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剧评:超越心魔——什么都没有就什么都不怕,就能一脑门子向前冲

作者:三水一米田

《超越》的第二条故事线从2014年开始。

这时的陈敬业已经是黑龙江短道速滑队的主教练,发掘了极有滑冰天赋的小将向北,视若己出,倾囊相授,顺利地将她送进了国家队。向北很快成为主力队员,囊获了国内外比赛的诸多奖牌,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师傅作为运动员的不甘与遗憾。

而郑凯新则南下青岛,在国家“北冰南展”的号召下,刚刚创建了一支崭新的短道速滑队伍,正在招纳新队员。16岁的济南女孩陈冕心中一直怀揣着滑冰梦,此时看到消息激动不已,不管不顾地瞒着妈妈只身来到青岛参加面试。因为没有家长同意书,陈冕被拒之门外,凭借着死皮赖脸的苦苦哀求,获得了测试的机会。

剧评:超越心魔——什么都没有就什么都不怕,就能一脑门子向前冲

我曾以为这是个“武功高强”的王者人设,但后续剧情光速打脸,事实证明,是我想多了。因为测试结果一点也不惊喜,第一轮平衡测试就被刷了下来。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但陈冕决定破釜沉舟,晚上拖着行李箱守在体校门口,清早跑步跟着短道队到冰场晨训。一番死缠烂打,加上妈妈的支持,郑凯新勉强同意给她一个月的试练资格。

可是八九岁就开始练轮滑的陈冕,由于平衡和重心习惯与短道速滑的要求不同,需要从零开始。不仅如此,还有一条魔咒一直在内心深处折磨着她——“你没有天赋,不是滑冰的料。”妈妈临走前也语重心长地告诫她:“你爸是专业教练,看人很准的。六岁都练不出来,十六岁能练出来吗?”

这个有“专业教练爸爸”的女孩正是陈敬业的女儿,因为幼时热爱滑冰却不被爸爸肯定支持,后来随同妈妈来到济南这个没有冰雪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可兜兜转转,还是走到了冰场上。

剧情发展到这里,按照套路,一般应该往“废材逆袭”的爽剧上靠拢了。主角带着沉重的偏见,一路过关斩将,迅速成长,超越一个又一个高手,拿到最重要比赛的金牌。爸爸在观众席上热泪盈眶,疯狂鼓掌,然后明白“天赋并不是成功的必备”的道理,破除半辈子对于“天赋”的执念。

提前剧透一下,《超越》的结局中,陈冕的确成长为一名成熟又专业的主力运动员。凭借不认输、不怕输的勇敢自信和不怕苦、不放弃的努力坚持,最终实现了作为运动员为国争光的价值和理想,实现了对自己、对对手的超越。

如此结局,是不是编剧想要弥补上一代“努力却无法超越”戏码的遗憾而强行设置的呢?显然不是,因为超越的过程并不是一闪即过的几个镜头,而是一段主角不断被无情吊打、无时无刻不在拼命赶超的漫漫征途。

同样没有天赋,陈敬业穷其一生落寞收场,而陈冕究竟是凭借什么逆袭成功了呢?答案就在超越的过程中。

剧评:超越心魔——什么都没有就什么都不怕,就能一脑门子向前冲

陈冕和陈敬业一样努力,甚至比他更加努力。妈妈曾经对她说:“没有天赋,就需要付出比别人多百倍千倍的努力,才可能成功。”“努力”这两个字,早已经刻在了陈冕的心里。为了踏上冰场,她每天按照教练的要求,做成百上千组枯燥的陆地训练,还要利用休息的间隙观摩队友的训练。累到脑子无法思考,做梦都是训练的动作,硬生生地将轮滑的技巧与习惯剔除出去,重新建立关于短道速滑的基础。

但和陈敬业不同的是,陈冕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青铜”的配置,没有享受过王者的荣光。她承认自己的基础是最差的,起步是最晚的,所以她并不急于超越别人,而是更专注于超越自我。从只能陆地训练到能够上冰滑行,从频频摔跤到顺利转了一个弯道,从害怕转弯到渴望转弯,从只能冰上练习到1500米的顺利完赛……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能够让她欣喜若狂。

就像是在1500米的表演赛后,最后一名的她在冰场上对大家所说的话:“这场比赛我输了,而且还是以被扣圈的方式输的。但我的心情很复杂,甚至还有点高兴,因为我终于可以和大家一样站在冰场上完成一场比赛了。我站在冰场的时候就告诉自己,要记住教练教的每一个动作,绝对不能摔倒。当我滑过第一个弯的时候,就在想,下一个弯一定要滑的比这个还要好。我现在或许只能完成一场比赛,可是我很享受这种超越自己的过程。”

陈冕将超越自我作为努力坚持的目标,使得自己的心态更平稳坚定,当遇到外界因素影响的时候,不容易动摇。青岛队创建一年多之后,虽然有了一些进步,但距离强队成绩还有很大的差距。陈敬业看到女儿的热爱和坚持,爱女心切,不忍心女儿再走自己吃苦受罪却不出成绩的老路,希望可以利用自己的职位便利将陈冕调入黑龙江队,给她提供更好的训练环境。这个机会是很多人在激烈争抢的,但是陈冕却断然拒绝了:“就算我能进黑龙江队,进国家队,那也必须得是我自己的成绩,得是我滑进去的,而不是别的。”

