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永新的米果,你吃过吗?

作者:领悟与拨开云雾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串门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吃饭时捧个碗出门,今天我尝尝你家的菜,明天你试试我家的菜。谁家要是做了好吃的,都会拿出来分享。

不得不说,农村为城市化发展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来自农村的我,现在生活在被钢筋水泥包裹的城市,与左邻右舍只是泛泛之交,所以经常会回忆起小时候那热闹的农村酒席,回忆起送米果、对伙聚餐的乡里乡亲们。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观念的改变,农村的酒席都搬到了城里的酒店里,而且很多宴请变了味,不再是感情升温的纽带,彼此间渐行渐远,酒宴也成了村民互相攀比的一种方式,家庭条件不好的,承受不了人情消费的,就渐渐不来往了。

在我的老家,大量青壮年在外务工,村里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新生人口也在减少,村民显得越来越少,平日里一到夜晚,漆黑的村庄里,除了偶尔的几声狗吠,就只有啸啸风声。四大传统节日中,除了春节返乡的人比较多有点热闹外,其它节日都非常冷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永新的乡村里仍保留着传统的饮食习惯。我的记忆中最具乡愁代表的食物就一种以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点心——米果。

永新的米果,你吃过吗?

永新的米果分两种,一种是豆粉米果,一种是艾叶米果。

豆粉米果的原料与客家小吃糯米糍粑有几分相似,不过在形状上,跟汤圆一样,通常外层蘸的豆粉要加入辣椒粉,吃起来甜辣中带着一股黄豆清香。

艾叶米果一般在清明前后才做,是用煮过的新鲜艾叶配糯米粉揉制外皮,包馅后蒸制而成,吃起来清香扑鼻,软中兼韧,口感滑嫩而不腻。

小时候,母亲经常做米果,做好后,给亲戚和邻居一家一家送,每次都叫我跑腿。我总是说:“不要再送了,我们家自己都不够吃了”。但母亲总说:“不可以那么小气,别人家做了也会送给你吃的。”

每逢立夏,村里还会举行“开秧们”活动,即全村老少都要在开秧人家聚餐,然后才下田栽秧。中午,主人以丰厚的午餐招待栽秧者,人们品酒、吃肉(粉蒸肉)。栽完秧后,主人要给大家分发“洗脚豆”(炒豆)、水果糖、水果和瓜子,并且歌舞娱乐,相互祝愿。

永新的米果,你吃过吗?

还有一种习俗叫“吃新”。每年稻谷开镰之前,为迎接当年的第一次收获,预祝晚稻丰收,家家户户会诚挚邀请三亲四戚、乡邻好友到家中,举办一次“吃新”酒会,场面热闹、盛大,这是一种增进亲友邻里和睦团结的传统风俗。

记忆中小时候在农村生活只要几个人聚在一起就餐,就会发起“对伙”活动。

“对伙”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直接平摊餐费;有的平摊买主菜的钱,有米者出米,有酒者出酒,有油者出油等互相取长补短;也有不花一分钱,由参与人自带所有原料。

小时候,村里凡有人考取大、中专院校或参军,都会大摆宴席,乡亲们也会到场祝贺,送礼为其饯行。吃席除了热闹,还能吃到平常吃不到的美味。办宴席请的那些厨工都是远亲近邻义务帮忙,来日他们做东时,其他人也会去帮忙,但是主人家还是会讲究礼仪,事后买些烟酒犒劳。

宴席时间一到,客人们会准时入座,晚来的没有桌位了,只能等待第二席。用餐时间一般是中午十二点,男女老少坐一大桌,先是彼此寒暄,之后上菜。一个托盘端着四五个菜,逐一放在每桌。第一道菜多为肉食,最常见的是扣肉,在肉食匮乏的年代,这是非常下饭的菜。

那时的宴席不仅有各种美味,也透露着浓浓的人情味。吃席时,不停有唢呐演奏,夹杂着鞭炮声,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

永新的米果,你吃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