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王雄趣谈《红楼梦》写作之美】(六)第二讲 王熙凤说话的乖巧与学问

【王雄趣谈《红楼梦》写作之美】(六)第二讲 王熙凤说话的乖巧与学问
【王雄趣谈《红楼梦》写作之美】(六)第二讲 王熙凤说话的乖巧与学问

红楼

之美

开篇的话

●《〈红楼梦〉写作之美》。作者王雄以风趣、朴实的语言,从结构之美、文字之美和意境之美多个方面,对《红楼梦》的写作之美进行了精准解读。

现摘录书中片断,用连播的形式,分享给十米阳台的朋友们。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一同享受写作的快乐。

第二讲

《红楼梦》是怎样运用细节的?

第6期:王熙凤说话的乖巧与学问

细节是艺术、是品位。细节运用的成功与否,决定写作价值,决定写作的深度、高度,乃至写作生命。

曹雪芹的细节运用,以丰富、细腻、生动见长。每个细节都精雕细刻,寓意丰富,朴实自然,没有丝毫的人工斧凿痕迹。

许多细节看似闲笔或赘笔,似乎无关紧要,可有可无,信手拈来,但绝对不能随意去掉或取代。

【王雄趣谈《红楼梦》写作之美】(六)第二讲 王熙凤说话的乖巧与学问

一、注重人物形象细节,以展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为基本点

人物细节描写,包括人物语言、人物神态和人物心理等。细节可以是一连串的动作,也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字。

曹雪芹笔下人物细节,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看到人物的动作,听到人物的声音,嗅到人物的气息,便成就了一个个“立体”“全息”的人物塑像。

1.人物对话个性化

曹雪芹十分注重人物对话个性化,量体裁衣,看人说话,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该谁的话就得谁说,一听口气,就知道是谁的话。让每一句对话,都切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所处的环境。

第三回,王熙凤初见林黛玉。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

这番话,乍看是在赞美黛玉,再看全都在讨好老祖宗贾母。这“口头心头”四字是绝对不可少的。

“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凤姐见风使舵、口齿伶俐,看贾母的脸色说话,讨好老祖宗,把握得恰到好处。这些对话细节,让王熙凤的形象立刻鲜活起来。

第三十五回,薛宝钗至家中,正与母亲伤心地诉说着。“薛蟠在外边听见,连忙跑了过来,对着宝钗,左一个揖,右一个揖,只说:‘好妹妹,恕我这一次罢!原是我昨儿吃了酒,回来的晚了,路上撞客着了,来家未醒,不知胡说了什么,连自己也不知道,怨不得你生气。’”

接着,“薛蟠道:‘妈妈也不必生气,妹妹也不用烦恼,从今以后我再不同他们一处吃酒闲逛如何?’宝钗道:‘这不明白过来了!’薛姨妈道:‘你要有这个横劲,那龙也下蛋了。’”

薛家母子俩的对话,同样表达着一种个性化细节。薛蟠的话仍然流露出公子哥的油滑德行。薛姨妈慈爱心善,竟然用“龙也下蛋了”来形容薛蟠本性难移,完全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无奈。

第十六回,林黛玉从苏州奔丧回来,宝玉赶紧过来看望她。“宝玉又将北静王所赠鹡鸰香串珍重取出来,转赠黛玉。黛玉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取。宝玉只得收回。”

皇帝亲赐之物珍贵无比,而林黛玉则不以为然,以“臭男人拿过的”加以拒之。就这么一句话,活灵活现地展示了林黛玉清高、自负、任性的性格特征。

【王雄趣谈《红楼梦》写作之美】(六)第二讲 王熙凤说话的乖巧与学问
【王雄趣谈《红楼梦》写作之美】(六)第二讲 王熙凤说话的乖巧与学问

传统

习俗

2.心理活动细腻化

细腻的人物心理活动,能让人物形象的细节精致、传神和出彩。

第十九回,东府珍大爷请看戏。宝玉只略坐了一会,便走开各处闲耍。“因想‘这里素日有个小书房,内曾挂着一轴美人,极画的得神。

今日这般热闹,想那里自然无人,那美人也自然是寂寞的,须得我去望慰他一回。’想着,便往书房里来。刚到窗前,闻得房内有呻吟之韵。

宝玉倒唬了一跳:敢是美人活了不成?乃乍着胆子,舔破窗纸,向内一看——那轴美人却不曾活,却是茗烟按着一个女孩子,也干那警幻所训之事。宝玉禁不住大叫:‘了不得!’一脚踹进门去,将那两个唬开了,抖衣而颤。”

这段心理活动描写十分有趣。宝玉心地善良,他关心别人,惦记他人,希望大家都好,充满了对生命的同情和悲悯。

他的两次心理活动波折,一是想象那美人自然寂寞,二是敢是美人活了不成?然而,现实与他的想象完全相反,反差形成视角冲突。

【王雄趣谈《红楼梦》写作之美】(六)第二讲 王熙凤说话的乖巧与学问

红楼

之美

【王雄趣谈《红楼梦》写作之美】(六)第二讲 王熙凤说话的乖巧与学问
【王雄趣谈《红楼梦》写作之美】(六)第二讲 王熙凤说话的乖巧与学问

作者简介:

王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汉水文化学者。现任中国铁路作家协会主席,西南交通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兼职教授。1989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学术论著多部(篇),共计580多万字。多篇作品被《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重点报刊刊登或转载。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阴阳碑》《传世古》《金匮银楼》(合称“汉水文化三部曲”)。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速度》《中国力量》等作品被译为英、法、德、西、俄、阿、日、罗等语种,由外文出版社或国外出版社出版,面向全球发行。

图片 | 摘自网络 编辑 | 金手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