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格局炸裂,这套“中国版《百年孤独》”写透了人性与孤独

20世纪80年代,华东师范大学文史楼的过道里贴满了海报和文章。走廊里每天都站满了人:张贴自己文章的人和围读这些作品的人。格非也是其中一员。

叙事迷宫、空缺、重复……因独特的写作风格,格非被誉为“博尔赫斯的学生”,并同余华、苏童一起被称为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

在20世纪最后十年,余华凭借小说《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苏童的《妻妾成群》被张艺谋翻拍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而格非却将写作步伐慢了下来,专心在清华大学任教。

“一个人在不被关注的情况下做自己喜欢的事,是最好的状态。”

沉寂了近十年后,格非在2005年凭《人面桃花》夺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第二届鼎钧双年文学奖。而后他又发表了《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两部作品,这三部小说被合称“江南三部曲”。

从构思到定稿,“江南三部曲”历时十七年,而格非也凭此作品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格局炸裂,这套“中国版《百年孤独》”写透了人性与孤独

有人将“江南三部曲”称为“中国的《百年孤独》”,莫言则将其称作“继承了《红楼梦》的小说”,而格非说:“我希望读者在看“江南三部曲”的时候,能够从作品里面找到他自己,看到他自己的灵魂。”

今天推荐的这套《江南三部曲》,周MALL特惠价仅需79元。

只需要两张电影票的钱,就可以拥有这三本讲透人性孤独的书,从中窥见自己的影子。

01

百年三代,虚无困境

“江南三部曲”就是一部“百年孤独史”。

书中的时间线从清末延续到20世纪末,一个家族的三代人都摆脱不了成为“边缘人”的命运。

马尔克斯曾说:

“孤独是人对周围世界的一种情感的反应。当一个人不能或不愿理解外部世界,也不能或不愿被外部世界理解之时,孤独之感便油然而生。”

《人面桃花》中的陆秀米便如此。

格局炸裂,这套“中国版《百年孤独》”写透了人性与孤独

当她是花木深秀的院宅里不谙世事的大小姐时,身边的人始终对她保持缄默,不肯告诉她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

而等她无意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后,周边的人全都指责她是“疯子”,不愿理解她。

“没有人肯听我说这些话,我的头没有一天不疼,就像把人放在油锅里煎一样。有时候,我真想把头往墙上撞。”

在长久的孤独和颠沛的痛苦中,陆秀米也不由地怀疑起了自我。在革命失败后,她选择离群索居,闭口不语,成为了“阁楼上的疯女人”。

茨威格曾感叹:

“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置身于人群之中,却又得孤独生活更可怕的事了。”

而这种孤独,是人类经过多少世代都无力摆脱的。

四十年后,陆秀米的儿子谭功达也走上了和母亲相似的道路。

格局炸裂,这套“中国版《百年孤独》”写透了人性与孤独

谭功达是梅城县长,心怀天下大同的梦想,但却得不到群众的支持。

大家说他的改革梦异想天开、不切实际。

他的普世理想,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覆灭。

在一次失败的改革后,谭功达被撤职,并深陷囹圄。本想“改造现实”的谭功达成为“被历史改造”的对象。

“每个人的心都是一个被围困的岛屿,孤立无援。”

这句话如魔咒般附着在了家族的每一个人身上。

世纪末,科技迅速发展,生活极速繁荣,但人们的孤独感却不断加深。

人类的灵魂被不断撕扯,唯一的出路大概就是:躲起来。

与父亲致力于改造现实不同,诗人谭端午大半辈子都在逃离现实。

格局炸裂,这套“中国版《百年孤独》”写透了人性与孤独

他拒绝沾染上铜臭气,隔三岔五地不去上班,窝在家里写诗或者听莫扎特,把自己与这个世界隔离开来,以冷眼旁观的态度去被动地接受一切。

谭端午用自己的人生态度坚守住知识分子最后的价值,但他的固执坚持在已被极度物欲化的时代显得不堪一击,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

在百年历史巨变中,一个家族的三代人都曾试图追求自己的理想,用自身的价值尺度去与世界对抗,最终都未能成功。

“他们的各自梦想都属于那些在天上飘动的云和烟,风一吹,就散了,不知所终。”

渺小如浮萍的他们并不能改变历史的进程,但 “江南三部曲”并非悲剧,它只是对困境的揭示。

“如果连虚无都发现不了,怎么能够拯救自己,怎么去寻找希望?”

