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权力制衡在英国和美国玩得很好,到了中国,就玩砸了呢?

作者:伍六七的杂史馆

对于“权力制衡”这四个字,人们却充满了误解

最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权力制衡,就是三权分立,三权分立是世界上最完美的体制。只要让立法、行政和司法权互相制衡,国家和政府就能永葆活力。

这肯定是不对的。权力制衡不等同于三权分立。权力制衡是宪法的目标,而三权分立,只是达成这个目标的手段,并且还只是手段之一。

只看这个结论,好像显得很抽象,没关系,谈论抽象的话题,最好的方式就是正本清源,回到问题最初产生的地方。我带你捋一下这条线,你就全清楚了。

英国:一种历史偶然

其实最开始,权力制衡只是英国的一种地方知识。

这是一个偶然现象,因为英国相对于整个欧洲大陆,位置很特殊。英吉利海峡是天险,外敌入侵难如登天。所以,英国基本不需要太操心国家安全,也就不需要依赖一个强大统一的政府。

他们的政治家从很早开始,就把注意力用在了对付权力专制、国家暴政这些内部问题上。英国的国王和贵族之间,存在着某种契约关系,不仅如此,后来崛起的工商阶级,和贵族也通过博弈在政治上达成了均衡。无论哪种政治势力,都不能一家独大;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能商量着来。最后就变成了:国王是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立法权被下议院掌控;司法权被上议院主导;行政权则为内阁占有。

为什么权力制衡在英国和美国玩得很好,到了中国,就玩砸了呢?

英国三权分立制度解构

我们离远了看英国,会觉得这样很好啊,但是英国政治真正的样子,外行人是很难弄清楚的。为什么呢?因为这套体制,不是靠顶层设计,而是自发生长出来的,一方面,它满足现实需要,另一方面,它又没有任何理论模型,难免非常杂乱。不置身内部混上个几年,很难摸到其中的门道。

一直以来,英国这套权力制衡的体制就这样默默运行着,他们也从来没觉得这套体制有什么先进之处。而在世界其他地方,还都实行着独裁体制,君主一个人说了算。

法国:从经验到理念

但是好东西总是能传千里的。终于有两个思想家注意到了这套体制。哪两个人呢?洛克和孟德斯鸠。一个英国人,一个法国人。

这两个人不是宪法学家,他们的目的不在于搞清楚英国宪法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他们是思想家,要创造一些理论模型来指导新时代。

洛克在观察英国宪法之后,提炼出了三种权力。一种是立法权,一种是执行权,包括了行政权和司法权;还有一种是对外权,主要用于外交事务。

不过,在洛克这里,三种权力主要是分工,制衡的意味不是很强。真正做出突破的,是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在价值上崇拜英国,但在思维上又受到数学家笛卡尔的影响。他设想的政治模型,是一个轮廓清晰、结构均衡的等边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就是三种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三者的关系,就像《三国演义》中的魏、蜀、吴,互为犄角、彼此独立。我们经常说的 “三权分立”,主要是说孟德斯鸠的这种理论模型。

到了18世纪晚期,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分权思想已经非常流行了。法国大革命时期颁布的《人权宣言》就说,权力不分立,就谈不上宪法。

不过,法国人口号喊得响,实践上却走得慢。大革命之后,法国一直在君主制和共和制之间摇摆,用了一个多世纪,才终于把分权制衡的体制给稳定下来。

为什么权力制衡在英国和美国玩得很好,到了中国,就玩砸了呢?

