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农家女到游击队长 她97岁时重新回到组织怀抱

作者:封面新闻

封面新闻记者 谢颖

秋风凉又凉,谷子黄金黄

今年收成好啊,谷满仓

全凭那八路军呀保住了家乡

......

2022年4月5日,山西省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内,年轻的讲解员哼唱起当地民谣《快缴公粮》,引得无数游客驻足聆听。1200公里之外的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一所老旧民房内响起了同样的旋律,歌者白改华,一位98岁高龄的世纪老人,沧桑激越的歌声里,老人的思绪回到了故乡吕梁山下、太行烽烟里。

从农家女到游击队长 她97岁时重新回到组织怀抱

97岁重温入党誓词

埋地雷 筹粮草

“大脚女”当上了游击队长

1937年,日寇的铁蹄逼近太行山。山西吕梁兴县固贤乡甑加庄,一个偏远的小村庄燃起了抗日烽火。

和村里其他女孩不同的是,14岁的白改华有一双大脚板,幼时拒绝缠足的她,脚蹬母亲做的布鞋健步如飞,让同伴们羡慕不已。

和大人们一样,白改华加入了抗日队伍。部队一位干部出了几道题,她率先答出了3个,加上身板灵活行动敏捷,白改华当上了村妇救会的一个小队长,每天组织全村妇女识字、为战士们做军鞋。1938年3月,兴县被日军占领,她与众姐妹团结在八路军周围,凭着机智的头脑和一双大脚,白改华担任了当地游击队长。

一次,日军扫荡村庄,为了让群众安全转移,白改华奉命拖住敌人。她们选择了一片开阔地,挖坑埋下地雷。如何吸引敌人上钩呢?白改华想出一个办法:她在埋雷的地面留下新鲜的脚印。一对日本兵大摇大摆走过来,看到地上的脚印就放松了警惕,“轰隆隆”几声响,日军被炸得人仰马翻,躲在暗处的白改华拍手哈哈大笑。还有一次,白改华和几个民兵潜入敌占区,趁夜爬上电线杆割掉电线,灯火通明的日军军营瞬间一片漆黑。

随着战事发展,军粮日益紧张,筹集粮草成为游击队新的任务。部队根据当地民谣新编了《快缴公粮》,白改华不仅自己学会了唱,还带领大家一起学。在歌声的引领下,百姓上交公粮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利用敌人对妇女搜查不太严的漏洞,白改华冒险到敌占区筹粮。她往脸上抹一把灰,挎一只小竹篮,找到村长交出八路军的条子,连夜筹集了3000斤粮食,又趁着日本兵巡逻换岗的空档,派人把粮食运出二三里地,交给前来接应的八路军战士。第三次前去时,村长不在家,却遇上了鬼子。一个日本兵将明晃晃的刺刀架到她脖子上,幸运的是,她这次没有带条子,鬼子搜遍全身什么也没发现,就在这时,村长回来了,他连忙说:“这是我家的客人,一个良民。”白改华方才得以脱身。

国仇家恨

第一任丈夫被日寇杀害

母亲的心里装着一个秘密,儿女们成年之后方才知晓。

一向快人快语的母亲谈起这事时,吞吞吐吐欲说还休。“她似乎有些难为情。”小女儿回忆当年的情景。

这是一段国仇和家恨相交织的故事。幼时,经父母作主,白改华与同村的高尚千订下娃娃亲。高尚千担任八路军120师某侦察连排长,两人结为夫妻。1944年冬天,高尚千与两名战友乔装潜入敌占区刺探情报,被汉奸认出来了,三人躲进老乡院里的一个地窖,敌人包围院子并向地窖内投掷点燃的柴火,两名战友拔枪自尽,高尚千来不及自杀,被敌人摁住了双手,用铁丝穿透其肩胛骨,并施加“五马分尸”等多种酷刑,将其活活折磨致死。高尚千始终未吐露任何机密。

获悉丈夫牺牲的消息,已是抗战胜利之后。白改华每天跑到山坡上,朝着丈夫牺牲的方向嚎啕大哭,哭累了方才下山。

“高银洞,兴县甑家庄人,120师司令部侦察连排长,1945年3月13日在岚县贺家南沟侦查敌情时被敌捕杀。”兴县烈士纪念墙上有这样一段简单的记载。白改华告诉儿女们,纪念墙上这个人就是自己的亲密战友、至爱亲人,高银洞就是高尚千,“银洞”是其乳名。

