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南宋张即之书法:小楷灵活生动有力,以小字用笔方法来写大字

作者:杨中涛书法讲堂

文/杨中涛

南宋张即之书法:小楷灵活生动有力,以小字用笔方法来写大字

张即之楷书大字

01

张即之(1186—1263年),南宋书法家,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张即之是中唐著名诗人张籍八世孙,他的叔父是著名爱国词人张孝祥,而且张孝祥也是南宋很有名的书法家。

对于张即之的生活年代,我们不妨仍以陆游为参照。陆游生于1125年,与范成大、朱熹年龄差不多。张即之比陆游小了61岁。南宋另一位理学家、书法家魏了翁出生于1178年,比张即之大8岁。从这个角度上讲,张即之和魏了翁二人可视为同时代人。

南宋张即之书法:小楷灵活生动有力,以小字用笔方法来写大字

张即之楷书大字

就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墨迹资料,张即之的书法,明显有家学渊源。我们将张即之的手札,与其叔父张孝祥(1132年-1170年)的手札放在一起比较,就可以看出,张孝祥书法对于张即之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

此前学习过书法史的学习者,应该都知道张即之的名字。但他的字帖,其实并不那么好找,需要我们花上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去搜集。就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资料,张即之传世的墨迹资料主要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大字楷书作品,二是小字尤其是小楷墨迹。

南宋张即之书法:小楷灵活生动有力,以小字用笔方法来写大字

张即之楷书大字

02

张即之的大字书法资料,多为大字楷书。但他的这种大字楷书,跟我们想像得可能并不一样。张即之的楷书,并不像唐楷(唐碑)那样工整死板,而是带有比较浓厚的行书笔意。为何会这样?原因就是五代以后,楷书字体已经定型,雕版印刷术的字体已经越来越固化,此时书法家对于楷书字体的探索,基本上不会再受到认可。

这就是典型的“先行者光环现象”:由于楷书字体已经定型,北宋以后,人们只认定唐楷是最好的楷书字样,后世再怎么努力,也不会为绝大多数人接受。从这个角度上讲,虽然张即之在楷书也进行了大胆探索,但时代已经不再接受这样的楷书字体。赵孟頫的赵体楷书可能是一个例外,但赵体不但带有很重的行书元素,而且也一直没有进入雕版印刷字体的行列。

南宋张即之书法:小楷灵活生动有力,以小字用笔方法来写大字

张即之小楷《汪氏报本庵记》

张即之的大字结构,主要是取法褚遂良。为了不将楷书写得过于死板,他的大字楷书中,明显又增加了大量米芾行书的结字和用笔。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要明白,张即之并不是没有能力将楷书写得非常工整,而是他不愿意写得那么工整,不希望写成描字的效果,而是希望能够有所变化。

张即之大字楷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将自己写小字的用笔法方法,直接移植到大字的写法当中。最为明显的表现是:张即之大字的笔画粗细对比非常明显,甚至已经到了比较夸张的地步。换句话说,张即之的大字,明显就是他自己加倍放大版的小字。他的这种探索是否就一定成功,可能是见仁见智,但也至少说明,张即之并不愿意成为“唐楷复制者”。

南宋张即之书法:小楷灵活生动有力,以小字用笔方法来写大字

张即之小楷《汪氏报本庵记》

03

张即之的小字书法资料,多为小楷或小行书,其中最为著名的,无疑是《汪氏报本庵记》。《汪氏报本庵记》是在书法史上都排得上号的名作,主要体现在用笔灵活生动,笔画粗细对比明显。这就说明,张即之是那种希望体现“书写性”的书法家,而不是仅仅着眼于描摹字的外形。

无论是张孝祥还是张即之,他们取法褚遂良楷书元素的痕迹都比较明显。我个人甚至有一个假设:挂名于米芾名下的《离骚经》,很可能就是出自张孝祥或张即之之手。

南宋张即之书法:小楷灵活生动有力,以小字用笔方法来写大字

张即之手札

张即之的手札,除受到苏、黄、米的影响,明显也有蔡京的影子。虽然正规的“宋四家”中的蔡是指“蔡襄”,但蔡京书法在南宋的影响,同样也不可忽视。只是随着时代的推移,由于蔡京卑劣的人品,即使后人取法其书迹,也不会明说。再往后的点评者,也不会特意指出。

作为南宋中后期的著名书家,张即之的影响不可忽视。他的书法理念和书法实践活动,对于元朝书法的“复古”主张,无疑有着直接的影响。

南宋张即之书法:小楷灵活生动有力,以小字用笔方法来写大字

张即之手札

2022.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