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悦己经济”为何如此火热?

作者:哈佛商业评论
“悦己经济”为何如此火热?

悦己,是影响Z世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群)消费的一个重要标签。“悦己经济”,是为了一切能愉悦自我的美好东西买单。当然,悦己消费不是纯粹的享乐主义,更包含了对个人成长发展的投资和消费。市场调查发现,“悦己经济”为很多行业带来了增长,如护肤美容、鲜花、轻奢、宠物、电子产品、盲盒和自我成长课程等……

“悦己经济”为何如此火热?商家如何打着“悦己”的标签,让消费者不断沉溺?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每个Z世代的年轻人都能自由地成为真实的自我,不要用消费定义自我,而是通过取悦真实的自己而获得真正的幸福感。

为什么“颜值即正义”

在谈到“悦己经济”时,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口号:“颜值即正义”。Z世代们喜欢购买包装精美的产品,也喜欢购买那些能让自己颜值变高的产品。

这是因为Z世代不仅对他人、对产品的颜值有要求,对自己的颜值要求也很高。这自然就带火了一切和颜值相关的产业:化妆品、医美、整容、健身、偶像文化等……

Z世代为什么认为“颜值即正义”?其实,不能只让年轻人背这个锅。古往今来,人类都有看第一印象的特点。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觉得对称的脸很美丽,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认为这样的脸代表了健康、良好的基因和较强的生殖能力,符合人类原始的寻找最优伴侣、繁殖后代的需求。

人在做决策时,受到直觉情感和理性思考两个系统的共同影响。在面对不确定和不完整的信息时,人们倾向于快速依靠直觉情感系统,用一些简单粗暴的信息来做决定。而脸或者颜值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就成为这样的信息。在初见一个人、掌握的信息很少时,我们就很自然地用人的容貌或者是商品的外表形成自己的判断。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用40秒就能初步判断对方是什么性格,虽然这样的判断并不一定准确。

此外,人类的大脑中有一个叫“脑岛”的区域,这个区域负责奖励系统。如果把一个人放在核磁共振中,并给他看一些美丽的图片,这个人的脑岛区域就会被点亮。心理学研究发现几个月大的婴儿盯着美女或帅哥的时间更长。而选民在选领袖时倾向于选高大的和脸部对称的候选者。对企业而言,消费者更愿意接受长得可爱的CEO的道歉。

人类确实很容易陷入第一印象的陷阱中。Z世代则看起来更容易踏入这种陷阱,这与他们的价值观特性有关。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这一代年轻人从小就接触社交媒体,获取信息非常快速,信息本身迭代的速度也很快。此外,他们普遍更追求独立和自我,并能随时随地在社交媒体上展现自我。而这些环境和价值观特点让他们追求高效和自由,更依赖于“眼缘”来进行悦己消费。

“悦己经济”中隐含陷阱

虽然说“爱自己”这个心理学概念是非常正确的,但是“悦己消费”中潜藏了三大陷阱。

陷阱1:悦己消费变成消费主义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Hedonic Treadmill,也就是享乐主义跑步机,意思是人们的享乐主义的阈值只会越来越高,需要越来越多的消费品来满足,不停地在享乐主义这个跑步机上追逐一个又一个产品。商家会利用人性追求及时享乐的弱点,把购买某产品带来的短暂愉悦感包装成悦己的行为,来刺激消费。那么,悦己消费就会变成消费主义的陷阱,会引发过度或放纵型消费。

例如,商家创造出一个消费概念叫self-gifting,就是送自己礼物来犒赏自己。以奢侈品消费为例,以前消费者购买奢侈品,更多为了向他人显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但是现在,奢侈品消费更倾向于一种情感的奢侈,体现自我交流和自我宠溺的特点。

“30岁前能在米其林三星餐厅约会的女生才是好女人”“女生一定要对自己好一点,用贵的护肤品”“钻石是女人最好的朋友”……这些广告语大家都不陌生。一直以来,商家就是在创造和包装消费者的需求。

这就引发了一个现象:很多人舍本逐末,为了商家创造出来的所谓的“悦己”,去进行和自己的经济能力不匹配的消费。最终的结果可能不仅没有满足自己、愉悦自己,而只是满足了商家创造出来的幻象,留给自己的只是永远也填不满的虚荣心和一张长长的信用卡账单。这不是真正的悦己。