在理想幻灭后,书中的人物都用各自的方式寻找个体存在价值,他们在孤独中实现自我启蒙。

格非以一个作家敏锐的嗅觉触摸到了时代的精神症候,试图通过对主人公理想的诠释,唤醒人类被压抑的精神追求。

02

桃源梦尽,声名色欲

一个家族和一个小小的村庄常常成为民族和时代的缩影:

《百年孤独》里,代代更迭的布恩迪亚家族越来越没有创造力和活力,马孔多这个福地也迅速堕落;

《白鹿原》里,一桩桩诡谲的市井奇闻、家族的悲欢离合都发生在渭河平原上。

而“江南三部曲”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花家舍”的村庄:桑竹美池,涉步成趣;黄发垂髫,怡然并乐;舟摇轻,风飘吹衣,天地圆融,四时无碍。

格局炸裂,这套“中国版《百年孤独》”写透了人性与孤独

一百年,三个时代,花家舍在时光的长河里充当着一个锚点。

格非在一开始构思小说时,便预设了花家舍百年的变迁:

“一开始它是一个小渔村,一个小村庄,然后到了第二部里面,它可能变成一个县城,到第三部里面它就变成一个城市,这个也是跟中国近代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脉络相关的,所以三个小说的地点实际上是有错落的。”

花家舍不仅是百年历史的见证者,它更是三代人物梦想的实体:家族三代人都曾想在花家舍创造一个桃花源。

但在花家舍,爱情、道德和文明逐渐消散,这里只剩下了无尽的欲望。

在陆秀米的时代,花家舍是个土匪窝,洒满了泪与血;

在谭功达的年代,花家舍被神秘组织监控,是一个密不透风的黑匣子;

到了谭端午那一代,花家舍则直接成为现代人纵情深色的温柔乡,沦为“男人的销金窟”。

在故事的最后,曾发生的历史变成了戏台上消解打趣的剧目,花家舍被消费主义和现代化所侵占,掩蔽着社会上的各种污垢。

格局炸裂,这套“中国版《百年孤独》”写透了人性与孤独

花家舍几经衰败,人类梦想也几度幻灭。

马孔多被飓风毁灭,白鹿原上终年黄沙漫天,花家舍则被欲望吞没。

“到头来,风云暗淡,人去楼空,凄惨惨天地无光。”

03

古典之美,优雅淡然

尽管格非坚持刻画 “失败者”的姿态,反思“桃花源”式浪漫理想,但他的文字依旧浪漫诗意,透出沁人心脾的古典之美。

“春尽缘何愁未消,

人别后,山遥水遥。

我为你数归期,画损了眉梢”

“咫尺桃花事悠悠,风生帐底一片愁;

新月不知心里事,偏送幽容到床头。”

“风儿一吹,花枝摇曳,无休止的忧伤堆积在她的内心。”

也难怪茅盾文学奖的评审词中,就提到:“(《江南三部曲》是)一部具有中国风格的小说……细腻的叙事、典雅的语言、循环如春秋的内在结构……”

而且一套书《江南三部曲》,不止读来古风古韵,它的设计也别具匠心。

设计师几易其稿,深刻体会小说的内容。

整套书三本《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封面拼在一起,正好是一只完整的凤凰,暗合书中凤凰冰花的意象。

格局炸裂,这套“中国版《百年孤独》”写透了人性与孤独

封面使用触感古朴的云萱纸,摸上去是特有的褶皱感,与河水的波纹相得益彰,非常淡雅。

格局炸裂,这套“中国版《百年孤独》”写透了人性与孤独

内封选用素简的山川河流,贯穿始终,沉静悠远。

格局炸裂,这套“中国版《百年孤独》”写透了人性与孤独

内文用纸也极其考究,手感特别舒适,拿到手中软软的,摊开是微微泛黄的书页,配上格非典雅的文字,让阅读别有韵味。

这套《江南三部曲》精美典藏,自己读是优雅的享受,送朋友是别致的美意,也很适合收藏。

而且这我们还为读者们,谋来了专属福利。这套典藏版《江南三部曲》,周MALL特惠价79元。

好书值得一读再读,希望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带你穿越百年中国大地上的爱情与人生。

· 更 多 推 荐 ·

格局炸裂,这套“中国版《百年孤独》”写透了人性与孤独
格局炸裂,这套“中国版《百年孤独》”写透了人性与孤独
格局炸裂,这套“中国版《百年孤独》”写透了人性与孤独
格局炸裂,这套“中国版《百年孤独》”写透了人性与孤独
格局炸裂,这套“中国版《百年孤独》”写透了人性与孤独
格局炸裂,这套“中国版《百年孤独》”写透了人性与孤独

(本文为推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