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41年我军被围堵,紧要关头一新娘出手相救,40年后村里来了大官

作者:容史

1981年秋天,一位雪鬓霜鬟的将军来到安徽省宿县。

这里有一个名为盛圩子的村庄,将军依稀记得,村子中间是条大路,西边是开阔地,北边是沱河,河中间架着一座十多米长的小桥。

这天,在村干部带领下,将军再次来到桥前,40年前的记忆涌上心头,那枪林弹雨的画面就在眼前浮现。

1941年我军被围堵,紧要关头一新娘出手相救,40年后村里来了大官

过了许久,将军向村里走去,看见正在忙碌的村民,将军挨个上前搭话,打听着一个四十年前嫁进这个村的女人。

村民们被问得一头雾水,纷纷看向村干部,只见村干部摆摆手,40年前他还是个不记事的小娃娃哩。

于是,将军就跟村民们说起40年前的故事,其中一位大爷听罢,直呼:“我知道是谁!我知道是谁!你说的那个新娘子,是村东头老盛家的媳妇!”

这个老盛家媳妇大家都认识,她叫孔秀英,为人和善,四十多年来夫妻俩和和睦睦,没离开过村子,平日里没少帮村里人的忙,大家都很喜欢她。

大爷疑惑地问:“不知道您找她干什么呀?”

将军激动地说:“我来报恩!兑现40年前的承诺,还麻烦您带我去找她。”

大爷虽然不知道孔秀英对这位将军有什么样的恩情,但还是很热心地把他们带到孔秀英家门前。

当将军看到门前那熟悉的大立橱,眼里满含泪水,时隔四十年,他终于回来了。

这位将军和孔秀英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感人故事呢?

1941年我军被围堵,紧要关头一新娘出手相救,40年后村里来了大官

难忘的记忆

1941年11月,一个瘦高的指挥员骑着战马带着一群士兵来到盛圩子村,他就是新四军四师的参谋长张震。

他们一行人,刚结束在小秦庄召开的宿东党政负责人会议,张震在会议上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实力,并决定接下来要走的群众路线,大家都很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等到会议结束,天已经黑了。

即便如此,行军不能耽搁,张震带领警卫连、地委、县委、游击支队的同志在夜幕里悄然出发。

三个小时后,他们来到了盛圩子村。

1941年我军被围堵,紧要关头一新娘出手相救,40年后村里来了大官

那个年代,战士们行军时常常会借住在当地老乡家里,张震一行人也不例外,他们兵分两路去老乡家里求宿,由于是深夜,害怕惊扰了百姓,他们都是很轻微敲门。

张震和几位士兵来到村东头的一户人家,女主人孔秀英听见敲门声正要去开门,丈夫盛维凡赶紧拉住她:“别去,咱又不知道是谁,万一是日军咋整?”

盛圩子村临近铁路口,铁路沿线是日军的据点。平日里,这些日军喜欢到老百姓家搜刮粮食、牲畜,常扰得村民们不得安宁,所以大家时时刻刻都提防着。

过了一会,张震见没有动静便轻声问道:“有人吗?我们是新四军,想借住一晚,可以吗?”

孔秀英看着丈夫安抚道:“俺弟参军后同俺说,他们行军也经常借宿在老百姓家,应该不能是日军,俺看看去。”

夫妻俩一商量,决定看一眼比较放心。孔秀英走在前面,盛维凡则拿着棍子护在她身后。

两人小心翼翼地打开一条门缝,孔秀英看到为首的那个人高高瘦瘦的,一身正气,身边还围着几个穿灰布军装,背着枪支的士兵,确定不是日军后才放心地把门打开。

1941年我军被围堵,紧要关头一新娘出手相救,40年后村里来了大官

张震年轻时与战友合影

张震连忙温和地说:“老乡,别害怕,我们是新四军的,行军路过此处,不知能否借宿一晚?”

孔秀英此时才看清来人的面貌,黝黑的脸蛋儿、目光炯炯地、表情有些深沉。

孔秀英连忙招呼着他们进家门,张震这才发现这是一对刚结婚不久的新婚夫妻,家里四处贴着大大的喜字,顿时觉得有些不好意思,连忙开口道歉:“不知道你还是位新娘子,不好意思啊,打扰你们了。”

孔秀英摆摆手,说道:“哪里哪里,你们打仗,保家卫国,是老百姓心里的英雄,一会儿你们也别客气,就住我们的新房,那儿宽敞,睡得香!”