数据显示,将近20%的中国一线城市中的年轻人是月光族,在美国,这个数据达到了56%。

陷阱2:被颜值捆绑的自我

容易让人在追求悦己的过程中迷失自我,引发容貌焦虑。长久以来,东亚对女性美的标准好像就是单一的白瘦幼。如果不符合这样的标准,女性就不美。这样导致大家都用一样的滤镜、做一样的医美……

2015年,德国某咨询公司对全球年轻人的外貌满意度进行了调查,发现亚洲是容貌焦虑最严重的区域。焦虑前三名的国家是日本、韩国和中国,分别有38%、19%和13%的年轻人对自己的外貌不满意。《中国青年报》最近的调查显示,近六成大学生有容貌方面的焦虑。

这种容貌上的焦虑,会促使大家去打造一个被大众认可的标准化的自我。

心理学研究发现,这种被外界影响而打造出来的非真实的自我,在心理上,会导致个体的情绪耗竭,感到抑郁,自尊心受到伤害和持续的孤独感;在人际关系中,导致个体的情绪耗竭、内心抑郁、自尊心受挫和孤独感滋生。

陷阱3:成瘾性消费陷阱

酒、奶茶、咖啡、电子烟等都属于生理上的成瘾性消费品;而现在流行的盲盒,则创造了一种类似于赌博的心理快感;线上直播、打赏、短视频平台……也是心理成瘾的消费品。商家通过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利用大数据进行成瘾性营销,不断强化消费者的成瘾性行为。英文中把这种产业叫做sin industry(原罪产业),商家持续利用人类缺乏多巴胺的空虚感,刺激消费者不断消费成瘾性的产品。

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是这样解释上瘾的:通过连续不断刺激大脑神经元中的多巴胺分泌产生愉悦感。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认为,对于个体而言,成瘾消费不是真的“需要”或者“喜欢”这些产品,只是“想要”这些产品。也就是商家利用人类的这种缺乏多巴胺的心灵的空虚感,刺激大家不断购买这些成瘾性的产品。

企业应兼容并包

满足消费者的自我实现

对企业来说,在追求利益的同时,如何营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

第一,在产品设计、包装和营销上,既需要满足消费者的享乐主义需求,也要满足其意义感的需求。

我们说到的“悦”,也就是愉悦感或者幸福感,心理学指出,这种感受,来源于两个需求:享乐主义以及意义感或者自我实现感。美国最新的消费者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产品同时满足这两者的时候,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和热爱会显著提升。因此,企业不应该只关注消费者享乐主义的需求,也应该通过产品传递意义感。

企业可以通过产品传递环保的价值。例如,最近在年轻人中出圈的燕麦奶,就是因为其符合了年轻人对植物、素食、环保和绿色的追求。

企业还可以传递公益价值。新冠疫情后,李佳琦和撒贝宁一起在淘宝上做了湖北产品的专题直播,很受消费者欢迎。而新东方在经历了教培改革后,将崭新的课桌椅捐给了乡村小学,作为转型的一个尝试,俞敏洪也开始直播卖农副产品,吸引了许多“情怀”粉丝。

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产品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例如,华为的一张宣传海报是一位另类的芭蕾舞者:她的一只脚穿着华丽的芭蕾舞鞋,另外一只没有穿芭蕾舞鞋的脚却伤痕累累。海报上写着: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这张海报宣传的就是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

第二,企业不能一味地制造风潮,也要推广兼容多样的概念。

从营销学的角度来说,商家在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创造风潮和时尚,让大众跟风。然而,任何一个社会人都有两个基本需求:认同需求和差异需求。消费者在消费的时候,希望感受到自己和其他消费者一样又不一样。

有研究发现,在创造潮流的同时,如果一个产品能够让消费者感到独特性和差异性,产品会更受欢迎。例如,王老吉在春节期间推出定制“姓氏罐”,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姓氏定制王老吉的包装,换成“张老吉”“周老吉”等。

同样的,产品也应该具有包容性。最近我们在行业里也看到了这种趋势。比如内衣品牌内外广告中的宣传语——“没有一种身材是微不足道的”,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共鸣。早前,维多利亚的秘密受到了消费者的强烈抵制,认为该品牌物化女性,推崇单一的身材标准。现在,维多利亚的秘密也开始使用大码模特,并找了七个事业有成的精英女性进行产品代言。

