众人面前的第一个问题:选址

为了守住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为了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在面对实力较强的美军时,志愿军毫不畏惧,打得美军节节败退,美国为了挽回战局,多次想要对中国使用原子弹。

1952年底,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访问”完朝鲜之后,便下达命令,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而做准备。

1955年,江山岛和大陈岛解放后,美国国会也正式通过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在这样的政策下,美国军方制定了多种用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方案。

而美国如此肆无忌惮的对大陆进行威胁,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和及其运载工具,中国没有能力去遏制核武器。

为此,1956年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想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50年代志愿军归国后奔赴新战场,提到谁带队时,陈赓:推荐张蕴钰

图|1955年张蕴钰在大连

1958年5月22日,在周总理的全面部署下,我党专门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并最终敲定开始进行原子弹研究工作,随之成立原子弹研制机构、建立核试验场等工作也开始紧锣密鼓地展开。

8月,陈赓将军向党中央推荐张蕴钰将军担任原子弹试验基地领导,经过毛主席、周总理等领导人的慎重考虑,最终批准了陈赓将军的推荐。

事后,陈赓找到张蕴钰,郑重其事地对张蕴钰说:

“叫你去搞原子弹靶场,这是我推荐的。好好干,中国应该有原子弹。”

大脑袋、黑脸盘、络腮胡,这是张蕴钰给人的第一印象,但是相处之后就会发现,这位身材魁梧、常年在战场上奔波的将士,也是一位学识渊博、博览中外的文人,熟读孙子兵法,说起话来慢声细语,与外表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50年代志愿军归国后奔赴新战场,提到谁带队时,陈赓:推荐张蕴钰

图|张蕴钰

1955年,张蕴钰抗美援朝归来,先是担任旅大防卫区副参谋长,后调任第三兵团参谋长。接到命令的张蕴钰,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回答说:“服从命令。”

多年后,张蕴钰的儿子回忆父亲接到命令的那天,他说:

“父亲在陈赓大将那里领受了任务之后,二话没说就去了西北戈壁,哪怕他内心忐忑,但父亲知道这是党交给他的任务,他必须完成使命。”

从此,张蕴钰带着“去西北部署并组建核武器研究基地”的绝密命令,在西北的茫茫戈壁上奉献着余生。

50年代志愿军归国后奔赴新战场,提到谁带队时,陈赓:推荐张蕴钰

图|陈赓

接到任务后,张蕴钰便开始收集核试验的有关资料、了解情况。与此同时,国防部也组织了中国专家和苏联专家,负责寻找适合的原子弹试验场区。

在经过一个多月的考察之后,甘肃敦煌被初步定为核试验场区,于是专家队伍便开始进行相应的地质测绘和通讯建设。

但是,张蕴钰在考察之后发现,敦煌古城遗址众多,汉代的古长城、烽火台、有着千年历史的佛塔……一旦将核试验场设在这里,千年文明将会毁于一旦。

除此之外,这里距离敦煌市非常近,爆炸中心在敦煌西北方向140公里,指挥区距敦煌80公里,生活区距敦煌10公里。

50年代志愿军归国后奔赴新战场,提到谁带队时,陈赓:推荐张蕴钰

图|罗布泊位置

所以,一旦将核试验设在这里,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健康会受到威胁,到最后,就算核试验成功了,但我们付出的代价也会非常大。

其次,搞建设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可当时附近唯一的堰塘水早已枯竭,只剩下一片荒原,而且这里土质疏松,根本不适合进行工程建设。

但当时苏联专家却表示,按照当时中国的水平,只需一个20000吨级的核试验场,因此将核试验区选定为甘肃敦煌。

苏联的理由,让张蕴钰非常生气,他说:“一个拥有上千万吨氢弹核大国的建场专家,怎么会把一个新型核试验场的试验目标定在20000吨之内?20000吨和1000万吨在一架天平的两端永远不会平衡!20000吨支撑不了一个6亿人的民族。”

50年代志愿军归国后奔赴新战场,提到谁带队时,陈赓:推荐张蕴钰

图|张蕴钰(中)带领小分队首次进入罗布泊地区考察选点

而张蕴钰的质疑,则让傲慢的苏联专家表示:“我们是来帮你们的,如果你们自己能行,就自己来吧。”

随后,张蕴钰和技术人员经过全方位的分析和权衡,得出了结论:否定现定场址,请求另选新址。

随后,张蕴钰亲自到北京,在陈赓将军召开的办公会上,向国防部领导详细汇报了敦煌和实验区的真实情况,并向国防部提出了另选新址重新建场的请求。

陈赓回复道:“那里不行,你们再找一个嘛。”

50年代志愿军归国后奔赴新战场,提到谁带队时,陈赓:推荐张蕴钰

图|张蕴钰

1958年12月22日,张蕴钰带领着勘察小分队开进罗布泊,在荒凉的戈壁滩上连续奔波数天之后,张蕴钰发现这里广阔、荒凉,正是建设核试验场的理想场地,最终,经过大量的资料查阅、考察,新场址定在有着“死亡之海”之称的罗布泊地区。

