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云从科技“AI平台第一股”光环加身背后:站在新起点上的开拓者

集微网消息 在许多消费者尚未对AI产生具象化的概念时,这项技术却早已渗透到我们的工作生活当中,时至今日,我们的衣、食、住、行上都能看到AI技术活跃的身影。

近几年,大陆人工智能从基础支撑、技术驱动再到场景应用都日渐成熟。今年板块有望在政策红利、产业成熟度的驱动下快速发展。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深度观察”报告称,2020年,全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约1565亿美元,增长12%。其中,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大约3100亿元,同比增长15%。

云从科技“AI平台第一股”光环加身背后:站在新起点上的开拓者

激荡的AI产业发展

国内AI产业繁荣景象背后,少不了产业链厂商的耕耘。

伴随而来的,还有各界对AI本身及对产业链厂商的争议,好比“泡沫”一词,自国内AI产业开始发展以来就从未在议论声中缺席;另外AI企业的造血能力也成为屡遭的诟病的一点,本文主角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云从科技”),也是其中之一。

云从科技“AI平台第一股”光环加身背后:站在新起点上的开拓者

其实笔者认为,对于AI产业泡沫这一问题,需思考未来产业发展是否有强劲且可持续的推动力;而对于企业的盈利水平来说,则需要看其能否找到更具商业价值的场景并实现落地。

那么,支撑大陆AI产业继续高速增长的动力从何而来?

带着这个问题回顾近年来的产业发展,首先不容忽视的,必然是大陆人工智能领域已经从初兴步入高速发展的产业环境。与市场规模同步增长的,还有国家及多个省市地区政府对该产业的重视程度。

云从科技“AI平台第一股”光环加身背后:站在新起点上的开拓者

此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要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文件列举出的几大前沿科技中,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被放在了前三位,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其重要性上的优先级。

此外,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2020年山东、广东、江西、福建、安徽、辽宁六个省份及北京、重庆、成都、济南四个城市都陆续发布了利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这也意味着,作为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新基建的重要领域之一,人工智能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在加速与传统产业的融合。

展望未来几年,人工智能板块将迎来快速发展,有望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根据中国通信院数据,预计2022年国内AI核心产业规模有望达到1573亿元,复合增速58%,产业有望持续快速增长。因此,产业链龙头公司将从中受益。

由此我们可以继续思考第二个问题,一家企业是否具备商业价值和产业落地的能力?

云从科技作为人机协同产业链头部厂商,自成立以来专注于金融、治理(政府、公安、司法、应急)、出行、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在近20年的时间里,先后经历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三个发展阶段,过程中产生了对智能化平台的海量需求。

随着市场对智能平台的需求激增,云从科技过去三年的营收、客户及项目数量等多个方面都实现了跨越性的增长。

云从科技“AI平台第一股”光环加身背后:站在新起点上的开拓者

据其披露,该公司2017年-2021年的营收从0.64亿元猛增到10.76亿元,合计超过30亿元;云从科技确认收入的项目数量也由2018年的648个增加至2021年的2179个。

资产负债率由2018年的49.03%,下降至2021年的22.76%,综合毛利率从2018年的21.7%提升到了2021年的37.01%。同时,其亏损进一步收窄,从2020年8.1亿元减少到2021年的6.3亿元,经营状况持续好转。

从业绩归因来看,云从科技目前的两大业务单元(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与人工智能解决方案),都保持了高速增长,尤其是毛利较高的云从科技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从2018年的6.41%到2020年的31.50%,三年平均增长高达198.62%。

将第二个问题具体展开来看,上述每一项数字的变化背后其实就是云从科技的核心价值和竞争优势的体现。

强增长下的支点

首先从核心技术层面上看,云从科技与业内大多数企业不同,是同时在软硬件产品研发、核心算法领域不断深耕;不仅拥有自主可控并不断创新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技术方向上还覆盖了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全领域,已构建了从感知到认知到决策的技术闭环。

云从科技“AI平台第一股”光环加身背后:站在新起点上的开拓者

据了解,云从科技自主研发的跨境追踪、3D结构光人脸识别、双层异构深度神经网络和对抗性神经网络等技术均处于业界领先水平。该公司及核心技术团队曾先后9次获得国内外智能感知领域桂冠,并于2018年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云从科技“AI平台第一股”光环加身背后:站在新起点上的开拓者

不仅如此,云从科技还受邀参与了人工智能国家标准、公安部行业标准等30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并同时承担国家发改委“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高准确度人脸识别系统产业化及应用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建设任务。据其招股书披露,云从科技拥有316项专利(其中133项为发明专利)、354项软件著作权等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