法国分权制度解构

至于当时欧洲的德国、意大利这些国家,那就更不用说了。它们连一个像样的中央政府都没有。它们的首要任务,是先统一国家;怎么限制权力,那是以后的事。

你看,三权分立的理念从英国传到欧洲大陆以后,其实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它的前景,在当时也不乐观。为什么?因为这种知识和理念实在是太“英国”了,英国一整套复杂的政治实践,被法国人就这样抽象成一个原则,它面对的,是全欧洲各种不同的政治现状,可想而知,实现起来的难度有多大。它最后水土不服,可以说再正常不过了。

美国:神话的诞生

不过,美国那边传来了好消息。

美国在文化上和英国没有隔膜,又是从零开始,他们把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的理念运用到建国的过程中,不但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麻烦,建国以后国力还发展得飞快,到了十九世纪末期,美国的综合实力已经是世界第一了。

美国这一成功,当然也就没人质疑权力制衡的理论了。美国实施得非常彻底,三个权力不仅各自分立,而且是真正的相互制衡。这种制衡,有时候严格到会让外人难以理解。

讲一个和我们中国人有关的故事。1979年,美国和中国正式建交,和台湾的蒋经国政府就断绝了外交关系。这是全世界都看在眼里的事。可是,当美国总统和中国政府签署外交公报的时候,美国国会却又匆匆忙忙地制定了一部《与台湾关系法》。法案全面涉及了美国和台湾之间在军事、经济和人文方面的合作。不是盟国,胜似盟国。这就让当时中国的政治家很恼火,觉得美国两面三刀;总统和北京明修栈道,国会却和台湾暗度陈仓。

为什么权力制衡在英国和美国玩得很好,到了中国,就玩砸了呢?

美国三权分立制度解析

联合中国,是要对付前苏联的。和中国建交,对于当时的美国,那是极其重要的头等大事。但即使在这件事上,总统也管不了国会,不高兴归不高兴,权力制衡的根本制度也不能动摇。

当然,同样因为美国的国力强大,让三权分立成了一个神话,成了一种万能药。但另一方面,它也成了一种话语霸权。很多人忘记了,到这个时候权力制衡依然没有摆脱“地方知识”的范畴,它对应的只是美国的现实,也只是在美国取得了成功。

民国:照搬的恶果

如果不顾现实情况,照搬外国的制度,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其实,在民国时期就有过这样的例子,并且还发生过不止一次。

结果怎么样?失败的分权制衡成了权力斗争的工具,几乎把中央政府搞散架了。

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当了民国首任大总统。他就问他的英文秘书顾维钧,到底什么是共和?顾维钧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法学博士,就把美国的制度给他讲了一通。袁世凯感慨地说,照这个样子,花一百年时间,中国也不能实现共和啊。

可是,袁世凯的总理唐绍仪也是美国留学生,洞悉世界趋势,总希望把中国引导到现代政治的轨道上。按照当时的《临时约法》,总理可以在权力上制约总统,他们就在很多问题上产生了冲突。

袁世凯死了以后,段祺瑞和冯国璋成了两个巨头。段祺瑞为了压制冯国璋,就宣布恢复旧约法,让自己当总理,让黎元洪当总统。段祺瑞的初衷,是用没有实权、受到制衡的黎元洪,来压制有实力的冯国璋;可是,黎元洪当了总统以后,又笼络了一大批人,段祺瑞本来要利用黎元洪,反而被黎元洪利用了。最后僵持不下,引来了张勋复辟。民国的政局,又一次破裂了。

为什么权力制衡在英国和美国玩得很好,到了中国,就玩砸了呢?

权力制衡的基本意思,是说要把国家权力分成不同的体系,相互之间形成制约,从而避免国家在某一条错误的道路上闷着头走到底。但是,确实也有潜在的风险,会引发严重的派系斗争。

其实,分权制衡只是现代政府的一个方面。在“分”的同时,也还有“合”。什么是“合”呢?大体上,它包含这么几个方面,一是最低限度的政治共识;博弈各方起码得认同现代政治的基本价值。要不然就是鸡同鸭讲,各争各的。分权就变成分裂。二是规则意识;博弈各方得尊重规则,不能搞那些逾越规则的行动,比如暗杀、暴动、引来外国势力干预等等。应该有愿赌服输的精神,一旦输了就要认账。

其实,权力制衡最本质的东西,不是它的具体机制,而是它包含的内在价值。

把国家权力划分成不同的部分,让它们相互制衡,这只是手段;而目的在于让国家权力受到正当的约束,不使它被误用、滥用。说白了,权力制衡最终要实现的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才是在权力制衡这个话题上,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东西。

继续阅读