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看完这本书,我几乎能猜到孩子在想什么

作者:悦溪笔谈

我觉得世界上最辛苦而又无奈的事,就是你不知道小孩子在想什么,尤其是三、五岁以前的孩子,不太会表达,却也有着自己的小秘密,怎么破解他们的心灵密码呢?

前不久,我看到一本书《看懂孩子的画读懂孩子的心》,觉得书名挺有意思,看进去之后,才发现孩子的画是你学习“读心术”的最好教材。本书作者是法国的布里吉特▪朗日雯,曹杨翻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看完这本书,我几乎能猜到孩子在想什么

你说小孩子懂得啥,不过是拿着笔随意画着玩。绘画是人类的本能,在没有语言文字之前,人类就是用绘画来记录生活,用符号来交流表达的。

在大陆,宝宝周岁生日有“抓周”的习俗,希望宝宝健康成长、能有所长,是极具文化内涵的活动,它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小孩周岁时举行一种预测前途和性情的仪式。可以准备书、钱、笔墨、印章、算盘、首饰、剪子、葱、玩具等让孩子抓,是趣味也是祝愿。

你也可以给孩子准备各种画笔供孩子选择:细笔头的铅笔、中等笔头的水彩笔、粗笔头的蜡笔,甚至毛笔;摆放各种尺寸的画纸:小尺寸的、中等尺寸的、大尺寸的。就是彩色笔都可以选鲜艳颜色的和暗淡颜色的,像抓周一样让孩子自行选择。

画具选择,大珠小珠落玉盘

对不同材质、大小选择的不同可能表示着孩子不同的特点。在一张小画纸上,罗依克用细铅笔画了全家福。妈妈看到画面感觉很奇怪:不大的画纸上,在左下角画着一家四口,爸爸妈妈旁边是哥哥,罗依克在最外面,与其他三个人有很大一段距离,四个人都画得很小。

为什么会这样?原来,罗依克有一头亮丽的红棕色头发,小时候的他永远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可从他上学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同学们总嘲笑他的头发,他变得不在自信,再也不想成为大家的焦点,在画中试图把自己变得渺小,不让人觉察到他的存在。

很小的孩子一开始就选择细笔头,说明他善于思考,长大后倾向于做理性的工作;选择粗笔头的孩子喜欢动手,倾向于实用性强的事物。

看完这本书,我几乎能猜到孩子在想什么

喜欢小尺寸画纸的孩子性格比较内敛,缺乏自信,但是如果他选择了小画纸却画得满满的,则暴露了他性格中的侵略性。喜欢中等尺寸画纸的孩子性格柔和,适应性强,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喜欢大尺寸画纸的孩子性格开朗,充满自信,喜欢被人环绕的感觉。

喜欢用强烈色彩的孩子,表明他做事有激情,但易怒;喜欢阴郁颜色的孩子,表明他含蓄焦虑;喜欢多种色彩叠加的孩子,开朗乐观,但是容易浮躁;只用一两种颜色的孩子,是冷静谦让,不喜欢挑战的。还有喜欢用不同图形的也说明孩子具有不同的特点。

你看,通过孩子选择画笔、画纸、颜色等就能够读出孩子内心这么多的信息,真是很奇妙的际遇了。再看孩子画的画就更有意思了。

画为心声,此时无声胜有声

让孩子拿他选择好的物品画画自己的家,看看他和谁更亲近,看谁不顺眼。你不要对孩子的画评头论足,不要推测他正在画的人物是谁,你的任务就是做好记录,让孩子讲讲自己画的是谁,画的什么事儿。

要注意人物的位置,姿势大小,人物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距离来表示,看看孩子离谁最近离谁最远,谁没有和其他人画在一起,谁没有出现在画面上。在孩子诉说的时候,父母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要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反应式的倾听,及时的给予安抚和理解。

看完这本书,我几乎能猜到孩子在想什么

五岁的艾鲁瓦把妈妈和自己画得很大,而且是拥抱在一起的,爸爸和姐姐画得很小,而且与他们中间空了很大一段距离。实际上就是艾鲁瓦对妈妈有深深的眷恋,这种感情几乎占据了他整个世界,以至于无视爸爸和姐姐的存在。

但是四个人却是手拉在一起的,也就是说画中的人物之间有连接点,无论是通过哪个部位连接,都说明艾鲁瓦认为家人间相亲相爱,有一条看不见的线,输送着他们之间的爱与关怀。父亲和姐姐应该与艾鲁瓦更多的交流,让他能感觉到更多的爱。

你看,孩子最喜欢的在家里占主导地位的人,往往被画得很大,在孩子心里无关紧要的人,就画得很小,至于孩子不想见到的人,不是被画得远远的,就是完全没有画出来,这就是孩子内心真实的写照。

看完这本书,我几乎能猜到孩子在想什么

如果家里真的出现了一些变故,你也可以鼓励孩子拿起画笔,发泄他的情绪,无论是痛苦愤怒还是抑郁,都可以通过绘画得到很好的释放,表明他的态度,显现他的心结。通过画面,我们来解读孩子的内心烦恼与困惑,帮助他身心健康成长。

解读画面,心有灵犀一点通

如果多种元素在孩子的多幅画里重复出现,我们要多加关注这种情况源自孩子的自我认同感,比如孩子画了一座房子,家长赞不绝口,为了再次得到肯定,他就一次又一次的花房子,他是这样想的:〝妈妈喜欢我画的房子,妈妈认为我很棒,妈妈爱我。〝

还有一种原因呢,就是孩子刚刚学会画某种形状或物体,为此感到兴奋自豪,比如说他刚学会了画圣诞树,他会画许多次。就是为了寻找肯定和表扬,展现新学会的绘画技能,不断练习以求熟练掌握,刚学会了绘画技巧。

看完这本书,我几乎能猜到孩子在想什么

一位教育家说孩子需要激励,就如植物需要浇水一样,离开了激励孩子就不能生存,但是激励孩子是需要策略和技巧的。如果能发现孩子的10个优点,父母是优秀的;能发现孩子5个优点的,父母是合格的;父母如果不能发现孩子的优点,这种父母是不合格的。

孩子的画称得上是一个独立完整,有特殊含义的故事,最理想的情况就是让孩子一边画一边讲,这样一来孩子可以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惟妙惟肖地还原画面内容,一般来说故事发生的情境、地点、背景,以及人物态度都是一目了然的。

比如,五岁的艾丽卡画了一幅画,右面的城堡有窗户却没有门,妈妈出差了,让她很没有安全感。左面是风雨,她说,暴风雨很大,风吹呀吹,好像所有的东西都飞了起来……这些情感艾丽卡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却能用画笔表达自己的内心。

只有家长做到心平气和,孩子才不会抵触,才能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说出来,不要单纯地讲大道理。只有学会倾听和认同孩子的感受,父母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并对孩子不正确的思想与做法,及时进行纠正和引导。

看完这本书,我几乎能猜到孩子在想什么

家长可以给孩子买些有意义的书,通过具体的故事,引导孩子效仿主人公,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处于成长期的儿童,明辨是非的能力不是很强,但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沟通不仅可以让父母走进孩子的内心,而且能使父母帮助孩子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家长之所以要解读孩子的画,是为了理解他,进而帮助他健康茁壮地成长。也为了督促自己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陪伴孩子认识真正的自我,使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

尼采说:真正活过的人,都是由他自己选择如何经历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像个木偶一般被生活所经历。孩子不是我们手中的提线木偶,互相理解会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看懂孩子的画读懂孩子的心》这本书让我对理解孩子更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