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书评丨历史的足音——读肖仁福先生新作《阳光之下》有感

无论多么久远的历史,曾经都是现实。不管多么喧嚣的现实,都终将被称作为历史。

对于文学作品来说,不是每一次记载都会留下深刻印记,绝大多数都将像烈日下的水珠,瞬间汽化然后无影无踪。

近读肖仁福先生以纪检监察人员为主角、以纪委监委一线审查调查工作为主线的重大现实题材小说《阳光之下》,给人一种很明显的感觉,感到作者犹如一位冷静而沉默的看客,站在千变万化的时代光影面前,把鲜活的现实扔进历史的长河中,反复荡涤并彼此融合。

书评丨历史的足音——读肖仁福先生新作《阳光之下》有感

一部作品,如果能将需要表述的人和事,依傍在历史的肩膀上去叙说,将作品的主题,设定在有可能成为历史的背景中去预演,那么从它出生落地的一刻起,就注定不会是那颗烈日下的水珠。

《阳光之下》这部作品,就是从历史的滚滚洪流中,在喧嚣的尘世里,敏锐地筛选出一个具有时代特质的音符,如同俯身于茫茫荒漠之中,拾起远行者踏上大地的足音,然后用历史的若隐若现的传承,将这些足音连串成高亢低沉而又悠扬短促的乐谱,带到未来的世间,让后人时常拔响,使其散发余音。

《阳光之下》立足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现实,从对“留置点”这个特定场所的描写起笔,精准切入监察机制体制改革这个重大事件。

多年以后,当有人回眸中华民族的恢宏历史画卷,有人评价这场发生在世界上最大政党身上力度空前的自我革命时,从这部作品里,可以感受到深海鲸鱼剥离藤壶时的痛楚,可以听得见壮士断腕和刮骨疗毒的落刀声,无论是对作品本身还是作者本人,这都是一份初心使命,也是一种历史担当。

作品抓住监察体制改革后“留置第一案”这个特殊案例,立足细微处,呈现了作品的张力。这种张力,不仅是腐败与反腐败的较量,重在展示纪检监察队伍既要清除害群之马,又要治病救人,还要惩前毖后的立体图。这种张力,不仅是描述一时一事,重在记述我们党在前进的道路上,既要接受人民监督,更要进行自我革命,始终保持纯洁性先进性要求的立体图。

因此,作者没有把腐败与反腐斗争描绘成警察抓坏人那样黑白分明的两派对立,而是用寥寥数语就了结此案并以此为引,让作品所要表现的复杂较量中,所有的关键人事、关联人物悉数登场。

这种直击现实的文风,让各个层次的读者都有一种阅读的欲望,因为那些人和事,曾经好象都在我们身边走过,很想跟随作者去探究作品中所要刻画的人物,是正是邪?还是正邪兼具?他(她)们之间会有什么样关联纠葛?这些人物的命运结局,是否符合事物常理,有没有遵从普世人性?

读过之后就会明白,一部作品最后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既是对写作功力的考验,也是对读者阅历的考验。认同与不认同,看作者的表述方式,也看读者对人生的领悟。

书评丨历史的足音——读肖仁福先生新作《阳光之下》有感

《阳光之下》这部作品中,夹杂着历史国运、政党政治、经济社会、基层民生等各种因素,遍布于党委政府、国企民企、医保医疗、精准扶贫、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时而细微到街头角落,时而宏大到一个时代,既关乎到百姓悲欢,又叙说着历史进程。作者用五十万字将一场载于史册的改革,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描述出来,实属不易。

在这些历史与现实的交错中,作者还试图通过一些贪腐之徒的今日之果,来追溯他们悔不当初的因,甚至还要理性辨析那种充斥着穷怕了、饿怕了这样一些特殊的因由,给这个时代之殇的脉象把得更周全一些。

读罢合卷,闭目冥思。作品让人如同站立于一个村口的老戏台前,书中人物迎面走来粉墨登场,演完自己的角色后,又各自转身而去。

曹寄青这位贯穿全篇的反面人物,从吃百家饭长大到官至副市长,从奋力创业干事到杀人放火沦为阶下囚,他用自己的半生岁月,将生、穷、苦、勤、智、贪、色、狱、死演了个遍。人之初,性本善,曹寄青并不是生来就想当贪官,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付出过、辉煌过、委屈过,犹豫过、挣扎过、彷徨过、疯狂过,最后看似败给了对手,实则是败给了自己,归根结底是在理想崩溃后败给了现实。

这个现实是人欲无穷、围猎无休、诱惑无边,这个现实是社会发展进步中难以绕开的弯道和险滩。如果出发前没有坚定目标,是很难平安到达彼岸的。交织在曹寄青、周俊才、缪德良等一众贪腐分子仕途沉浮周围的,下到穷山僻壤的草根农户,上到省会要员、京城高官,还有妻子同学,同僚故友,在他的生命中悉数登场,构成一幅丰满而又丑恶的百态图,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作品中曾守贤、俞波涛、奚连江以及一大批纪检监察干部,不但在与腐败分子的斗争中体现出了一身正气,智慧勇毅,德才兼备,还从省市纪委书记,到普通纪检监察干部,作品围绕每个人物,用各自日常生活中一两件家长里短的事,反映出纪检监察干部也是凡人,也有情有义,有普通百姓的困惑,也有油盐柴米的困难。而对像陈勇毅这样个别的腐化坠落的纪检监察干部,没有刻意隐瞒和回避,使作品更加回归真实。

作品将反面与正面人物的感情冲突高潮,安排在曹寄青与俞波涛这对落幕时才相认的同父异母兄弟上,这种构思看似奇特,实则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感情世界。

因为在腐败与反腐败这场斗争中,类似于曹寄青与俞波涛这种兄弟情、同窗情、师生情、战友情的情况,往往有过之而无不及,处理好这样一种感情,是纪检监察干部、纪检监察工作中避不开、躲不过的。作者在这对感情的处理中,费了不少笔墨和心思,我想也许是为了给后来人、给借鉴者处理类似情感问题传导一种警示。

书评丨历史的足音——读肖仁福先生新作《阳光之下》有感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要有历史根基的。这个根基,可以表现得宏观和深邃,也可以表现得微观和直接,可以借物寓意,也可以鉴古照今。作品将书中人物放置在历史的通道中,有的站的很远,仿佛常人不可及。有的站得很近,如同生活和工作中的身边人。

《阳光之下》有意识地从历史中抓取几件物品或几段思想,将用现在语言无法说清道明的人事或现象,托物寓意给众人以启迪和自省。

“扑满”所蕴含的家教家风、古铜钱的物外价值、三羊方瓿的权色交换、黄花木章的拉拢警示,用几件物品把想表达又无法直说的那点事,在欲说还休中,让读者阅读时会心一笑,读完后会感产生一丝无奈与妥协,一点认同与不屑,究竟是什么,就要看每个人对世事的阅读与理解。包括书中那些经典对话,也无不想体现这一点。曹寄青与俞波涛的三生轮回论,是曹对自己一生成败得失的深刻反思,意在警省世人,省纪委书记谈读书谈孝道,其实也是对所有纪检监察干部、党员干部的忠告与要求。

贪腐如同黑色的蝙蝠,在黑暗里翩翩起舞;正义则如同灿烂的鲜花,在阳光之下绚然绽放。

这是《阳光之下》的封面题记,亦是留在读者心中的鲜明印记。

书评作者

肖永清,现供职于长沙市纪委监委派驻机构。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长沙市作协会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