张震连忙拒绝:“老乡,不用如此,我们一行人在西边偏房将就一晚上就可以啦。”

谈话间,盛维凡已经麻利地将屋子收拾好了,还点上油灯,添了些干草御寒。

1941年我军被围堵,紧要关头一新娘出手相救,40年后村里来了大官

孔秀英年轻时

夜已深,在孔秀英的坚持下,张震一行人不好再推辞,便在婚房里住下了。

士兵们经过连夜的行军,早已疲惫不堪,倒头就睡。他们不知道的是危险已经在悄悄地逼近。

艰苦作战

根据当地的习俗,第二天是晒被子的日子,这天村民们都会将被子拿出来拆洗,孔秀英天不亮就起来忙活了。

看着院子里熟睡的士兵,孔秀英不由想到自己在外行军的弟弟,大抵也和他们一样,寄宿在某一户人家。便轻轻地出门了,生怕吵醒他们。

这天极冷,刮着大风,碰巧又是大雾天,能见度极低。孔秀英来到村外准备捡些柴火回去,给家里士兵们做一顿热腾腾的饭菜。

这时,孔秀英听见阵阵“嗡嗡”的声音,好像是从南边传来的,越来越近。

她透着一层秋雾向南看去,只见两排泛黄的灯光射了过来,是汽车!是日军的汽车!

1941年我军被围堵,紧要关头一新娘出手相救,40年后村里来了大官

一辆、两辆、三辆……孔秀英吓坏了,之前日军来,哪搞过这么大的阵仗,这次怕是知道了有新四军在此处,有备而来的!

孔秀英连忙扔下手里的柴火,跑回村里大喊:“日军来了!日军来了!都快醒醒啊!”

村子的东南角大树上,安装了岗哨鸡鸣枪报警。报警器一响,马上就被日军用枪打坏了。

村民纷纷跑出来藏好粮食牲畜,一时间,喊声、枪声、汽车声四起。

原来,在新四军刚刚进村时惊动了一名汉奸,他趁机跑到日军那里告了密。

熟睡中的士兵们被吵醒,纷纷跑出屋子迎击日军。警卫员喊了几声张震,听到回应后匆忙加入战争。

1941年我军被围堵,紧要关头一新娘出手相救,40年后村里来了大官

连续几十天的行军,张震已经到了极度疲惫的状态,直到凌晨四点才睡下,他迷迷糊糊中应了一声,又睡着了。

日军很快包围了盛圩子村,士兵们试图把敌人引到村子外面,给首长创造突围的机会,日军就在村东头架起机枪,恶战一触即发。

随后日军兵分两路,一路追击向西撤退的士兵,一路开始挨家挨户地搜查,企图抓住新四军的首领。

孔秀英见状,心知不妙,在自己家里住的那位战士大家都喊他参谋长,想必是有一定职位的,如果被日军捉住,后果不堪设想。

她赶紧跑回家把还在睡梦中的张震叫醒。张震醒来发现有突发情况,但他对这片地形不了解,也不清楚外面的敌情,慌忙中不知该向哪里撤退。

1941年我军被围堵,紧要关头一新娘出手相救,40年后村里来了大官

危机中,孔秀英咬咬牙,一把拉住张震,大喊一声:“全部跟上!”浓雾中,孔秀英带着新四军顺着院墙向西奔去,在不远处一条窄巷子前突然停下来,她对张震说:

你们沿着此路向西跑,从屋山往北,顺着胡同一直跑,跑出村就能看到窦家庄,再往前就是沱河,你们走水路安全,只要过了河,日军的汽车就追不上你们了。”

张震本想郑重地和孔秀英道谢,但情况十分紧急,他来不及多说,对孔秀英喊道:“这里太危险,你快回屋里躲起来,如果能活下去,我一定会回来看你的!”

村子里已经开战,为了掩护张震一行人,警卫连连长石守良带领士兵们留下战斗,被日军包围在村西头。

面对大量的日军,战士们利用坟头和田埂,顽强地狙击敌人。到天色大亮时,战士们已经拼光了子弹,便与敌人展开了近身肉搏,最终寡不敌众,警卫连的战士们全部壮烈牺牲。

而此时,那位汉奸带着日军搜查到孔秀英家,威胁她说:“我们看到新四军从你屋子里跑出去的,你要是不说实话,我们就把你男人抓去当苦力。”

孔秀英挺起胸膛,丝毫不惧怕他们:“我不知道你们在说什么,要搜就搜,我可不怕你们!”

汉奸气急败坏地想动手打孔秀英,村民们纷纷跳出来护着她:“你们抓不到人,就拿我们老百姓撒气,算什么本事!”

