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何读这部《波德莱尔传》?

"猫奴"波德莱尔:波德莱尔尤其是在长时间内研究了猫。他在大街上拦住猫,进入有猫在那里沉思的商铺中,看着猫蹲在柜台上,然后轻轻抚摸,并以有磁性的目光吸引它。——《波德莱尔传》

这位被认为不合人情、带有无聊的贵族气的诗人,实际上是一位温柔、亲切、有人情味、具平民性的诗人。

——普鲁斯特

现代所有国家的诗人的楷模。

——艾略特

翻译是一件痛苦的差事,尤其当原作是鸿篇巨制时。

在翻译厚达700多页的《波德莱尔传》的过程中,发生了至今让我心有余悸的事情:有一天,在高强度连续伏案翻译之后,一阵强烈的眩晕攫取了我,我从座椅上滑落,失去了知觉。那是我生平一次离死亡最近的体验……

这次经历给了我一种体悟:文学是一种献身,也是一种自救。

——董 强 《波德莱尔传》译者,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

今天是波德莱尔诞辰201年,分享这本纪念波德莱尔诞辰200周年精装典藏版《波德莱尔传》,本书是法国公认波德莱尔专家皮舒瓦、齐格勒的著作,you yu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董强教授倾力翻译。走进这位现代派大师的文学世界与生活。

《波德莱尔传》是本沉甸甸的书,因为波德莱尔是个沉甸甸的名字。在法国现当代诗坛上,没有一个名字可以与之相较。

如果我们把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的各种当代诗歌潮流视为一个分水岭,那么,由波德莱尔开创的“现代”或更确切说“现代主义”的时代,恰恰持续了100年。

在这百年之中,波德莱尔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学家。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波德莱尔是了解西方百年现代文学、艺术历程最好的钥匙之一。

为何读这部《波德莱尔传》?

一部好的传记,其价值也许不仅仅是为某人(传主)造像,更多的是为某个时代造像。在成堆的资料与档案中浮现出来的,也许不仅仅是一个波德莱尔——因为,说到底,波德莱尔的形象真的因为有了这700多页而栩栩如生吗?——而是一个社会、一个家庭、一种体制,乃至多种体制、一个时代的趣味,涉及这一时代的方方面面。

读《波德莱尔传》,我们见到的是一座座活生生的城市:巴黎、里昂、翁弗勒尔、布鲁塞尔,甚至留尼旺岛(当时称为波旁岛);一张张生动的面孔(他青年时代的那些朋友,“诺曼底派”,那些文人、艺术家的波希米亚式生活);有谁可以在读到法国帝制时代的杂志出版状况时无动于衷,不莞尔一笑?有谁可以在读到波德莱尔的窘迫生活时,不从中看出法国当时的金融流通体制的一面?大陆的读者曾经如此钟情法国19世纪的文学,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的思维、体制与道德风俗,在许多程度上与法国的这一时代还有许多共性。

从这一角度来看,这部《波德莱尔传》为我们带来的最大收益是书中大量的波德莱尔本人的书信。波德莱尔是位写信高手。他致瓦格纳的信,被誉为法国历史上最美的通信之一。

本书披露最多的,是波德莱尔写给他母亲的信。皮舒瓦的传记方法几乎是英美式的,他坚持从文件、资料与书信中看出一个人的轨迹。而且,他坚信从书信中可以看到一些纯理论家们无法看到的东西,从而更好地解释一些诗。

但即使从独立的角度来看,这些信件也具有独特的价值,尤其是从幼小的波德莱尔向父母(生母、继父)与兄弟写的文风与内容都很稚嫩的信件,到成年后写给母亲的那些充满了对母亲的柔情与对社会的仇恨的信,让我们看到波德莱尔独特的文风。

那些充满悖论、具有高度修辞力量的句子,是他诗艺的“击剑术”的锻炼场所。而从中流露出来的性情,则在高傲的性格之后,让人看出诗人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也许正是这些信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领悟普鲁斯特对波德莱尔的评价:“这位被认为不合人情、带有无聊的贵族气的诗人,实际上是一位最温柔、最亲切、最有人情味、最具平民性的诗人。”

文学是一种献身,也是一种自救

翻译是一件痛苦的差事,尤其当原作是鸿篇巨制时。在翻译厚达700多页的《波德莱尔传》的过程中,发生了至今让我心有余悸的事情:有一天,在高强度连续伏案翻译之后,一阵强烈的眩晕攫取了我,我从座椅上滑落,失去了知觉。那是我生平一次离死亡最近的体验,我曾向亲友讲述:

“那种眩晕,就像是被卷进了一个深不可测的旋涡之中。我仿佛能看到自己在往旋涡的核心处下坠。而一旦触及了那核心处,就是死亡。”

所幸的是,在抵达那核心处之前,一种不知什么力量,把我拉住了。等醒来时,甚至不知已过了多长时间。由于我是独自一人在巴黎的一个寓所里翻译,甚至无人见证这一幕,更没有人叫急救,或者送我去医院。

这次经历给了我一种体悟:文学是一种献身,也是一种自救。在接下来的翻译当中,仿佛有一种加强了的敏感,让我对波德莱尔的艰辛,有了更好的理解。

其实译者的付出,相比于作者,还是少了许多。一本厚厚的书,需要一两年的翻译时间,而撰写它呢?作者皮舒瓦大略算了一下:二十余年。是的,译者是盗火者,他之所以花力气去盗,是因为他知道那火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他本人可能付出的力气。

译者最可宽慰之处,便是一种期许:也许有那样一些中国读者,在合上此书时,耳畔会响起波氏在《黄昏的和谐》中的诗句:

对你的回忆如圣体台在我心中闪耀!

