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8年毛主席欢呼《送瘟神》,诗外的故事更感人

作者:雨畦说历史

1958年6月30日晚,正在杭州视察的毛主席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一篇报道,上面写道“血吸虫病重大疫区江西余江成为首个消灭血吸虫病的行政县”。

3年前,毛主席曾来杭州调研血吸虫病的情况,了解到青壮年感染之后丧失劳动力,寝食难安。

读完该篇报道,毛主席像个小孩一样欢声笑语,夜不能寐。第二天早晨,诗兴大发,欣然提笔,一气呵成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

1958年毛主席欢呼《送瘟神》,诗外的故事更感人

从不愿意发表诗词的毛主席,竟然一改以往风格,主动给《人民日报》社社长胡乔木写信,明确希望这两首诗能刊登出去。

血吸虫病为什么会让毛主席如此惦记呢?作为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伟人,不管敌人有多少把戏,他都能当成“纸老虎”一笑置之。

可面对血吸虫,毛主席曾在多次大会上反复号召全党全员联合起来消灭它。究其原因,只因他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

1949年,上海渡江战役即将打响,我军在附近水域进行泅渡训练,结果一向生龙活虎的人民子弟兵,居然有三万多人出现了发热、咳嗽、腹痛等症状,直接影响战斗力,后来经查明是被血吸虫所感染。

当时的医疗条件根本无法医治,一旦感染男的不育、女的不孕,还得丧失劳动能力,且有较高的死亡率。在那靠天吃饭的年代,一个人没有了劳动能力,跟瘫痪在床也就没了区别。

1958年毛主席欢呼《送瘟神》,诗外的故事更感人

据史料记载,江西某村,仅百余年时间,因血吸虫病的肆虐,上千人的村庄,到1954年全村只剩2人。

而血吸虫的传染性更是防不胜防,唯一宿主是钉螺,但是牛羊等家禽也会被感染,排出的粪便进入河流又能把水质污染,人和动物都无一幸免。

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就进行了全国摸排,调查结果显示,血吸虫病覆盖南方12余省,有1亿人直接或者间接生活在血吸虫病的风险之中,当时大陆一共才5亿人口,意味着将近百分之二十的人口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

看到这样的数据,一向把群众的一切放在第一位的毛主席能不忧心忡忡吗?

1951年9月9日,为了打赢这场战役,毛泽东亲自起草了《中央关于加强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的指示》,提出了目标,明确了任务,要举全国之力消灭它。

1958年毛主席欢呼《送瘟神》,诗外的故事更感人

对于一件事情的处理,辩证法告诉我们有三个阶段,事前、事中、事后。

面对血吸虫病的防治,也是同样的道理。

①事前:控制源头②事中:切断传播途径③事后:研究治疗方案。

当时全国上下集思广益,想出了不少好的法子,尤其是针对唯一的宿主钉螺。

据记载,用药物消灭钉螺的成本每亩高达五百元,南方12省份如果都采用这种方式,大陆正值百废待兴之际是拿不出这笔钱的。

怎么办呢?毛主席亲自指示,“要充分发挥人多力量大的优势,实施人工灭螺”。

那个时候,一把锄头一把锹,生产队鼓足干劲,掘出一锄头土一锄头土,把钉螺埋了。面对一些河流,则改弯为直,通过增大水流来降低血吸虫寄生的概率。

1958年毛主席欢呼《送瘟神》,诗外的故事更感人

开头提到的江西余江,当时投入了人力4万人,一起掘地挖沟,仅用了两年时间就灭了三次钉螺,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4万人分毫不取,齐刷刷地挥舞着锄头,这样的凝聚力何其壮哉!

当然,传染病的防治少不了医生的付出,面对农村医生的严重缺乏,毛主席于1965年作出了“六二六”指示,培养出了一大批“赤脚医生”。

在我们今天看来,赤脚医生似乎是个贬义词,但是在当时那个医疗资源严重匮乏的年代,农村治病大都还在延续鲁迅笔下用“血馒头”做药引子的治疗方式,有了赤脚医生的出现,才让农村医疗慢慢走向了现在的正规化。

我们熟知的李兰娟院士就是其中的一位“赤脚医生”。

1958年毛主席欢呼《送瘟神》,诗外的故事更感人

正是有了毛主席的决策,采用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者有机结合的措施,全员参与,才打赢了抗击血吸虫病这场战役。

到1950年代末,成绩很显著。到1985年,南方诸省均宣布消灭血吸虫病,而如今,已经可以彻底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