1941年我军被围堵,紧要关头一新娘出手相救,40年后村里来了大官

眼看群情激愤,汉奸也没了底气,带人简单搜了一圈毫无所获,只好作罢。

孔秀英心想这些日军这么大费周章地搜索,想必那位首长已经脱困了,便松了口气。

张震脱离日军的包围后,并没有想象的乐观,敌人一反应过来就紧紧追在身后,他们边打边退。好在遇上了游击支队的通讯班,两方人马合并,共同作战。

张震临危不惧,冷静指挥,终于取得上风,消灭了一大片日军。见日军暂停追击,张震带着队伍按照孔秀英所指的方向撤往沱河。

日军的不断追击,迫使张震带领队伍从小桥上迅速渡河,全员过河后,他下令用火力封锁桥面,经过一番恶战,总算切断了日军的追击,得以脱身。

战斗结束后,村民对战士们的遗体进行清点,这次战斗一共牺牲了31名新四军战士。

随后,村民们将战士们就地掩埋,18位警卫连的战士被埋在村西南的一个水坑边,其他的烈士都埋在了村东头。

鬼子离开村子后,盛圩子村再次恢复往日的宁静,乡亲们也没再受到为难,孔秀英夫妇也和大家一样过着平淡的日子,之后就再没提起过自己救过新四军首长的事。

1941年我军被围堵,紧要关头一新娘出手相救,40年后村里来了大官

张震

40后再次相见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震先后又经历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后来他担任多个要职,但他心里一直记挂着那件事。

直到1981年,张震终于有机会走一趟盛圩子村,去兑现40年前许下的承诺,亲自向孔秀英道声谢。

7月,他带着儿子和几个工作人员驱车南下,直奔盛圩子村。

随着时代的变迁,盛圩子村早已不是当年破烂的小村庄,村子比以前大了,人口也多了,村民的房屋都换成了青瓦红墙。

在大爷的带领下,张震终于见到了孔秀英。这时的孔秀英已经是一个六十多岁、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

1941年我军被围堵,紧要关头一新娘出手相救,40年后村里来了大官

再次相见,两人都不敢相认,张震上前拉着孔秀英的手,激动地说道:“你可还记得当年打仗的事?”

孔秀英回答:“记得,那天我很早起来砍柴,我们村要拆洗被子的。”

张震再次询问:“那时候,你家门前都有什么?”

孔秀英想了想:“那时大槐树没被砍,树下有个大石槽。”

记忆一下涌上心头,张震激动万分:“我是当年被你叫醒的那个士兵,就在大立橱那,你记得吗?要不是你救了我,我哪能活到今天!”

孔秀英终于想起来,“我记得!当时我一直在喊‘快醒醒!鬼子来了!’我还把你们送到窄巷子那。”

想起当年惊心动魄的一天,再见到故人,孔秀英既激动又高兴。

张震突然想起还不知道她的名字,连忙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孔秀英。”

张震把这个名字记在本子上,在孔秀英的陪伴下,张震来到烈士墓前。

当初村民匆忙安葬烈士,那地方近水,地势低洼,烈士墓地早已被水包围。张震心痛地说:“活下来的人已经过上安稳日子,可烈士们还在水牢里!”

张震沉痛地默然肃立良久,他决定要把这里修一修,修一座烈士陵,永远纪念躺在这里的革命烈士。

当地政府积极响应,1987年,盛圩烈士陵园建成,陵园占地15000平方米。纪念碑上,是张震将军亲笔提的九个大字:“盛圩战斗烈士纪念碑。”

1941年我军被围堵,紧要关头一新娘出手相救,40年后村里来了大官

孔秀英和盛维凡夫妇在烈士陵园建好之后,一直守护在这里。随着英雄事迹的流传,每年来凭吊、瞻仰烈士的人接踵而至。

后记

1993年的秋天,孔秀英夫妇抽空到北京探望张震,此时张震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日理万机。得知夫妻俩前来,特地抽出时间亲自陪同,热情款待。

了解到孔秀英一家如今生活得不错,张震非常高兴。临别的时候,张震特地送给他们一张自己的照片,依依不舍地说道:“等过两年我退休了,一定还去看你们!”

1999年,已经86岁高龄的张震依然惦记着回去看望曾经的战友,在家人的陪同下,他再次回到盛圩子村。

经过十多年的修缮,烈士陵园已经颇具规模。

1941年我军被围堵,紧要关头一新娘出手相救,40年后村里来了大官

盛圩烈士陵园

陵园里种了松柏,曾经的水洼已经修成小河,环绕着烈士陵园。

临走前,张震由衷地向盛圩子村的村民表达谢意,并捐献4000元,作为陵墓的修缮费用。

张震将军和孔秀英夫妇,与盛圩子村的情谊,跨越半个世纪。革命年代真挚的情感,值得后人铭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