(文字摘自《波德莱尔传》中译本序,作者:董强)

根据来自波德莱尔生前亲友的一手资料,披露大量诗人生活创作细节,是目前汉语世界更翔实可靠的波德莱尔传记,也是文学传记中的精品

书中引用大量来自波德莱尔生前亲友的翔实一手资料,不仅为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诗人形象,书中所引用的书信、自传材料等资料,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波德莱尔的作品,走进这位现代派大师的精神世界。

鸿篇巨制,是为波德莱尔造像,更是为时代造像

通过700多页的巨大篇幅和详实的档案资料,本书不止带领我们走过波德莱尔坎坷的一生,更带领我们见证了他所处的时代的风貌:中学时期在里昂遭遇的社会事件、《恶之花》的禁封始末、诗人在世时作品曲折的出版过程和拮据的财务状况,以及他与维克多·雨果、圣伯夫、德拉克洛瓦等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的交往……

名家著译,全新修订,精装典藏,附赠藏书票

本书作者克洛德·皮舒瓦是法国传记作家中学院派的代表,生前与让·齐格勒合作参与了伽利玛出版社 “七星文库”丛书《波德莱尔全集》和《波德莱尔通信集》的出版工作,拥有大量一手波德莱尔相关资料;译者为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董强教授,长期从事法国文学史与法国现代语言文学研究。

为纪念2021年波德莱尔诞辰200周年,本次出版将近70万字的译文进行全面修订,并增补波德莱尔本人的绘画作品、手稿等丰富的插图资料,采用布面精装,每本均附赠藏书票一张,除学术价值外,也极具收藏价值。

作者简介:

克洛德·皮舒瓦(Claude Pichois)是法国传记作家中学院派的代表。他生前在美国范德堡大学成立了当时世界上唯一的波德莱尔研究中心。克洛德·皮舒瓦与让·齐格勒(Jean Ziegler)合作参与了法国伽利玛出版社 “七星文库”丛书《波德莱尔全集》和《波德莱尔通信集》的出版工作,拥有大量一手波德莱尔相关资料,将一生奉献给波德莱尔研究。

译者简介:

董强,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法语系主任。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长期从事法国文学史与法国现代语言文学研究,2009年获颁法国政府授予的“教育骑士”荣誉勋章,2014年入选中法建交“50年/50人”。2015年获颁法国总统授予的法兰西“荣誉军团”骑士勋章,2020年11月与法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用法语合作出版《唐诗之路》,在法国产生广泛影响。

目 录:

向上滑动阅览 目录

目录:

一个世纪之后 / 克洛德·皮舒瓦

第一部分 家庭肖像

第一章 父亲:弗朗索瓦·波德莱尔

第二章 母亲:弗朗索瓦·波德莱尔夫人(1793—1827)

第三章 指挥官奥匹克(1789—1827)

第四章 指挥官奥匹克与波德莱尔遗孀的婚姻

第二部分 夏尔在里昂与巴黎上初中

第五章 里昂(1832—1836)

第六章 路易大帝中学(1836—1838)

第七章 “被路易大帝中学开除,中学会考的故事”(1839)

第三部分 波德莱尔的选择

第八章 拉丁区的学生(1839年8月—1841年5月)

第九章 印度洋上的旅行(1841年6月—1842年2月)

第十章 从回到法国到指定监护人(1842—1844)

第十一章 进入文学界(1842—1844)

第四部分 从花花公子行为到社会主义思想

第十二章 波德莱尔-迪法伊斯先生(1844—1846)

第十三章 从花的语言到街垒的武器(1847—1848)

第十四章 “我们必须去枪决奥匹克将军!”(1848年2月—1851年12月)

第五部分 从翻译爱伦·坡到出版《恶之花》

第十五章 文学生活,家庭关系(1852—1856)

第十六章 让娜、萨巴蒂埃夫人、玛丽·多布朗 (1852—1856)

第十七章 《恶之花》的出版与对其进行的诉讼(1857)

第六部分 被判有罪的波德莱尔和被人承认的波德莱尔

第十八章 “像大理石一样有抗力”(1857—1860)

第十九章 翁弗勒尔与巴黎(1858—1860)

第二十章 “这位奇特的古典作家……”(1861—1864)

第二十一章 三个候选机会:法兰西学士院、奥德翁剧院、欧仁·克雷派的文选(1861—1864)

第二十二章 波德莱尔的财务状况(1844—1864)

第七部分 流亡与死亡

第二十三章 布鲁塞尔(1864年4月—1866年3月)

第二十四章 疾病与临终(布鲁塞尔,1866年3月—巴黎,1867年8月)

后 记

《波德莱尔传》

[法] 克洛德·皮舒瓦

[法] 让·齐格勒 著

董强 译

追寻现代派大师波德莱尔传奇生活真相

再现西方百年文学艺术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