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颈部淋巴结,中医如何对付它?

作者:针灸微创肿瘤科黄金昶

患者张某某,女性,44岁,山东潍坊人,2011年发现右乳浸润性导管癌,Luminal A型,切除术后规律行放化疗及内分泌治疗。

  2019年发现左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曾进行多次化疗、内分泌治疗,锁骨上淋巴结仍进行性增大,伴颈部、上纵隔、腋窝多发淋巴结转移,部分融合。

  2021年7月至9月首次就诊于我科,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不适,经化疗及中医治疗后,瘤体有所缩小,上述症状消失。

  10月下旬再次来诊,由于脱离中西医治疗时间较长,瘤体再次增大(见图一),上述症状再发,伴左颈胀痛,查体可见左颈部可触及不规律隆起肿物,范围约12×12cm,隆起高度约2-3cm,质硬,活动度差,边界欠清,表面不光滑,无触痛。

颈部淋巴结,中医如何对付它?

图一 患者左颈部淋巴结

  当颈部淋巴结病灶较大时,往往是西医多程化疗后,效果仍不明显的时候,临床上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且通常会失控地逐渐变大。

  这时治疗难度较大,一方面已经对多数化疗药不再敏感,一方面患者经受过化疗的痛苦,和瘤体的折磨后,处于“敌强我弱”阶段。

  但是如果不及时治疗,瘤体增大后会破溃难愈,或是侵犯静脉角,破坏淋巴管,导致淋巴液溢出。甚至压迫气道、消化道,导致窒息、消化道梗阻等危险并发症。

  当西医束手无策时,这时候患者往往求助于中医,那中医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呢?

  对于顽固的、较大的颈部淋巴结,中医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这些认识或言全局、或言局部,或是汤剂、或是外治,看似杂乱无章,又有重复,然而中医本是多角度多层面的功课,请允许我在此试述其理:

  头颈为阳位,头颈肿物属火,故治疗中当包含清热散火。比如间断予三棱针耳尖放血,以泻火解毒;间断于后颈部、肩部等肿瘤周边、病灶体表投影处刺血拔罐,以清热活血。

  从循经来看,颈部肿物位处足少阳胆经,病在少阳,当和解少阳,疏邪透表。

  方剂选取上,由于患者病在少阳,又有在上之热,常形成少阳枢机不利,肝盛克脾,导致上热下寒之证,故常用方剂为柴胡桂枝干姜汤。

  外治根据肝盛有火兼气机郁滞,针刺期门调畅气机,针刺太冲引肝火下行。以毫针针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穴位,选穴常在四肢末端,以达到疏通经络,引气下行等作用,包括支沟、中渚、足临泣等穴。

  又因肿物较大,临近颈总动脉、胸锁乳突肌前缘,已是胃经循行之处,故治疗当降胃气,汤剂中常用赭石。

  针刺治疗,于腹部、足背部沿胃经循行从上至下毫针针刺,以引胃气下行,如天枢、解溪、内庭等。

  当肿物缩小仍不明显时,根据疼痛的位置和肿瘤硬度分析:肿物表面张力高,处于绷紧状态,紧为寒;肩颈疼痛连及后背,背属肺所主,肺主表;故有肺气闭郁,表寒不解;又因头颈肿物本属火热之性,肿物缩小不明显,为前述“透表”的力度不足,外有表寒,内热无法散出之故。

  治疗当透表宣肺散火为法,以小续命汤加减。

  外治当针刺列缺加强透表。给予第3-5颈椎、第1-2胸椎夹脊穴火针,通过刺激神经根使患者出汗,利用汗法可祛风解表,使淋巴结之表寒内热得以散出,使肿物缩小。

  此外间断予背部走罐,通利督脉,使督脉之阳气外达,通阳解表。

  局部的松解:松解起到局部疏通气血,缓解郁滞的作用,对于肿瘤的治疗十分必要。颈部淋巴结的松解主要分为以下几项:

  1. 肿物周边以浮针松解:通常围绕肿物四周,以浮针松解,浮针行于皮里膜外,善清少阳之火,改善郁滞。
  2. 颈椎两侧毫韧针松解:肿物蔓延至颈前中线处,不再是胃经、少阳经循行之处,应从颈椎旁给予结节松解,重点在于颈椎3、4水平颈筋膜的松解。此外可行前胸壁浮针松解,共同治疗蔓延至颈前中线的肿物。
  3. 肩胛骨周边毫韧针松解:患者肿物压迫形成的肩胛骨痛,在中医看来属于肝郁,当循肩胛骨边缘结节进行松解,并刺期门疏肝解郁。手太阳小肠经循行通过颈部后方及肩胛,可同时针刺后溪引气下行,缓解颈部及肩胛疼痛。

  火针、毫针围刺颈部肿物:如果把刺血以泻热比作把坏人驱走,把松解以疏通比作把路修整好,那么此二者的基础上,再应用火针围刺颈部肿物,使良性的气血再次聚集,达到抑瘤消瘤的作用。

  比之火针,毫针也可使气血聚集,更有疏通之意,故可应用火针和毫针交替围刺。

  补益之法:前面提及,颈部较大肿物的患者,大多病程较长,且经历多程化疗,以正虚为本,前面谈及的方剂,无论是柴胡桂枝干姜汤顾及气机的升降,还是小续命汤顾及气机的出入,皆不可不扶正,可予人参大补元气。

  此外艾灸气海、关元、中脘温补元阳之外,尚可艾灸命门。

  艾灸后针刺太冲、太溪、会阴、长强,既增加补益之功,又将补益之气下引,且会阴长强又可通阳散火,避免虚亢于上。或行六合针法补益肝肾。

  引气下行:

  1. 肿物所在区域引起经络气血不畅,气郁于上,形成恶性循环。如前所述,针刺支沟、中渚、足临泣等三焦经、胆经穴位,针刺天枢、解溪、内庭等胃经穴位,针刺后溪等小肠经穴位,可引郁滞之气下行。
  2. 针刺太溪、太冲、会阴、长强等穴位,可滋阴潜阳,引火下行。

  对于患者张某某,我们给她做了如下治疗,顺序如下:

每周三次给予:

  • 三棱针耳尖放血;
  • 背部走罐,颈部、肩部刺血拔罐;
  • 颈部、肩部浮针松解、颈椎周边毫韧针松解,左肩胛骨周边毫韧针松解针刺;
  • 第3-5颈椎、第1-2胸椎夹脊穴火针;
  • 火针、毫针围刺左颈部肿物。

每日给予:

  • 支沟、中渚、后溪、足临泣、足三里、解溪、内庭;
  • 期门,太溪,复溜,太冲;会阴、长强;
  • 间断给予六合针补肝肾;
  • 艾灸气海、关元、中脘、命门。

汤剂先后给予:

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柴胡10g 桂枝10g 干姜10g

天花粉15g 人参10g 黄芩10g

炙甘草5g 生牡蛎20g 苏梗10g

黄连5g 赤芍10g 莪术10g

生赭石20g 桔梗6g 牛膝30g

小续命汤加减:

麻黄10g 人参10g 肉桂10g

甘草6g 黄芩10g 白芍20g

川芎20g 炒苦杏仁10g 附片6g

防风10g 生姜6g 柴胡10g

清半夏9g 大枣10g 赭石20g

夏枯草10g 猫爪草30g 桑枝30g

路路通10g

  有了前述分析,相信对我们的外治和组方能够理解了,在中医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长春瑞滨化疗联合埃克替尼分子靶向治疗(2021年10月28日、11月18日)。

  经2周期后,复查CT可见颈部肿物缩小(见图二),患者声嘶、饮水呛咳、左颈痛、吞咽不适等诸症好转。这个顽固的颈部肿物,可以说被初步控制住了。

颈部淋巴结,中医如何对付它?

图二 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后CT片对比,10月27日为治疗前,12月16日为治疗后

  颈部肿物在临床上是个“顽固的坏人”,通常是“刀枪不入、油盐不进”的自我膨胀,让我们肿瘤科医生头痛不已,诚然,让它立即消失,我们还没有把握,但是把它制服,让它逐步缩小,我们还是有信心的。

  更需要提醒患者的是,如果肿瘤张力过高,即将破溃,依然要借助西医的局部治疗进行姑息减瘤,待张力下降后再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