剧评:超越心魔——什么都没有就什么都不怕,就能一脑门子向前冲

终于在三年之后,青岛队凭借团队的默契配合取得了中华杯的3000米接力冠军,被国家队选入了5名后备队员,陈冕就是其中之一。

国家队是随时都在备战状态的战场,没有丝毫适应的时间,队员们立刻投入到轮番的淘汰测试中去了。陈冕从50名到41名再到女子前20,从D组再到A组,无数个日夜加练,累到呕吐,吐完接着练,累到虚脱,缓过来继续练。

她始终以第一名向北为目标,就像是当年陈敬业拼命地追赶郑凯新一样。不一样的是,在苦练的同时,陈冕能够坚定不移不走捷径,并且可以认真听取建议并积极尝试。比如,她拒绝了父亲在国家队训练之外为她加练指导的建议,而是脚踏实地地按照计划进行训练,不急于求成。再如,她在不停加练却没有突破的时候,能听从浇冰大叔的建议,通过吹气球练习腹式呼吸,既休息了,又调整了呼吸节奏,弥补了短板。

张弛有度的训练,使她没有像父亲一样倒在伤病中,相反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的状态,扛住了每一轮测试,成为了正式的国家队队员。那一刻,她抱着父亲数度哽咽,说:“爸,我终于进国家队了。”她以自己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证明了天赋并不是成功的必备因素,打破了“没有天赋注定会输”的魔咒。

剧评:超越心魔——什么都没有就什么都不怕,就能一脑门子向前冲

国家队里最不缺的就是有天赋的运动员,比如陈敬业一手送进国家队的向北,比如最年轻的世界冠军方易飞。可是突破了身体的极限,并不意味着一样能够轻易跨越自己内心的障碍。

向北在拿了诸多冠军之后,进入了瓶颈期,急需突破。国家队主教练李贵民经过全面的数据分析,发现向北习惯性的平行式起跑速度较慢,决定让她将起跑姿势改为丁字式,以寻求整体速度上的突破。可是在启蒙教练陈敬业的阻挠和自己的畏惧心理的影响下,她一直游移不定,不敢轻易改变。最终在四国邀请赛的500米项目的比赛中,因为继续使用习惯的平行式起跑而没有抢占到有利位置,同时被韩国两位队员配合防守,一路压制,最终未能进入决赛。

赛后,教练带她去打游戏减压,告诉她:“比赛和打游戏一样,输赢都很正常,不要因为想赢而怕输!”向北下定决心,回去一定改起跑姿势弥补短板,也明白了教练希望她多突破、不被习惯束缚的良苦用心。

再说方易飞,骄人成绩的光环之下,是严重焦虑症的日夜折磨。他说这种病被称为“天才病”,当运动员就要争第一,不能当第一的话就收拾包袱走人。正是这样极端的观念使他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袱,严重的失眠,无法控制的手抖,使他不得不暂时停止自己的运动生涯。

剧中陈冕和方易飞有一段对话,她说:“有时候,你拥有的太多,反而会怕失去。像我,我爸从小就说我没天赋,基础差,练不出来,但现在我不也到国家队了吗?你要是什么都没有,反倒没什么好怕的,就一脑门子往前冲。”

这一段话,意思表达很简单,却是陈冕区别于众多天赋型队员的地方,也是她能够保持良好心态的原因,更是战胜下一个心魔的法宝。

剧评:超越心魔——什么都没有就什么都不怕,就能一脑门子向前冲

2017年,替补出场的陈冕和向北一起参加洲际杯精英赛,状态极佳,顺利通过半决赛。因为没有将护滑的任务执行到最后,冲刺判断失误,加上韩国队的犯规,导致向北受伤,同时中国队无缘金牌。

此后两年间,陈冕连续四次败给韩国的新生代小将严秀晶,产生了极大的心理恐惧,陷入了“恐韩”的心魔之中。后来下放省队调整状态,郑凯新将自己的绝招“过弯加两刀”传授给她,增强了她的信心。陈敬业又亲自为她制定跑山训练计划,弥补体能短板,调整体能分配节奏,同时也在劳累中剔除“输”的恐惧,建立自信。

很快新的洲际杯又来了,和两年前同一块冰场。伤愈归来但再也难回巅峰的向北为陈冕护滑,使她顺利地进入了决赛,再一次和宿敌韩国队进行正面的碰撞。

剧评:超越心魔——什么都没有就什么都不怕,就能一脑门子向前冲

陈冕在巨大的压力下,再次濒临崩溃。她在休息间里努力地平复心绪,拿起剪刀剪掉了自己的头发,恢复了第一次踏上冰场站都站不稳的那个发型。透过镜头,观众也许并不知道陈冕的内心究竟经历了怎样的由惊涛骇浪到风平浪静的过程。但剪头发这一举动,我想是为了告诉我们,陈冕此刻丢掉了自己身上已经取得的所有成绩——“什么都没有,就没什么好怕的,就能一脑门子向前冲。”

面对韩国队的围追堵截和蓄意干扰,轻装上阵的陈冕发挥出了自己应有的水平,有节奏地呼吸,有计划地超越。就像李贵民教练说的:“任何的外因都不是决定胜负的因素,关键还是看实力。让第二名追不上你,对手就会敬佩你。”就像陈冕回复教练的那句话:“要让对手输得心服口服。”

就这样,在曾经摔倒过留下痛苦记忆的赛场上,陈冕用“空杯”的心态战胜了“想赢怕输”的心魔,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块金牌。

剧评:超越心魔——什么都没有就什么都不怕,就能一脑门子向前冲

陈敬业说过:“竞技体育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没有绝对的天赋、努力和幸运,是走不到最后的。”而陈冕用自己的夺冠经历告诉我们:天赋固然重要,幸运固然必要,但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良好平稳的心态,才是在没有天赋与幸运青睐的时候,能够帮助你突破极限、完成超越的最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