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人怎么看国家信用?

作者:史海止观
古人怎么看国家信用?

孔子授徒

二千多年前,子贡问孔子:“为政之道,什么最重要?”孔子回答:“足食、足兵,还有人民的信任。”

子贡问:“不得已舍去一项,选这三条中的哪一个呢?”孔子回答:“去兵。”

子贡问:“不得已再去除一项,选这二条中的哪一个呢?”孔子回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孔子认为,信为国之本,比生死更重要。这个观点不是儒家的专利。商鞅徙木立信,从树立国家信义入手开始变法,可见法儒两家都认可政治信誉的重要。

古人怎么看国家信用?

齐鲁两国会盟,鲁国大将曹沫在国际会议上劫持齐桓公,用匕首强逼他归还鲁国的土地。齐桓公被迫许诺。会议结束后,齐桓公后悔,想杀曹沫。管仲说不行,许诺了就兑现,于是返还侵占鲁国的土地。各国诸侯听说后,都信任齐国而亲附。

所谓“天子无戏言”,讲的就是政治信誉。成大事的君主都非常重视承诺、践诺,这样的事例很多。

晋国争霸时,晋文公曾经围攻原城,下令说:“三天攻不下,就撤军。”三天后原城不投降。晋文公依言撤军。城内间谍显示:“原城很快就投降了,请再等一等 !”

晋文公说:“三日之约已过,如果得了原城,失了信用,得不偿失。”于是继续撤退。原城信服,主动投降晋文公。

古人怎么看国家信用?

魏文侯时,魏国的实力在各国居首。一次,魏文侯与群臣饮酒,正在兴头上,突然天降大雨,文侯下令备车前往郊外。左右说:“咱们喝得正高兴,天又下雨,主公要到哪里去呢?”

魏文侯说:“我事先与管理山林的虞人约好,今天一起打猎,饮酒虽乐,我不能失信于人哪!”于是驾车前往,告诉对方取消打猎的事。

这两件事,讲的都是政治家立信的事。看似迂腐,其实智慧很深。一个人只有不忽视每一件承诺,或者在对自己不利的时候依然践诺,才足以体现信义,让人信服,不能图方便,走捷径。

对一个国家来讲,也是如此。如果动不动就退群、毁约,甚至打压它国。看似懂得趋利避害,得到眼前利益,却失去了信誉,不利于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司马光:《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