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俗语“大疫不过三年”:有没有道理?看了历史这些事,你就懂了

作者:张三说俗

其实,最早听长辈说这句俗语,还是在去年的年底,之后就一直想写写这句话。

几个月来,三哥读了不少史料,查了不少资料,盘点了世界范围内,以及咱们历史上的数次大疫,最终得出结论:

大疫不过三年,这个“三”并不是指具体几年,而是像“三生万物”中“三”的意思一样,是个不确定数字。

俗语“大疫不过三年”:有没有道理?看了历史这些事,你就懂了

下面三哥就和友友们一起,盘点一下咱们历史上经历的几次大疫:

01

《说文解字》中,疒部的解释是:疫,民皆疾也。

据考古发现,在已出土的甲骨文中,已经有“疟疾、蛊、疾年”这类词语。

这说明,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了传染病的流行史。从甲骨文的文字图样上来推理,当时人们多认为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与“虫”类有关,认为多是因为“虫”类叮咬才致使疾病传播和扩散。

俗语“大疫不过三年”:有没有道理?看了历史这些事,你就懂了

“瘟疫”一词,最早出现在文字记录里,是东晋道教理论家和医药学家葛洪的《微旨》,文中有这样的句子:经瘟疫则不畏,遇急难则隐形。这里所谓的“瘟疫”指的就是传染性恶疾。

在咱们的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重大yi情有好几次,从文献资料上看,每次的情况都足以令人心惊。

02

《后汉书》中记载:建安二十二年,是岁大疫。

史料中的“大疫”,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呢?

俗语“大疫不过三年”:有没有道理?看了历史这些事,你就懂了

曹操的儿子曹植在《说疫气》里,就详细描述了这次yi情: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yi四声,意:死),或覆族而丧。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也提到: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犹未:不到)

如果“家家”“室室”“阖门”“覆族”这些词还不够具体的话,那咱们来看数据:

俗语“大疫不过三年”:有没有道理?看了历史这些事,你就懂了

在汉灵帝时期的一次户籍统计中,全国有6000余万人,到yi情结束时的东汉末年,人口仅剩下2000多万!也就是说,这次yi情使人口锐减近三分之二。(因为当时统计条件问题,数据未必准确)。

其实,这次yi情夺去的还不只是生命,当时受到重创的还有汉代整个“文坛”:

不说别的,就说当时最出名,足以代表当时文学成就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五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就死掉了五个。这些人过世时大都正值盛年,正是创作能力大爆发的时期,所以也给当时的文化市场造成空前的损失。

俗语“大疫不过三年”:有没有道理?看了历史这些事,你就懂了

接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段时间有文字记载的大型瘟疫至少有三起,结果是“死者以十万计”“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到了宋代中后期,基本上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比较大的yi情。南宋末年yi情活动更加频繁。大概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这些接连不断的yi情,最终也把南宋王朝的元气消耗殆尽。

不幸的是,到了明朝万历年间之后,历史竟然似乎要重演:

先是万历八年的大同瘟疫,造成“十室九空......数口之家,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到崇祯年间,yi情又开始频繁发生。听说有部电影叫《大明劫》的,应该写的就是灾难之下明朝民间的惨状。

俗语“大疫不过三年”:有没有道理?看了历史这些事,你就懂了

当然,也不得不说元朝时期淮河流域的鼠疫,有研究者认为,正是这次鼠疫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了印度,被称为“黑死病”,夺走了几千万人的生命。

有句话说:大灾之后有大疫,历史上几次大灾之后也真的有重大yi情发生。

比如隋朝时的河南水灾。水灾之后便是大疫流行,这更加重了水患的损失。唐朝时曾有次大旱灾,大旱之后也发生了大疫。

俗语“大疫不过三年”:有没有道理?看了历史这些事,你就懂了

唐代文人独孤及的《吊道殣文》中记载了当时的惨状:

而存者无食,亡者无棺殡悲哀之送。大抵虽其父母妻子也啖其肉,而弃其骸于田野。

实在是触目惊心!令人心痛。

离现在比较近的,应该就是清朝的几次大疫,发生在咸丰五年、六年和十一年,当时也是“阖门同尽,比户皆空,小村聚中,绝无人迹”。以及宣统年间的yi情,当时皇帝还是个孩子,很多数据都不太准确,但伤亡也不小。

俗语“大疫不过三年”:有没有道理?看了历史这些事,你就懂了

03

《老子》中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尚不能外,而况於人乎?

再大的风雨都有止息的时候,大自然的狂暴也不会维持多长时间,这人间的灾祸也必定有消散的时候。

纵观历史上的yi情,短则半年一年,长则三年五载,并没有印证“大疫不过三年”这句话。所以,这“三”只能是个约数,可能是三年,也可能会短、会长。

俗语“大疫不过三年”:有没有道理?看了历史这些事,你就懂了

历史上的数次yi情,或是因天灾,或因气候,或因人祸。但yi情的最终消亡,应该要得益于防控经验的日渐丰富,而更多的,应该是在大疫之中人们的团结,举世一心、步调统一,才是终快速战胜灾难的关键。

三哥想说:自然恒久,人类不息。每一次的灾难和yi情,对我们来说都是一次考验,考验人们的免疫能力,也考验人们的应对和应变能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考验人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勇气和能力。

只要我们团结一心,yi情的消散必定指日可待,我们也会很快迎来崭新的明天。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