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

作者:家居范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

时下,随着中式生活的回归,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寻找一处居所,用以安寄身心。古人雅行,无外乎抚琴、弈棋、临书、挂画、煮茶、酌酒、焚香、插花……这一种由两宋延续至今的生活美学,贯穿了人们的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它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盈而有趣。而能承载这些雅行的绝佳之处,莫过于一方院子。尤其在那些无常的日子里,一方院子,足安身心。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

中国人对于庭院,自古便有一种深厚的感情。古人所作之画,不论是庙堂之上,还是江湖之远,总少不了一方庭院。宮禁之地,自有奇石庭立,葩华相佐;山居人家,也得苔痕上阶,草色入帘。一方院子,承载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居处之地,不求高广,但以舒心为要;燕闲之所,无须巧饰,只以悦目为上。在这方天地之中,闲时喝一杯茶,植一株草,听一场雨,都是对生活最好的慰藉。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

庭 下 茶

是 生 活 的 余 情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

庭中喝茶,大概是最为惬意之事。古旧的木桌竹椅,素雅的茶具器用,小筑之间,三两好友,清谈畅言,茶也変成了最好的消闲之事,周作人所说的“瓦屋纸窗”之景,也不过如此了。窗外茶烟袅袅,晴雨皆宜,恰如一首清词丽诗,更似一幅人间小品。此境正合古人所言:“芳草盈阶,茶烟几缕;春光满眼,黄鸟一声。此时可以诗,可以画,而正恐诗不尽言,画不尽意。”庭前幽花随时,院中异草漫发,一杯茶,丛生无尽喜悦。若能扫雪而烹,更是极乐之事。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

院 中 花

是 生 活 的 期 待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

庭院深深,幽幽草木,莳植之事,最能养人。“带雨有时种竹,关门无事锄花。”它使人们的心性,跟随着草木生发,历经春雨、夏阳、秋霜、冬雪,慢慢地沉静下来,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嘈杂。正如苏东坡于庭中看藻荇交横,亦如川端康成在院里观海棠未眠,一花一世界,一树一婆娑。无数的文人,将山野之间的草木,移植栽种于院,更多的是一份内心的观照。在某个晦暗的日子里,始终有一抹充满生机的绿意,有一朵轻灵绽放的花儿,春花秋叶,满是期待。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

尘 中 土

是 生 活 的 芬 芳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

记忆中的庭院,是中国人生命里最温软的地方,青瓦粉墙,砖石砌地,它承载着世人的生活与诗意。林语堂在《我的愿望》中写道:“我要一小块园地,不要有遍铺绿草,只要有泥土,可让小孩搬砖弄瓦,浇花种菜,喂几只家禽。我要在清晨时,闻见雄鸡喔喔啼的声音。”隽永的文字,道出了多少人心中最理想的样子。在最亲近泥土的地方,感受最自然的生活。青草茵茵,绿竹猗猗,听得见鸟鸣,闻得到花香,生活在四季的晴雨之中,欢喜如诗。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有一方院子,闲时煮茶,或可独处;得一处桃源,乐时宴客,或有三两知己。余生,愿得一院,在令人漂浮不安的尘世中,安处人间的惊惶,纵然时事无常,内心一如平常。

愿有一院,告慰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