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浅谈:中国陶瓷茶器文化之流变

作者:史观沧海

《周易·系辞下》中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玄渺高深,无形无相,器则触手能及,形象可感,二者相辅相成,道指引着器的制造,而器是道的载体,流传千载的茶道与茶器亦是如此。

有人说:“陶瓷天生不是茶器,但茶器天生应是陶瓷。”这话说得或许有点绝对,但从中国茶文化与陶瓷艺术发展的发展史来看,陶瓷与茶的组合的确是相得益彰,熠熠生辉。

陶瓷茶器因其承载着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行为、饮茶方式、审美趣味和时代精神,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已经成为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也是研究中国茶文化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浅谈:中国陶瓷茶器文化之流变

陶瓷之为雅器

陆羽在《茶经》中记述茶的起源:“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这话虽有托古自重之嫌,但至少在先秦时期,茶的妙用就已经被人发现,不仅用于入药,还能被制作成茗食。

而专用茶器出现较晚,最早的记载出现在西汉王褒的《僮约》之中。按照制作材料的不同,茶器有陶瓷、金属、漆器、竹木及玻璃等几类,而大约从唐朝开始,陶瓷技术迅速发展,陶瓷才展露出了与众不同的优越性,逐渐成为主流。

唐代国力强盛,社会安定,为陶瓷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沃土,如玉似冰的青瓷、类银似雪的白瓷、沉静幽玄的黑瓷、鲜亮质朴的黄釉瓷、潇洒热烈的唐三彩等等接连问世,呈现争奇斗艳的兴盛之景。

浅谈:中国陶瓷茶器文化之流变

时有“南青北白”之说,越州的青瓷和邢州的白瓷炙手可热,而饮茶之风也恰好吹遍大江南北,成为“越众饮而独高”的文化饮料,茶饮与陶瓷在盛世相逢,交相辉映,陶瓷茶器在此背景之下应运而生。

唐代煎茶,是煮饮法,用釜煮,用碗喝,茶碗是饮茶过程中的重要器具,陆羽《茶经·四之器》对当时南北各窑生产的陶瓷茶器大加点评,他认为“越瓷青而茶色绿”“青则益茶”,故越州之茶碗为最佳。

“秘色瓷”是作为越窑青瓷中的极品,极少流传于世,1987年法门寺塔地宫开启,出土了秘色瓷碗7口,釉面晶莹滋润,如冰似玉,堪为越窑青瓷之精粹,令人大开眼界。

浅谈:中国陶瓷茶器文化之流变

陆羽之所以提出“邢不如越”,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越瓷类玉”,而君子之德如玉,在他看来饮茶之人需有“精行俭德”的精神,以“玉器”佐茶才能充分展现茶的精神气质。

唐代的茶碗尺寸较大,口径则多在20cm以上,这种茶碗体积大,容量多,正常人很难在短时间内饮完,而当时的饮茶习惯是“乘热连饮”,于是便出现了“行茶”的风俗。

行茶,顾名思义就是让茶流动起来,诗僧皎然曾有诗言:“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风流高此会,晓景屡徘徊”,唐代茶会上众人一边传递茶碗、轮流而饮,一边赋诗联句,既各表情怀,又加深了友谊。

浅谈:中国陶瓷茶器文化之流变

茶会上,茶碗的数量总要少于客人的数量,“碗数至少三,多至五,若人多至十,加两炉”,而且茶碗不得加满,不然饮茶至一半,茶之色香味就会尽失,后面的人饮之无味,故而形成了“酒满茶半”规则。

唐代异域文化交流频繁,受西亚国家的金银器风格影响,出现了花口多曲形茶碗,碗口花瓣状的曲线错落有致,形状多以海棠口、葵瓣口、荷花口等为主,内壁还延伸着凸棱弧线,稳定而具有立体感,有的外壁还纹刻着莲花图案,审美情趣跃然而出。

