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讴歌和马自达,被“人设”毁了所有可能

作者:149号公路

最近讴歌将在2023年停产并退市的消息传遍了车圈,在这个其他车企都在“担心量产”、“交付”、“涨价”的一片哀嚎声中,显得更为沉重。

讴歌和马自达,被“人设”毁了所有可能

曾经,讴歌也是一个豪门,被称为“日系三杰”之一,而且是公认的豪华品牌。

豪门落幕,分外唏嘘。

讴歌即将在中国谢幕之时,很多人想起了另一个日系品牌,马自达。

马自达诞生于1920年,妥妥的百年老店,虽然很难说它是豪门,但是“小而美”的标签,被马自达贴得死死的。

而发展至今,这个曾经在国内市场大放异彩的小而美品牌,也在面临一个极其尴尬的局面。

一纸声明,也证实了马自达的尴尬:“南北马自达”合并,从此一汽马自达成为历史。

讴歌和马自达,被“人设”毁了所有可能

商业行为,没有那么多解读,当一款产品或者一个品牌决定结束的时候,一定和销量,或者,资金有关。

马自达和讴歌,也无法逃脱宿命。

说起来,这两个品牌有那么一点相似:它们,都曾靠着“人设”赢得市场。

2006年,讴歌进入中国市场,就在前一年,讴歌在北美卖出了将近21万辆,这一年,距离讴歌成立也才过去了20年。

马自达的中国之旅则要早很多,1992年,马自达便进入了中国,熟知的一汽海南马自达那时就开始运转,到了2005年,马自达3更是成了当年很多青年的心头好。

讴歌和马自达,被“人设”毁了所有可能

因为创立年代和背景的不同,两个汽车品牌在成立伊始,就带着不同的使命。

作为日本本田旗下高端汽车品牌,以工程测量的卡钳形象作为标志,讴歌对自己的豪华车进行了定位。

简单来说,“豪华”的讴歌利用自己日系车“传统”优势、宣传策略和新建的营销网络,迅速成了北美的豪华车品牌之一。

讴歌和马自达,被“人设”毁了所有可能

上世纪60年代,在日本艰难时代的马自达,拿到了当时严苛的《特定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面临被兼并的危险:必须要尽快行办法拥有独立的技术,才能尽快找到一条不被兼并的通道。

在山本健一的领导之下,46名技术人员一起研发出了被后人念念不忘的转子发动机,顺便说一句,包括山本健一在内的47人,被称为“转子47士”。

1964年,死磕之后,终于迎来了胜利,双转子发动机实现量产。

转子发动机也给马自达带来了数十年的辉煌,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死磕”技术的基因也刻在了马自达的基因里,从此之后,提起马自达,也就代表着“技术至上”,代表着一群小众“狂人”的追求和梦想。

讴歌和马自达,被“人设”毁了所有可能

1992年,就在马自达进入中国的那一年,马自达还发布了自己的高端品牌,为此,投入了4亿美金的研发费用,研发的结果,就是一台12缸发动机。

之后很多年,马自达还在延续着自己“死磕技术”的人设。

而讴歌也在国内市场延续着自己豪华,而又高冷的形象。

本来,高冷并不属于讴歌,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进入了中国市场的讴歌,给自己贴上了这一标签。

首先是车型上,整个车系只引进1到两个配置;其次是价格,比同级别国产BBA高出一个车位;当然,还有服务,4S店到品牌定位,都透着一种,“我很贵”的高冷感。

讴歌的高冷形象被打破,居然来源于“撞脸”:被长安的车标撞了标志之后,人们对于讴歌的认知,就变成了,这是一个“不怎么样的”国产品牌。

长安很冤,讴歌也很冤。

讴歌和马自达,被“人设”毁了所有可能

2015年,讴歌在国内的销量仍然不足5000,到了2016年,我们迎来了广汽讴歌,推出了车型是特供的紧凑小车CDX和长轴距版本TLX-L。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市场对于讴歌,仍旧没有什么认知。

曾经在北美市场成功的经验,在中国市场,被讴歌尽数抛弃。

讴歌和马自达,被“人设”毁了所有可能

马自达在中国的故事,要比讴歌好讲一点。

毕竟,曾经的马自达3和马自达6是一代叛逆青年心头好。

2003年的都市童话《奋斗》承载了80后青年对于“理想现实”的所有幻想,而那里面的几个主角都曾是马自达的代言人。

就连在韩寒的小说《像少年啦飞驰》里,叛逆的主人公在大学校园旁边“世界名车云集”的别墅区里看到的那辆屁股很翘的马自达敞篷跑车。

马自达在那一代人眼里,就是“偏执和梦想”最佳代言人:他们憧憬的人生态度,都可以从马自达的历史中找到影子。

当然,当他们还没有能力买车的时候,也会幻想,“握住方向盘,就以为可以和世界谈谈”。

讴歌和马自达,被“人设”毁了所有可能

当然,叛逆的青年人会变成庸俗的中年人。

马自达也在他们变成了中年人之后,经历了漫长的衰退期,现在仍不见底。

如果说,高冷的讴歌没有做错任何事,只是稍稍少了点迎合市场的努力;那么,马自达则从没有为这件事努力过,只是,时代转了头,忘记叫上了马自达而已。

讴歌还会在北美市场继续自己的豪华品牌人设,而马自达也彻底变成了长安马自达,这也算历史给了这两个品牌最后的机会:时代已经打过了招呼,至于怎么做,两个品牌,还没有给出答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