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蒋立波 |“窥视者”,或巴克的写作动力学机制

作者:心陪伴文化
蒋立波 |“窥视者”,或巴克的写作动力学机制

“窥视者”,或巴克的写作动力学机制

蒋立波

巴克是我来富阳后认识的第一位文友。可以说,我见证了他个人写作史的漫长进化和演变,甚至可以说,我是富阳最了解他的个人史和若干生存秘密的少数几个朋友之一。记得我还曾去过他的家里,位于富春江不远的西堤路边的一幢六层楼自建房子,他自己使用其中的一层,其余的则都租给了外来人员。这就是这本《亲爱的租客们》大部分故事发生的现场,我相信这其中的大部分主人公也曾经居住、生活在这里。当我这样做出判断,其实已经违背了小说这一文体的根本属性,并且对小说家的职业伦理提出了某种指控和质疑,亦即小说是一种虚构的文体,小说家以虚构、编织另一种“现实”为自己的天职。当然,我从来不会否认小说的虚构性,但具体到巴克的小说,我相信他确实最大限度地动用了他的生活现实,那些原生态的喜怒悲欢和命运变迁,甚至他自己也很有可能在其中扮演了小说中以“我”或其他身份出现的人物。身兼作家和房东的双重身份,让他得以在生活和写作之间来回穿梭,也让他有可能穿透虚构和真实的壁垒,从而最大可能地重构一种更本质的现实。

蒋立波 |“窥视者”,或巴克的写作动力学机制

巴克近照

我有时会揣测,巴克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扮演了一个“窥视者”的角色,他不动声色的在旁边冷静观察、记录租客们的行动起居,追踪、偷窥他们的行动轨迹和命运密码,随意编织他们的百态人生,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知道我写下了他们”,这种偷着乐的狂喜或许构成了他的某种写作动力学。难怪他在其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这无疑得益于他对现实生活元素和原貌的原生态“征用”。而在某种意义上,作家本来就是一个天生的“窥视者”,他被上帝赋予了类似于“业余侦探家”的特权。一个优秀的写作者总是会带着对现实的冷峻观察和打量,甚至有可能是一种隐隐的讥嘲或冒犯。他以语言的放大镜侦查、勘探生活的第一现场,寻找其中的蛛丝马迹与重重疑云,甚至不惜深入自己的内心暗室与他人的“私域”。

蒋立波 |“窥视者”,或巴克的写作动力学机制

书中的小楼

我不敢肯定他是不是第一个写租客群体的作家,但说他是当代作家中密集书写租客群体的第一人或许并不为过。他在自序种表达了某种透过租客群体窥见时代的写作野心。我毫不怀疑他的真诚,也初步具备了这种挑战的能力。我唯一想提醒他的是,在实施这个类似巴尔扎克式的百科全书写作中,他可能需要适当舍弃一些“非虚构”的痕迹,进而追问租客群体的边缘状态和悖谬生存,最终抵达时代的本相与荒诞的本质。也就是说,我希望他写出的是一部广义上的边缘人“变形记”与“启示录”。毕竟,那种全视角的、照相式的现实主义小说已经无法涵纳与呈现这个多义、丰富、复杂、破碎、荒谬的“后疫情”时代。

蒋立波,笔名陈家农,现为《富阳日报》副刊编辑。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诗歌写作,曾获得浙江省首届大学生艺术节诗歌现场比赛第一名。著有诗集《折叠的月亮》《尚未命名的灯盏》,有诗作被译成英文和希腊文传播 。

巴克,本名葛文高,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浙江富阳人。在《十月》《上海文学》《长城》《山花》《清明》等发表中短篇小说约三十万字。小说《亲爱的租客们》获选杭州市文艺精品工程,列入浙江省文艺基金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