艰难的生存环境

从此以后,张蕴钰带领着战士们踏上了艰难的修建核试验区之路,1959年5月下旬,浩浩荡荡地开进了马兰基地。

马兰基地,位于罗布泊的腹地,马兰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野草,能在最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张蕴钰带领着志愿军战士、工人就像马兰草一样,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着一场没有烽火硝烟、没有金戈铁马的战斗。

50年代志愿军归国后奔赴新战场,提到谁带队时,陈赓:推荐张蕴钰

图|第一次原子弹试验的前线指挥部部分领导照片:从右到左毕庆堂、张爱萍、刘西尧、刘柏罗、张蕴钰、苑华冰

许多年后,有人问起张蕴钰将军为什么要定于罗布泊西北地区,张蕴钰非常开心地说:“宽广啊!爆炸中心往东去,四百多里没有人烟。南面实际上是戈壁滩,那里有个罗布泊湖。西面靠铁可里克,有村民,约200多公里,是下风向,没有事。核试验、导弹、地下核试验都在那里。”

虽然这里适合进行核试验,但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滩,并不适合在这里生存。因此,刚到罗布泊,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如何生存。

没有房屋,张蕴钰将军就带着大家搭帐篷、挖地窑、搭建简易的营房,先解决大家最基本的居住问题。

由于孔雀河含碱量较大,刚开始饮用时,很容易出现腹泻、腹胀等问题,但是好在这些症状比较容易治愈,慢慢的大家也都适应了这里的环境。

50年代志愿军归国后奔赴新战场,提到谁带队时,陈赓:推荐张蕴钰

图|身穿防护服的司令员-张蕴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新的问题再次摆在大家面前,那就是水源枯竭。当时,张蕴钰带领的队伍大约有五万人,就算只是饮用,每天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耗,而且马兰基地距离城市较远,补给时间相隔时间长,所以,那个时候就有“滴水胜滴油”的说法。

平日里,战士们为了节省水源,接一盆水往往是循环使用,洗脸、洗手、洗脚、洗衣服,把一盆水用出了多盆水的效果。

有时水供应不上,基地的人们半个月都不能洗澡,甚至用洗脚水蒸馒头。那段时间,“以戈壁为家、以艰苦为荣”成为了基地全体同志最响亮的口号。

身为司令员的张蕴钰,也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搞特殊,反而对自己非常严格,洗脸不用盆,只用一个小茶缸,先洗脸、再刷牙,久而久之,便成为了他的习惯,即使后来离开了马兰基地,生活渐渐好了起来,张蕴钰的这个习惯都没有改正过来,常常遭到孩子们的“嘲笑”。

50年代志愿军归国后奔赴新战场,提到谁带队时,陈赓:推荐张蕴钰

图|参加大陆原子弹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

除此之外,因为距离市中心较远,即使是新鲜的蔬菜,到了这里,也会变质。因此,战士们使用的蔬菜只有榨菜和葱头,至于肉类更是不敢想,时间长了,许多战士都因为营养不良而生病。

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的张蕴钰,想尽一切办法,到处找人说情,最后终于托人从兰州买来一些鱼肝油丸,发给科研人员和部队,当作营养品食用。

1961年,正是三年自然灾害,基地也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基地编制不得不缩减,部分人员被调走,供给的标准也开始降低。可就算这样,张蕴钰也没有退缩的意思。

那时,由于基地车辆较少,口粮运不进来,张蕴钰就带着战士们往返20多公里,把口粮一袋一袋往回扛。

50年代志愿军归国后奔赴新战场,提到谁带队时,陈赓:推荐张蕴钰

图|张蕴钰司令员参加劳动修建工号

在那样艰苦的日子里,即使每个人都过得艰难,但大家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去那的初心,骨子里的善良,让他们在面对比自己幼小的生命时,依然保持着一份热爱。

1959年6月13日,基地第一次党委扩大会议在马兰的一个地窖中举行。当时,刚好有一窝刚刚破壳而出的小燕子。

张蕴钰看到后,特地站在地窖门口,细心地叮嘱着来开会的人:“把脚步放轻松一点儿,嗓门压低一点儿,别惊扰了燕子。”

谁曾想,一个堂堂的司令员,竟也关注着这么幼小的生命。不仅如此,张蕴钰还经常对大家讲:“我们是搞原子弹的中国人,我们更要知道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爱护这里的一草一木。”

50年代志愿军归国后奔赴新战场,提到谁带队时,陈赓:推荐张蕴钰

图|聂荣臻、张蕴钰和科研人员合影

或许是受张蕴钰的影响,核试验基地的人感情都开始变得深沉、细腻。小鸟受伤了,被暴风雨吹到了基地的气象帐篷里,战士们精心照顾,之后又把小鸟放回到大自然;黄羊到哨所找水,即使哨所也非常缺水,但战士们还是会偷偷把水桶放到门外……