除了茶碗之外,唐代的陶瓷茶具中还茶瓯与茶托,茶瓯或为直口浅腹,或作葵花口式,到了晚唐时期样式较多,底有圈足,茶瓯多为个人独用,体积小、容量少。

浅谈:中国陶瓷茶器文化之流变

茶托在中唐时较浅,矮于托口沿,到了晚唐,内底托圈较高,与口沿平行,沿面和内底刻划荷叶纹、荷花纹,简洁传神极富装饰之美。另有茶盒和盐盒两种瓷质茶器,形制大小不一,造型也多种多样。

陶瓷茶器之兴

宋代虽内忧外患不断,但在文化建树上却远超前人,市场经济高速发展,海外贸易逐渐发达,瓷器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市场需求量积极扩大,由此刺激了宋代制瓷业的发展,全国各地名窑林立。

同一时间,饮茶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点茶、斗茶和分茶等新风俗的出现,对陶瓷茶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宋代茶器表现出了与前代迥然不同的审美趣味和风格形貌。

浅谈:中国陶瓷茶器文化之流变

唐代的瓷器中,越青刑白大行其道,而到了宋代,随着陶瓷工艺的进步,平凡的黑釉瓷异军突起,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尤以建窑黑盏盛极一时,吉州窑黑釉茶盏也很有名。

宋代斗茶时,茶色贵白,以咬盏持久,水痕晚现为胜,因此茶盏要易于观察茶色和水痕,而黑釉瓷颜色深,与纯白的乳花形成鲜明的对比,黑盏雪涛,相得益彰。

在市场需求下,陶瓷艺人不断提高烧制技术使得黑釉呈现出了兔毫纹、鹧鸪斑纹、油滴釉、玳瑁釉、剪纸漏花、树叶纹等特殊的肌理效果和纹饰,建窑生产出的蓝黑色釉于黑中泛天青色,莹亮滋润,深沉厚重,深受茶人们的推崇。

浅谈:中国陶瓷茶器文化之流变

建窑黑盏造型大同小异,基本是大口小足,形如漏斗状,只有局部存在些许差异,大致可分为束口、敛口、撇口、敞口四种类型。

建盏的口径与高度之比约等于二比一,这是由斗茶和吃茶的特点决定的,斗茶胜负要看茶色和咬盏情况,“盏高茶少,则掩蔽茶色;茶多盏小,则受汤不尽”,经过反复实践,工匠们才确定使点茶与观茶都能达到最佳状态的比例。

宋代点茶与前朝不同,茶末不再放入茶釜中煮,而是放在茶盏里用茶瓶煮水来冲点。因此,宋代出现了一种新鲜茶器——茶瓶。茶瓶与前代的酒注相类似,小喇叭口,颈部细长,腹部呈椭圆形,整体十分修长。

浅谈:中国陶瓷茶器文化之流变

宋人多感叹“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因而为了降低候汤难度,茶瓶分为了大小两种,小茶瓶轻巧灵便,点注茶汤时也较有准头,但只适合两三个人的小茶会,大茶会,则用大茶瓶煮水。

茶托从出现之始就深受人们的喜爱,不仅造型花样百出,材质也多有不同,五代时就有漆器茶托,宋代也广为流行。

但是由于朱红色的漆器不适于居丧之家而未发展起来,瓷质茶托仍然占据主流并形成了托心下凹式、圆柱上凸式、碗形托圈式等造型。

浅谈:中国陶瓷茶器文化之流变

元代作为少数民族控制的政权只存在了不到一百年,但茶文化的发展不仅没有停滞不前,反而更加深入民间,同时为顺应平民百姓简化制茶的需求,宋代的茶器也经历了改制。

点茶没落,黑釉茶盏也风光不再,青瓷、青白瓷和白瓷以及钧瓷重新焕发光彩,一种新兴的卵白釉瓷茶碗大受欢迎,折腰形、斗笠形、折沿式、鸡心式等茶碗造型相继出现,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向。

而元代瓷器最大的贡献就在于青花瓷的现世,青花扁壶、青花盏托和青花大碗等茶器在烧造或饰纹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不过在当时并不受国内文人的重视,更多的是销往国外,土耳其和伊朗目前就保存有大量青花瓷器。