从农家女到游击队长 她97岁时重新回到组织怀抱

重回组织怀抱,老人眼角泛出泪花。

从太行山到大巴山

照顾好第二任丈夫也是“革命工作”

1948年,白改华迎来了第二段感情。经组织介绍,她在兴县车家庄与时任解放军某部政委的杨明臣结合。

杨明臣是四川巴中人,1933年参加红军,后参加八路军,在山西对日作战时英勇负伤,右手和右腿多处骨折。

1955年,杨明臣带着战功和满身伤疤,携妻子回到老家巴中。部队考虑他行动不便,特地奖了他一匹战马,“他骑着高头大马,好威风。”每言及此,白改华的脸上写满了骄傲。

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山清水秀的大巴山,女游击队长的传奇故事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街坊们只知道,这位操着浓浓外地口音、每天忙忙碌碌的中年妇女,是一位老红军的爱人。

其实,早在当年与杨明臣成家之时,白改华就坦然接受了角色和身份的变化,部队首长叮嘱她,“照顾好杨明臣同志也是革命工作。”

白改华将这句话一直牢牢记在心里,悉心照顾丈夫的生活起居,两人育有七个子女,一大家人挤在并不宽敞的老房子里平静地生活。

40年后故乡行

英雄母亲的故事浮出水面

1968年,杨明臣病世,时年60岁。当时仅大女儿刚刚参加工作,其余6个子女均未成年。丈夫走了,举目无亲的白改华认为,自己“脱离了革命工作”。虽然无数次梦回故里,无奈山高水长,她只想尽快把孩子们抚养成人。

巴中生活几十年,白改华乡音一直未改,子女们眼中,母亲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两样。闲时兴之所至,母亲会哼唱家乡的民谣,唱得最多的就是那首《快缴公粮》。这时,母亲两眼放光,仿佛变了一个人。

1993年9月,70岁的白改华在大女儿陪伴下,时隔40多年后第一次踏上故土,房前屋后的枣树、儿时住过的窑洞犹在,当然,她还去了高银洞的牺牲地。当见到自己的两位入党介绍人杨成树、甑茂源时,白改华激动不已,一只断线多年的风筝,终于回到了出发的地方。

杨、甑二人证实,白改华于1939年4月1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甑家庄村委会、固贤乡政府、兴县民政局出具证明:白改华曾任固贤区妇救会主任等职,创办纺织合作社、支前服装厂,征集公粮、纺纱织布支援前线,还到一线参与送情报、埋地雷、剪电线、救护伤员等抗日救国活动。

至此,白改华的英雄往事终于浮出水面,儿女们也终于明白,母亲不老的歌声里,所蕴含的非同寻常的意义。

从农家女到游击队长 她97岁时重新回到组织怀抱

巴中市委书记何平(右二)看望白改华

初心从未改

97岁时重回组织怀抱

回到巴中后,白改华第一时间将系列证明材料交到原巴中县民政局,但没有得到明确回复,她“不好再给组织添麻烦”,这一等又是20多年。

“父亲去世后,母亲完成了组织交给的‘革命工作’,几十年来,她最在意的,是重新回到组织的怀抱。”儿女们明白母亲的心思。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人这个愿望愈加迫切。

近年来,巴中市委主要领导多次到白改华家中看望慰问,她也多次表达自己的心愿,巴中市有关方面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经多方深入调查了解,2021年10月26日,巴中市委组织部同意恢复白改华的党籍,党龄从1939年4月11日连续计算。11月11日,在自己家中,老人丢掉拐杖,右手握拳,面对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小女儿看到,母亲的眼角泛出了泪花。

秋风凉又凉,谷子黄金黄

今年收成好啊,谷满仓

全凭那八路军啊保住了家乡

……

由于几年前的一场疾病,老人的听力已不如前。有客来访,谈及家乡,她就立即开嗓,歌声从窗户飘出,从小巷飘出,在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在太行山下,汇合出动人的交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