当然,在云从科技的技术闭环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对于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人才资源从来都是推动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创始人周曦博士也深知这一点。在他的带领下,云从科技现已建立起成熟的研发团队。截至2021年末,该公司拥有近600名研发人员,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达40.17%,研发人员占比达到51.34%。

云从科技“AI平台第一股”光环加身背后:站在新起点上的开拓者

其核心研发人员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扎实的技术功底,研发团队结构合理、技能全面,形成了技术人才壁垒,有力地支撑了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另外,云从科技也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研发队伍的建设,制定了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和丰富的人才培养方案,保证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和内部人员的能力提升。

其次从业务拓展方向上看,云从科技多年深耕垂直行业,广泛布局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交通、智慧商业、智慧城市多个业务领域,深入洞悉用户所需,提供多种高效的解决方案为不同垂直领域的客户赋能,形成领先的场景化经验积累和优质的品牌形象。

历经长期与各垂直领域重点客户的紧密合作,云从科技通过大量场景数据训练不断优化算法平台,培育出针对不同行业特有的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积累了对行业的深度理解和核心服务能力,建立了较高的业务壁垒。

截至2021年,云从科技在智慧金融领域为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等超过100家金融机构提供产品和技术服务;智慧治理领域已服务于全国 30 个省级行政区政法、学校、景区等多类型应用场景;智慧出行领域已在包括中国十大机场中在内的上百座民用枢纽机场部署上线;智慧城市领域已在广州、四川、湖南等多地建设“数字基座”标杆项目。

最后再谈谈云从科技的布局,事实上人工智能是一个极泛的概念,因此在国内AI产业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定位和战略也有所不同。基于智能时代平台化、软件化的趋势,云从科技将人工智能落地战略聚焦在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上。

云从科技“AI平台第一股”光环加身背后:站在新起点上的开拓者

人机协同操作系统覆盖视觉、语音和大数据分析等从感知、认识到决策的全栈技术,实现自然、便捷的人机交互,并提供基于自动化学习、行业知识推理存储的可信智能决策,搭载AI工程创新技术,具有整套智能应用集成开发环境,提升从算法到应用开发再部署效率,实现应用智能化快速落地。

在云从科技看来,通过操作系统打造开放的第三方生态永远优于封闭生态。这样的战略一方面能令其从各行业应用平台(例如金融的IBIS集成生物识别平台、治理的融智云、出行的飞凤平台)开始,一直占据其深耕的金融、安防、出行、商业四大领域入口,通过可扩展、可复制的商业模式逐渐在行业扩展更多场景,将机场业务从安检口身份核验等单点技术应用,延伸到空管通讯智能监管等更广阔的场景;另一方面则是云从科技以To B业务为主,行业操作系统拥有更强的专业能力特征,不仅与2C领域的系统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拥有更广阔的前景。

成为AI行业Tier1厂商

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提出在未来三年的核心目标是围绕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开拓一条人机协同产业链,从而成为AI行业的Tier1厂商,因为这将会使得云从更具有不可替代性、话语权强和利润空间高的标签,也会让云从未来实现第二曲线的高增长、高盈利、高稳定更有信心。

云从科技“AI平台第一股”光环加身背后:站在新起点上的开拓者
云从科技“AI平台第一股”光环加身背后:站在新起点上的开拓者

他以汽车产业链作为类比,分析了人机协同产业链的层次,从下往上依次为:

Tier3-核心技术层:包括人脸、语音、NLP等各种底层算法,提供三大价值主张;

Tier2-技术平台层:包括训练平台、推理平台、业务平台等,解決量产的问题;

Tier1 -集成平台层:提供软件的核心大脑CWOS,输出Al精灵,类似于汽车总集,起到动力总成的角色,整合并放大Tier2/Tier3的能力和效率;

OEM层:Al精灵生产商,各行业各场景里的AI助理、专家。

过去云从已经在Tier3、Tier2有了一定积累的成果,例如跨镜追踪屡破世界记录以及隐私计算成为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以后加强Tier1的建设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重点通过 Tier1和Al精灵产品(OEM),实现对解决方案质的提升。而实现这些的核心底座则是云从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CWOS。

写在结尾:

随着国内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头部企业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成长。从2019年开始,AI四小龙纷纷开启了IPO的上市融资之路。与此同时,谁能成为“科创板AI第一股”也备受业界和资本市场的关注。

其实在这些企业成长过程中,讨论和争议都从间断,直至2022年4月6日,云从科技正式拿到上交所的通关批文,作为四小龙中最年轻却率先过关的企业,无疑就是对云从科技潜力的最好证明,当“AI平台第一股”光环加身时,也真正意义上奠定了云从科技的产业地位。

上市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虽然接下来的路上,云从科技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杂音,但随着其核心技术闭环及前瞻战略加持下,进一步实现产业落地,我们势必看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景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