浅谈:中国陶瓷茶器文化之流变

陶瓷茶器之盛

明清两代集前人之大成,迈入了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明朝时,景德镇成为瓷都,青花、釉里红、珐琅彩及色彩变化丰富的色釉品种琳琅满目,造型丰富多彩,装饰方法更是层出不穷,而紫砂茶器的出现成为了瓷器新高峰的标志。

入明之后,朱元璋颁布法令,“废团茶兴叶茶”,由此用茶叶直接冲泡的撮泡法在社会上流行开来,由于饮茶方式和黑茶、花茶、青茶和红茶等茶叶发展,茶器在釉色、造型和装饰上发生了巨大变化。

明朝初期,大茶碗复兴,尤其是永乐、德宣时期,出现了大量口径大于20cm或30cm宽的大茶碗,多为直口,腹微弧,大圈足,这种茶碗的流行与“均茶”的仪式紧密关联。

浅谈:中国陶瓷茶器文化之流变

“均茶”即是平均分茶的意思,起源于宋代,茶会上,要先在大茶碗中冲点茶末,然后再用专门的勺子分入小茶盏之中,一勺一盏,俗话说“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一仪式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互尊互敬的和谐之美。

明清时最流行的茶器是白瓷和青花瓷,叶茶冲泡不仅要品其味,还要观察茶叶在水中雀舌旗枪的形色变化,因而清透的白瓷最受欢迎,其中定窑白瓷茶盏最为出名。

明清茶器种类齐全,造型多样,仅以茶碗而言,就有斗笠式、鸡心式、罗汉式、正德式、窝式、墩式、仰钟式、等十多种样式,而且技术上、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甜白瓷和青花瓷成为当时茶器中的上选精品,永乐甜白釉瓷秀雅甜美,宣德白釉光如玉,以之注茶,茶汤明亮清澈,美观实用;青花瓷器纹样繁多、描绘精致,不仅日益受到各阶层的喜爱,而且成为了最具民族特色的瓷器品种。

浅谈:中国陶瓷茶器文化之流变

此外,明成化年间斗彩瓷工艺臻至成熟,画面精美,色彩淡雅,与青花相得益彰;万历出现的五彩瓷,色泽浓艳深厚,造型和纹饰丰富;

康雍乾三代成熟的珐琅彩,色彩富丽,技法高超,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佳作;鼎盛于雍正年间的粉彩瓷,色调立体,描绘精细,在民间获得了长足发展的生命力。

多种多样的瓷器品种极大地推动了茶器的审美价值,文人雅士纷纷加入茶器的设计,以茶器为画纸,松竹梅纹、高士兰石、春江泛舟等表现士人意趣的作品纷纷涌现,使人在品茶之余也获得了更多精神上的享受。

清朝康熙年间,盖茶碗逐渐开始流行,这种茶器的出现是为了应对撮泡法的弊病,直接用茶瓯冲泡茶叶,味不尽出、费而可惜,但盖碗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茶托可防烫,茶碗可泡茶,盖子既可保温又能拨开浮沫,一举三得。

浅谈:中国陶瓷茶器文化之流变

与此同时,撮泡法的影响下紫砂壶也进入了鼎盛阶段,尤其是文人对紫砂壶的提倡、参与,大大提升了紫砂壶的艺术品位,时人有“求壶不求官,干水甚干禄”的说法,从中可窥见紫砂壶的珍贵价值。

紫砂器起源于北宋,盛于南宋,明代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起初只有壶、罐两大类,而且只有实用价值,直到明武宗时期,工匠在壶身与壶嘴的粘接处饰以精致的纹样,既弥补了钻塞的痕迹,又赋予紫砂壶以审美价值。

正德、嘉靖年间,供春学成后就专以制紫砂壶为业,采用两截成型法和拍打成型法将紫砂器从粗陶中分离出来,紫砂壶正式从通器物中脱颖而出,被人们奉为艺术珍品。

浅谈:中国陶瓷茶器文化之流变

此后数百年间,时大彬、陈明远等紫砂名匠代有人出,不断提升紫砂壶的工艺水平,紫砂壶的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众多文人雅士、金石书画名家趋之若鹜,时至今日,紫砂壶在艺术界的地位仍然不可小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