这样艰苦的状况,一直维持到1962年,才慢慢开始改善。

1962年底,周总理在乌鲁木齐曾做过短暂的停留,在一次晚餐中,周总理站起身来,对着身边的同志说:“我们国家在新疆有一个原子武器靶场,他们在戈壁滩上条件艰苦,任务也很艰巨,希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给予帮助,大力支持。”

50年代志愿军归国后奔赴新战场,提到谁带队时,陈赓:推荐张蕴钰

图|毛主席和周恩来

周恩来的这几句话,让在马兰基地奋战的战士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大家干劲十足。从1962年到1963年以后,张蕴钰和战士们干劲十足,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他们就修筑了540公里长的路,盖起了自来水厂、电厂、宿舍楼等,原本荒凉的戈壁滩,顿时有了生活气息。

在大家的努力下,核试验基地的指挥、通信、检测、观察等基础设施都逐步完工,看着逐步完工的设施,张蕴钰激动地说:“就等原子弹爆炸了。”

几十年后,张蕴钰回忆起这段日子时,依旧热泪盈眶:“黄沙满天飞,极度缺水,好多人嘴唇干裂,又是营养不良,又是夜盲症,他们问我,我们在这里有什么意义?”

50年代志愿军归国后奔赴新战场,提到谁带队时,陈赓:推荐张蕴钰

图|在核试验基地的张蕴钰司令员

张蕴钰便会说:“我们要搞原子弹,一年搞不成我等一年,两年搞不成我还等,什么时候搞成了,我张蕴钰才离开这里,中国必须得有原子弹。”

除了艰苦的环境,在建设过程中,基地的所有人员还曾面临过一次巨大的危机。

再次面临巨大挑战

正当大批物资、精密仪器和贵重设备不断从全国各地调运到试验场,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干活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中苏关系破裂。

1957年,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内容规定:苏联援助中国研制原子武器,其中包括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样品和图纸资料。

规定生效后,初期进行得非常顺利,但是,到了1958年,苏联却提出要在中国建立由苏联控制的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这个要求被大陆严厉拒绝,此后,苏联便对大陆采取消极态度。

50年代志愿军归国后奔赴新战场,提到谁带队时,陈赓:推荐张蕴钰

图|中国首次核试验爆炸中心

1959年6月,苏联单方面撕毁了中苏《国际新技术协定》,1960年,苏联撤回了在华全部专家。

中苏关系的突然破裂,给当时正在进行中的核武器研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没有苏联专家的帮助,意味着大陆的核武器研制几乎要从零开始,除了核武器,也给中国其他的建设事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961年夏天,在国防工业和国防科研部门内,产生了“上马”“下马”的激烈争论。主张“下马”的人,强调因为苏联的援助没有了,导弹、原子弹技术复杂,仅仅凭大陆当时并不发达的工业和落后的科技力量,难以造出“两弹”,此外,造“两弹”所需要的花销也太大。

对于这个主张,聂荣臻极力反对,甚至公开表示:“不搞出‘两弹’来,我死不瞑目。”他说,“‘两弹’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大学毕业的研究人员,铀矿资源也能满足需求,特别是有一批爱国的科学家,所以这个事业不能放弃。”

50年代志愿军归国后奔赴新战场,提到谁带队时,陈赓:推荐张蕴钰

图|苏联援华专家撤走前夕留影

直到10月份,在中央军委发出“尖端要搞,不能放松”的政策之后,这项争论才彻底停止。当时,这股波动也传播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罗布泊,让当时正干劲十足的基地建设的战士们,情绪和心理都受到了影响。

甚至有上级机关的干部来到马兰说:“原子弹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造出来,基地部队可以去种地、放羊,机关可以搬到无锡去,等国家经济好转了再搞建设。”

一向温文尔雅的张蕴钰在听到这样的言论之后,却突然急了,他说:“我哪儿也不去,就在这里等。一年不搞我等一年,两年不搞我等两年,中国总要有原子弹。”

凭着这份信念和坚持,张蕴钰始终坚守在前线,统筹着全军。1963年12月底,在张蕴钰的带领下,核试验场的所有建设全部完成,102.438米高的铁塔也庄严地矗立于戈壁之中,只等着与“神弹”拥抱。张蕴钰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写下了一首《七绝·开屏村》:

孔雀河流汉代水,玉门关度今世风。

楼兰城颓甲子废,开屏村响计时钟。

50年代志愿军归国后奔赴新战场,提到谁带队时,陈赓:推荐张蕴钰

图|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塔架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发射,直冲云霄的蘑菇云,令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1975年10月,张蕴钰再次领导核试验工作,先后在这片土地上艰苦奋战了十几年,为大陆核武器的研制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曾说:“我这一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打上甘岭,一搞核试验。”当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非常的从容淡定,但我们都知道,无论是哪一件事,在今天看来,都令人无比的震撼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