第三,企业需要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培养消费者成瘾式的消费可以为企业带来短期利益,所以很多企业都投机取巧专门研究如何增加爆款,强化消费者的成瘾式消费。营销公司和技术公司甚至提供理论框架和数据支持,来帮助企业设计成瘾式的产品和营销策略。而投资公司也往往更喜欢将资金投入到这种类型的创业企业和行业。从可口可乐到抖音和盲盒,都在运用同样的商业逻辑,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不健康的商业环境。从长期来看,这对企业长期持续经营,也是一个风险很大的策略。因为一旦消费者发现企业是用上瘾的方式促进其消费,可能会进行抵制。当今社会,消费者已经开始觉醒,变得越来越理性,甚至开始抵制这种消费行为和相关的企业。例如在消费者中非常流行断舍离和精简消费的风潮。因此,企业不应该只关注短期的市场营销,应该同时兼顾长期的社会营销。古往今来,成功的企业从来不是那些剥削消费者的企业,而是有着长远愿景和社会责任感的公司。

市场营销的定义是通过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实现企业的目标。而社会营销则是同时增进消费者和社会的福利。企业应该追求超越利润本身的更高的社会目标和意义感。例如,2019年181家美国知名公司首席执行官在华盛顿召开的美国商业组织“商业圆桌会议”上联合签署了《公司宗旨宣言书》,重新定义了公司运营的宗旨。宣言书中宣称:股东利益不再是一个公司最重要的目标,公司的首要任务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在这个会议中,包括贝佐斯、库克等在内的引领美国商业的首席执行官们集体发声:一个美好的社会比股东利益更重要。

真正的悦己是自由地成为真实的自我

那么,对Z世代的消费者而言,如何进行真正的悦己消费呢?

首先,在消费之前,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到底是我买故我在,还是我在故我买?也就是到底是商家、社会、他人定义了我们的消费需求,还是真实的自我在定义自己的需求?千万不要从悦己消费变成悦他消费。既然“悦”也来源于意义感,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从追求消费的“快感”转变为追求自我“成就感”。更多地关注发展型悦己消费,购买一些耐用消费品,投资一些自我发展的课程,或者进行体验式的消费,开阔眼界,不断进行个体的自我实现与发展。

其次,一定要明白,颜值并不代表正义。有一句话叫做“始于颜值、终于才华”。心理学研究表明,看脸这个刻板印象其实是不准确的,长得帅的配偶,不代表更忠诚更值得信任。长得漂亮的人,也不是更聪明和善良。颜值和品质之间并没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大家需要摆脱只看脸这个冲动,在做决定之前,收集其他的有用信息。另外,对待自己,一定要学会接纳最真实的自己。现在,对beautiful(美丽)这个单词,大家有了新的解释:be“you”tiful(做自己最美丽)。心理学研究揭示,真实的自我才是通往幸福感的最佳途径,而实现真实自我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接纳自我。

最后,摆脱上瘾性消费。自律即自由,绝对的自由并不代表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我不想做什么,我就能不做什么。如果人类都像动物一样,让欲望支配行为,成为了欲望的奴隶,这就不是在自由选择,而是在服从欲望的支配。当欲望达到阈值,就需要更多的消费,为了支撑过度的消费,人们就要越来越忙,压力越来越大。

以前,经济学家们都忙着研究如何帮助人类摆脱经济贫穷;现在,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普遍都在经历着“时间贫穷”。时间贫穷指的是一个人客观拥有的时间少于他实际需要的时间,从而产生了一种时间匮乏的心理感知和思维模式,进而严重损害个体的身心健康、家庭关系,以及工作表现。

《自然》期刊最近的研究表明,持续的时间贫穷会降低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引起一系列心理问题例如焦虑和失眠,也会导致离婚率上升和工作效率下降。人们在缺少时间时,会更着重关注当下最紧急的事情,而忽略更重要的事情,也更容易在时间压力下做出不理性的决策。

讽刺的是,这种时间匮乏的感觉会导致人们陷入持续性时间贫穷的恶性循环。所以,我们需要反思,自己到底想过怎样的生活,找到人生的优先项,并为之奋斗。

摆脱时间贫穷的第一步就是不要把时间花在成瘾性的消费品上,而要把有限的时间资源投入到对自己成长进步和终极自由的追求上。

希望我们都能自由地成为真实的自我,不要用消费定义自我,而是通过取悦真实的自己而获得真正的幸福感。

郑雪 王红月 | 文

郑雪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组织行为学助理教授。王红月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组织行为学研究助理。

李全伟 | 编辑

原文见《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2022年4月刊。

成为数据驱动型组织,难在何处?

NFT的真正前景是什么?品牌一定要知道

当你被贴上差员工的标签,该如何为自己正名?

投稿、广告、内容和商务合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